供试材料35 cm黑色地膜、立式深旋机、普通旋耕机。指示作物为黄芪。
试验地安排在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海拔2 300 m,年平均降水量211 mm,年平均气温7.2℃,全年无霜期140 d。有机质含量15.3 g/kg,全氮含量1.18 mg/kg,速效磷含量25.5 mg/kg,速效钾含量166 mg/kg,pH值8.6。该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底肥施用印象有机肥1 20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辛硫磷颗粒45 kg/hm2,生物菌肥75 kg/hm2,撒施于整好的试验地块,然后进行黄芪移栽。
试验设计4个不同的处理水平,T1(立式深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栽培),T2(普通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栽培),T3(立式深旋耕露地栽培),T4(CK普通旋耕露地栽培)。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5 m×20 m=100 m2,区间距0.2m,保护行1 m,重复3次,共12个小区。黄芪地膜露头栽培的密度按照行距×株距=35 cm×10 cm,用苗量19 100株,黄芪露地栽培密度为行距×株距=25 cm×10 cm,用苗量26 680株,田间管理同大田。试验于2021年3月27日进行栽种,移栽时,将各小区的处理对应处理。
1.2.1 取样方法
2021年10月17日进行测产,方法为满打满收,即将每个处理全部进行采挖,分别将每个小区的黄芪分成一、二、三等,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取样测定有关数据。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处理对黄芪产量的影响
表2 不同处理对黄芪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黄芪鲜重和品质有显著性的影响。针对产量,T1产量最高,与T2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与T3、T4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次为T2,与T3、T4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T3与T4相互之间不显著。针对品质,T1表现最好,与T2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与T3、T4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次为T2,与T3、T4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T3与T4相互之间不显著。
表3 不同处理对黄芪产量的影响分析表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黄芪经济性状有显著性的影响。根长方面,T1表现最优,与T3、T2、T4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其次为T3,与T2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与T4存在极显著性差异,T2为第三,与T4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根直径方面,T1表现最优,与T2、T3、T4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其次为T2,与T3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与T4存在极显著性差异,T3为第三,与T4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表4 不同处理对黄芪经济性状的影响分析表
几种不同的栽培模式用运于黄芪上,对黄芪的鲜重、品质、根长、根直径都有不同的影响,对于鲜重,立式深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的平均鲜重最高为14 370 kg/hm2,较对照普通旋耕露地栽培产量的11 254.5 kg/hm2高27.68%,其次为普通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栽培,产量为13 338 kg/hm2,较对照高18.51%,立式深旋耕露地栽培排第三,产量为11 734.5 kg/hm2,较对照高4.26%;对于品质,立式深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的平均一等品率最高为46.36%,较对照普通旋耕露地栽培一等品率为32.70%高13.66%,依次为普通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栽培,一等品率为43.56%,较对照高10.86%,立式深旋耕露地栽培,一等品率为35.29%,较对照高2.59%;根长方面,立式深旋耕加35cm地膜露头的平均根最长为51.95 cm,较对照普通旋耕露地栽培根长为46.09 cm长12.71%,依次为立式深旋耕露地栽培,根长为50.13 cm,较对照长8.77%,普通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栽培根长为50.05 cm,较对照长8.59%;根直径方面,立式深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的平均根直径最粗为10.33 mm,较对照普通旋耕露地栽培根直径为8.94粗15.55%,其次为普通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栽培,根直径为10.07 mm,较对照粗12.64%,立式深旋耕露地栽培排第三,根直径为9.83 mm,较对照粗9.96%。
从试验结果可以发现,立式深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和普通旋耕加35 cm地膜露头栽培用运于黄芪之上的各项数据表现都优于别的2种模式,建议在以后的黄芪栽培中用这2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