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境启思:散文阅读考点深层解析路径分析

2023-02-19 17:34黄晓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

黄晓燕

摘要:自新教材、新高考落地后,从近几年的高考散文试题来看,都充分体现了教考衔接的选文方向和命题趋势。反套路答题的倾向尤为明显,试题的指向均聚焦在“读懂散文”。所以,读懂散文才是应对高考散文阅读的关键所在,构建阅读散文的路径与方法对散文备考意义重大。在学生已有的散文知识结构下,依据散文文体特征,给学生补充有关散文行文和主旨表达方式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点拨,不断激发深层思维,培养学生追读文本的习惯,交给学生读懂散文的三条路径,从而让学生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有思可悟,达到启迪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散文备考的效度的目的。

关键词:教考衔接 散文阅读 明确路径 追读文本

作为高考必考的高阶思维项“文学作品阅读”一直是高三师生备考中的一个难点,其中散文阅读更是让人望而生畏。从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给儿子》和2023—2024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现代文阅读Ⅱ《力量》这两篇散文来看,都充分体现了教考衔接的选文方向和命题趋势。读懂散文是应对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的关键,教师在这一考点的备考过程中,可以揣摩新课标和教材的编写意图,选择经典篇目做训练,教给学生读懂散文的路径与方法。

一、考点分析,回归散文篇章深层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一直都是高考必考的高阶思维项目,考察的文体主要是小说和散文。2017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规定:“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1]就这一点来说,高考试题呈现出的反套路倾向越来越明显,逐渐回归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近几年高考散文考察的方向有反套路倾向,均聚焦在“读懂散文”,直击阅读的根基,所以读懂散文才是应对高考散文阅读的关键所在。那么,构建阅读散文的方法路径对高考散文备考意义重大。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给儿子》节选自陈村同名知青小说,两道主观题分别是: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2024学年度武汉九调考试现代文阅读Ⅱ《力量》节选自李娟的《遥远的葵花地》,两道主观题如下: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标题“力量”的内涵。

9.请依据文中对“我妈”的具体描写,分析“我妈”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从新课标Ⅰ卷和武汉市9月起点考试试题看高考的教考衔接,会发现2023年高考散文阅读《给儿子》要求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统编教材必修上第69页“学写文学短评”就是这道题的源头,《力量》选材、主旨指向是民族审美心理、人生思考。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有“探索散文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的要求。必修上散文单元也相应选择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篇目,“单元学习任务二”更是明确提出:“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请分析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3]这些都是这篇选文的依据。

二、創设情境,以学情分析为教学起点

就散文阅读而言,学生对散文及文本阅读的方式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会有一个原始状态,哪些是学生已了解的、已读懂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哪些是需要我们补充、引导和教授的。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度。

一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具备和待完善的知识结构。如在讲9月起点考试的散文阅读《力量》时,教师可从李娟的《力量》第8题的设问入手。将学生的答题范例对标“力量”的内涵解读的标准答案后可发现,学生能读出文章写了“土地的力量”和“人的力量”,也能理解土地力量的内涵,可是往往在“人的力量”方面,只能读出勤恳劳作求生存,文中第二层意思“人被自己的欲望驱使,过度透支土地,表现极大的破坏性”没能读出来。其问题的关键还是没真正读懂这篇文章的主旨。

散文阅读教学应基于其特定的文体特征,采取科学合理的阅读策略。事实上,学生对散文文体“形散神聚”的特征是清楚的,也知道形是“写了什么”,用的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是实写;神是“表达了什么”,用的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是虚写。那要读懂散文,就是一个由实到虚的思维过程。所以,读懂记叙描写到议论抒情的表达,是读懂散文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对这篇散文深层次的主旨把握得不准确或者不全面,核心问题是对“母亲既依赖土地”又“破坏土地”的这对矛盾不理解。所以,不能理解农民生存的艰难,更没办法读出“农村贫瘠地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艰难”这层意思了。

另一方面,教师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背景知识。2023年高考卷《给儿子》中的父亲有过一段知青生活经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伤痕文学的背景及创作风格的内容可以向对其有较大陌生感的学生做些介绍,9调卷《力量》主要写了李娟母亲承包耕种土地的经历,李娟用细腻明亮的笔调书写了诸多生活细节,刻画了人们的坚韧辛劳,也写了忧虑希冀。她在后记中写道:“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但是,“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4]。因此,文章展现了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命的悲伤与怒放,呈现一种脆弱微渺又富于乐趣尊严的生命体验。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其他作家同时期作品时,也能构建起知识框架。而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嘱托、母亲辛勤劳动等情节,又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与作者产生共情。这些都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文章而培养的隐性能力。

三、路径实践,以高阶思维为培养核心

鉴于如上对考点和学情的把握,教师需要以启迪高阶思维作为散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则需要带领学生从文体特征出发,遵循文本规律,梳理文脉;从核心语句出发,品味语言,深度解读文本;从写作意图出发,理顺逻辑联系,明确主旨。完成这三项任务则可实践以下三步路径。

路径第一步是找出文本选取的材料,这一步是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起点,找出这些材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而老师在这条思路下,要时时地给学生补充待完善的知识结构。学生先理清记叙描写的“实”。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将材料归类。比如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给儿子》为例,教师可提问:“散文文本的材料通常会有哪些呢?”并对学生的回答归纳整理,让他们了解散文中的材料通常有“人”与“事”、“物”与“景”、场景描写等,即我们在归纳散文主旨时通常说的“通过……”。

用这条路径,我们来梳理《力量》的文脉。显然,这篇文章不像《给儿子》有一条清晰的行踪。那么,我们还是按“路径一”,从找出文本选取的材料入手,看写作对象是什么,是人,是事,还是景?学生很容易能答出“本文在写作的对象上,写了妈妈和土地。”教师就可继续追问:“写了一位怎样的妈妈,又写出了土地怎样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读清材料,启动深度思考思维。如文本从妈妈的角度记叙描写了哪些片段?突出了妈妈哪些特点?在学生筛选的信息中读出妈妈有爱心,有远见,勤劳坚毅,同时,教师也要点拨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妈妈会对土地无尽勒索,妈妈的形象是褒还是贬等问题。“追读”文本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思维路径。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话语风格,如小说的想象,诗歌的凝练,说明文的准确等等,这是文体自身的价值,更是文体的教学价值”[5]那么散文的方式是怎样的呢?路径第二步是明确组织材料的方式。这个知识是学生缺失的,教师予以点拨后,阅读思维继续向前推进。散文组织材料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时空转换串起选取的事件或场景或人物,又或者是通过夹在其中的议论抒情句串起的一条情感线索。所以,散文通常有明暗两条线。教师可先做知识介绍,让学生回顾他们学过和做过的散文有哪些组织材料的方式。如2020年的高考阅读文章《建水记》就是通过时空转换把材料串起来的。课文《荷塘月色》是按游踪写荷塘月色的景这条明线和情感“颇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的暗线来组织材料的。《给儿子》有时空的转换,也有父亲根据自己的下放经历对儿子的嘱托。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可以明确《力量》组织材料的方式就是串起对“大地与妈妈”的理解的议论抒情段落。那么,下一步就是围绕文中语句做深度解读,思考:“如何理解妈妈既心疼土地又成为土地的掠夺者?”“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肆渲染妈妈搬运葵瓜子?”

路径第三步是串读议论抒情句,提炼整合文章主旨。对于散文而言,就是要反复品读文本中的议论抒情句,理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读懂文章主旨。如教师可展示学生梳理的《给儿子》中的抒情议论句,请学生合作讨论:“为什么要让刚读大学的儿子去板桥?”“为什么要让儿子去坟堆?”“为什么让儿子下田劳动?”用这三个问题来追读文本,探究深层意蕴。学生品读后,文章关于“成长”的话题就进一步明确了。第9题关于“未来——回忆——成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用路径三来解读《力量》的主旨,也需要通过议论抒情句的逻辑梳理来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妈妈的“矛盾”。这篇文章有赞美,有敬畏,有伤痛,更重要的是有反思。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反思是很难进入灵魂深处的。这篇文章的反思就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要有对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艰难性的认识。结合李娟的创作意图,学生就能明白本文写作的线索是人的力量与大地力量的较量,进一步明确了文章主旨。

综上所述,高考试题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考察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与新教材有显性和隐性的关联,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关注四个显性的关联:一是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二是单元内容、三是基础知识、四是选文方向,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让学生有路径可走,有方法可循,从而启迪学生的高阶智慧,提高散文备考的效度。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3]教育部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3.

[4]李娟.遥远的葵花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254.

[5]刘咏春.让每一篇文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J].江苏教育,2014(6):62—63.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
读为本,悟为道
农村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浅谈散文阅读习惯养成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散文阅读 “移情”体验下的监测与实施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