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非遗”沪剧如何在校园流行

2023-02-20 07:20李纳米
青春期健康 2023年4期
关键词:沪剧非遗小品

文/李纳米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2006年,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沪剧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灵活性较强。这些特点使得沪剧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魅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如演出市场萎缩,观众减少,缺少符合新时代的传播方式等现实困境。同时,在对上海师范大学1 007名在校大学生对沪剧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国家级“非遗”沪剧传播现状堪忧,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不了解沪剧。“年轻人普遍认为戏曲看不懂、样式老、学不会。”为实现传统戏曲“非遗”沪剧在校园流行起来,我们提出了喜剧小品致笑机制,使学生生活与沪剧破壁融合,打造“沪剧+喜剧小品+校园”品牌,助力实现沪剧传播传承的创意。

国家级“非遗”沪剧传播传承的现实困境

1.演出市场萎缩,观众流失严重。

随着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发展,当下观众面临更多的选择,沪剧在音乐剧和舞台剧的冲击下,相对缺乏竞争力。在城市里,在追求时尚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去看音乐剧和舞台剧这些冲击力特别大的戏剧,他们喜欢在音乐剧舞台剧等不同的戏剧中寻找刺激,宣泄情绪。而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唱腔缠绵柔软,大多表达江南水乡的似水柔情和闲情雅致,可能和现代年轻人的偏好不符,因此并不受欢迎。在乡村,因为上海市郊城市化步伐加快,沪剧送戏下乡也遇到困难。

2.剧团大量解散,新生艺术人才断层。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沪剧团体只剩下一个国家剧院,即上海沪剧院,3个区县级剧团,即长宁、宝山和崇明沪剧团。老一辈艺术家相继退休,青年一代的演员无论艺术素质还是观众影响力,尚有较大进步空间。现在,仅剩沪剧院的中坚力量在维持着沪剧的血脉。

此外,沪剧表演班招生生源不足,愿意从事沪剧艺术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由于戏曲工作者待遇不高,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子女学戏,即使有想进行艺术相关专业的学习的学生,大多也会选择热门的影视、音乐、舞蹈等专业。

3.传播力度不足,缺少符合新时代的传播方式。

沪剧的宣传对象目前还是集中于原本的沪剧爱好者,受众面较小;依靠国家的宣传和扶持,缺少自身的生命力,尤其在传播传承“非遗”的主力和戏剧文化领域的消费主力人群中缺少足够的吸引力。

新时代人群是从小接触互联网的一代,倾向于可视化、轻喜剧的表达。目前,使用新媒体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这一思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亦有少部分“非遗”结合了新媒体进行传播,反馈良好。比如,“非遗”闽剧传承人、一级演员林颖利用抖音宣传福州传统文化和“非遗”闽剧,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她的单条视频能获得两三百万次的流量,日益受到网友欢迎。由此可见,新媒体与“非遗”的结合,对吸引大众注意,从而广泛传播传承是有效的。

利用喜剧小品致笑机制实现沪剧传播效力的突破

2021年,《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和《你好,李焕英》强势进入观众视野;2022年,融合喜剧与悬疑元素的《扬名立万》成为黑马,喜剧突破人们传统观念里的只存在于贺岁档和春晚舞台的刻板印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类视频网站,甚至大荧幕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好评。喜剧几乎成为热度和好评的“流量密码”,适配性极高,作为重要元素可以和相当多的类型进行组合,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传播效力的突破。

1.融合小品的艺术形式,让沪剧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的沪剧传播还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缺少深度内涵的挖掘和多种形式的表达,在年轻人中缺少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策划实施多种艺术形式,解决传播形式新颖度不够、多样化不足的问题,同时结合当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聚焦观众的关注热点,将沪剧作为重要品牌元素融合打造作品,让沪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运用喜剧的致笑机制,助力沪剧传承。

当今沪剧的人才流失和传承问题主要是由于传播面不够宽阔,没有在大基数的年轻人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度和热爱度。而喜剧一直为大众所喜爱,运用喜剧的致笑机制,可以吸引更多新生力量了解沪剧、熟悉沪剧,从而喜欢沪剧、热爱沪剧,成为沪剧传播传承的主力军。

3.保护与传承沪剧,具有借鉴意义。

“非遗”不仅凝聚先民的智慧,传承民族的文化根脉,它还是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体现,反映了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审美和知识。加强国家级“非遗”沪剧的宣传工作,对于增强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形成“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提高“非遗”沪剧保护传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软实力。

4.利用新媒体手段,唤起大众对国家级“非遗”沪剧的保护意识。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大众参与,媒体是唤起大众参与的重要力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续需要传承,人在其中占据核心主体地位。从大格局观出发,我们都是“非遗”传承人。通过新媒体手段,吸引更多大众,从了解、知道“非遗”,再到热爱、传承“非遗”,唤起大众对“非遗”沪剧的保护意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沪剧+喜剧小品+校园”发力新时代

1.小品与沪剧破壁融合,艺术形式新颖。

小品作为一种观众认知度高、喜爱度高的艺术形式,与相对认知度较低、接受程度较低的沪剧进行结合,两者破壁融合,用小品的轻松、愉快打破沪剧的壁垒,打造出一种更为新颖的艺术形式,有助于让不了解上海、不了解沪剧的广大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对沪剧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亲近感,甚至因此熟知沪剧的一些经典片段。

2.喜剧致笑机制与“非遗”文化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喜剧作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与看似传统严肃的“非遗”进行结合,可以碰撞出更不一样的火花。将传统的说教讲授式的传播变成以幽默、风趣的致笑方式的故事化,将以沪剧为核心内容转化为以沪剧为线索,将沪剧的特性符号化,巧妙地融合在舞台故事中,让全国各地的观众,不受方言的局限性,在欢声笑语和感动中,感受沪剧的独特魅力。

3.传播传承目标人群定位清晰,可助力沪剧传承。

以往的“非遗”传承项目大多数主要依靠新媒体,将新媒体传播作为核心内容,殊不知新媒体不过是当下较为新颖的一种传播工具,而非内容,关键还是要根据所梳理出的困境,以及项目成员的专业所长,以人为核心,从根本上解决无人知、无人传的现实问题。将人群进一步作出区分,定位至当下“非遗”沪剧传承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新时代人群进行传播,由此打开沪剧的知名度,助力沪剧传承。

沪剧喜剧小品进校园的创意

沪剧喜剧小品进校园的创意主要包括3个方面:在内容建设上,注重价值引领、突出交融创新;在表达手法上,故事化、喜剧化、艺术化、日常化、校园化叙述沪剧内涵;在传播策略上,建议将“非遗”融入校园,融入学生、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提高学生对沪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最大限度激发沪剧传播传承活力,实现沪剧在校园内的活态传承。

1.内容建设:强化民族精神,注重价值引领,突出交融创新。

沪剧喜剧小品要融入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将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沪剧喜剧小品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校园沪剧喜剧小品,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与时俱进,与时代交互,同家国共情,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对接。融合各种喜剧时尚元素,如流行音乐、网红歌曲、酷炫舞蹈、潮流服饰、现代审美等,让人听得过瘾,观得新奇。只有既好看、好听,又符合现代审美,才能真正走进新时代学生的内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的活态传承。

2.表达手法:让沪剧故事化、喜剧化、日常化、校园化表达。

首先,沪剧喜剧小品要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手法。人们都爱听故事,采用故事化的表达,人们才愿意听,有兴趣听,有兴致听,听得进、记得牢,才能入脑入心。其次,要采用艺术化表达,对现有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与现代审美的对接,展现沪剧的美,体现沪剧独具特色的魅力。最后,沪剧要采用日常化校园化叙述,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现实题材表现时代。沪剧保护的核心是人,只有沪剧走进现代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在活态传承中实现沪剧与当代人的精神链接。

3.传播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沪剧的传播传承,除了开设传统的沪剧欣赏讲座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在大中小学试点沪剧选修课,成立校园沪剧社团,根据红色经典、校园故事、热点事件等编排校园沪剧喜剧小品,举办校园沪剧节和校园沪剧表演大赛等,既要培养学生对沪剧的兴趣,又能挖掘沪剧传承的好苗子,为进一步向沪剧剧团输送、培养人才做好准备。

在公园及旅游景点内,节假日组织校园沪剧社团,与旅行社合作,邀请游客在上海旅游线路中欣赏沪剧表演,让沪剧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走向青年。

打造“沪剧+喜剧小品+校园”线上品牌,确保云端之上沪剧传播不断线。通过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直播“沪剧校园喜剧小品”,使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沪剧喜剧小品的演出,最大范围地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

沪剧未来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需要保持一种敏锐度,抒写时代,歌唱人民。

沪剧只有融入校园,融入学生、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对沪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真正让沪剧走向生活、走向大众;才能保持年轻态,最大限度激发沪剧传播传承活力,实现沪剧活态保护、活态发展和活态传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
沪剧非遗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