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瞿海龙,李晓棠,赵晓芳
(1.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河北 保定 071000;2.易县中医医院易水学派传承工作室,河北 保定 071000;3.易县中医医院妇产科,河北 保定 071000;4.易县中医医院眼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湿之邪确能引发多种疾病,且诸多慢性或者疑难疾病都夹有湿邪为患,加之当今生活环境的改变,痰湿水饮之体随之而凸显。吾师李福海教授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医大师路志正亲传弟子、全国第七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秉承国医大师路志正倡导的“北方多湿论”,传承易水学派思想,认为痰湿之象总归与气之运行失常有关,气与湿互为因果,气郁则湿停,气行则湿散,湿散则气畅,并在临证中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
一般认为湿在脾胃者多,但殊不知湿的形成,除脾失运化之外,亦与肝胆疏泄失常引起水液代谢紊乱形成内湿有关。且少阳三焦作为水液代谢的通路,与痰湿的形成密切相关。《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1]705,是对三焦在上、中、下三个位置不同生理功能的描述,尤其是对水液代谢的一种高度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专门论述水液代谢的功能特点,“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452,明确指出三焦为水行之道,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人体水液升降布散及浊液排泄的通道。三焦通畅则五脏六腑安和,《中藏经·卷中·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中明确指出了三焦具有沟通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2]。同时作为少阳的另一分支,少阳胆经以其枢机作用调节三焦气血津液代谢通路的畅达。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论及小柴胡汤功能时,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3],即为少阳确能影响全身水液代谢的具体临证体现。所以吾师李福海教授认为少阳作为气机出入之枢纽,不论是肝胆还是三焦均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只有少阳通透畅达,人体的水液代谢才会正常有序,反之则易生痰湿水饮。肝胆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的调畅直接影响了水湿形成。秉承国医大师路志正十八字诀的“怡情志”原则,在临证中注重畅达少阳枢机,常以通气散为基础。本方源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方主治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本方由柴胡、川芎、香附三味药组成,药少力专,吾师深得其要,不仅用于肝郁气滞之体,更是用于水湿痰浊之病。柴胡畅达少阳枢机,调节三焦水液代谢通路。《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4]。排泄痰湿污浊,才得以推陈致新。李中梓在其《雷公炮制药性解》论述柴胡的功效:“气味升阳,能提下元清气上行,以泻三焦火,补中益气汤用之,亦以其能提肝气之陷者,由左而升也。凡胸腹肠胃之病因热所致者,得柴胡引清去浊而病谢矣”[5]76。故柴胡有疏达气机之功、通畅三焦之能、并调脾胃肝胆之专,肝木条畅、三焦不阻、脾胃得运、水湿得化。同时吾师亦从细微之处把握药物的应用,认为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效能亦有不同,醋制柴胡常以疏达气机为主,生柴胡以发散升阳为特点,气机郁滞者用以醋柴胡,升阳除湿用以生柴胡。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亦入肝经。李中梓认为川芎一味“上行头角,引清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以调经”[5]85。故川芎可引气机上下通行,与柴胡相伍,疏达气机之力更强,可使三焦通畅无阻,水液代谢有序,湿邪弥散而无处遁形。香附亦有疏气开郁之功,醋制后更佳,与川芎共助柴胡疏达少阳三焦气机之能,气行则水行,气布则湿散。
王某某,女,68岁,主因胃部痞塞、疲乏1月余,于2022年6月9日就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有高血压病病史多年。本次胃部痞塞,进食后明显伴有疲乏感1月余,心情郁闷不舒,且进食不佳,大便黏腻不爽,睡眠尚可,视物模糊,怕热,且易夜间出汗。自诉大便不爽时心情更加烦躁郁闷。望诊“川”字眉,舌暗红齿痕,苔黄腻,脉弦细滑。中医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有湿热。处方:醋北柴胡12克、枳实15克、当归15克、清半夏10克、厚朴15克、党参15克、炒苍术15克、川芎12克、醋香附12克、陈皮12克、黄芩15克、菊花15克、决明子20克、生白术30克、焦槟榔15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青蒿2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空腹服用。6月23日复诊,诉心情大有好转,胃痞塞感及疲乏明显减轻,大便不爽减轻,但仍觉不畅,视物模糊亦有所减轻,舌紫暗苔黄腻,脉弦细滑。上方去甘草、当归,加桃仁9克、虎杖30克,继服14剂而愈。本案的特点为患者平素急躁易怒,少阳郁热明显,出现木克土的并发症,导致阳明湿热之胃部痞塞、大便不爽,所以始动因素为少阳枢机不利,所以“怡情志、调升降”即为本证的辨证关键,所以本方以通气散为基础,疏肝理气,同时加入黄芩、青蒿清利肝胆郁热,菊花清轻上浮清肝疏肝,以此迎合肝为“将军之官”的特性。同时方中当归、川芎养肝血,体现肝体阴用阳的特性。阳明胃土受到肝木克伐而出现通降失常、产热生湿,方中加入枳术丸、苍术运化水湿,槟榔、厚朴、半夏等以通降胃气,使气降湿散。二诊加入虎杖、桃仁实为加强通降阳明湿热的力度。方证相应,所以药到病除。
除了少阳对湿浊的疏布作用外,除湿很重要的一个治疗原则就是使太阴、阳明升降协调有序。从生理上,太阴升清、阳明降浊;从结构上,太阴在上、阳明在下,即手太阴肺在上、手阳明大肠在下;足太阴脾在上、足阳明胃在下。所以在结构上太阴、阳明阴阳易位,如此造就在功能上太阴、阳明更逆更从,太阴升清、阳明降浊。升清则水谷精微为脏腑组织所利用代谢,降浊则水液痰浊、饮食糟粕排出体外。反此,升清降浊失调紊乱则变生他疾,《灵枢·阴阳清浊》称其为“清浊相干,命曰乱气”[6]。而最为常见的则为痰浊水湿为患。所以“调升降”的原则在老师的运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既重视脾与胃的升降问题,又重视肺与大肠的升降问题。
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相互影响。湿性黏滞,诸多痰湿之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问题,大便秘结或者大便黏腻不爽或者大便溏泻等。阳明大肠不能降浊,则太阴肺之升清功能失调,而出现喘息、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而肺本脏之患亦可引起阳明大肠通降之能下降。所以吾师在临床上针对此种情况常顾及肺与大肠的关系,同时认为太阴易虚、阳明易实,即《内经》所言“阳道实、阴道虚”[1]547,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所以临床上宜补太阴、泻阳明,常用黄芪补太阴之虚,枳实、虎杖、大黄、泽泻、瓜蒌等泻阳明之实。
验案赏析:王某,女性,60岁,主因反复咳嗽4月余,复发10天,于2022年7月19日就诊。患者既往有冠脉支架手术3年。患者4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稍有咳痰,痰白而黏、量少,曾口服西药及中成药效果不明显,尚能忍受。近10天来患者咳嗽较前加重,遇风后咳嗽明显,呈阵咳、呛咳表现,晨起咳痰相对较多且痰黏,伴有腹胀不适,大便不畅。易疲乏,下肢有指凹性水肿。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胸部CT提示肺部磨玻璃样结节。中医辨证为太阴、阳明合病兼有湿热。处方:黄芪30克、茯苓30克、陈皮12克、清半夏10克、夏枯草20克、浙贝母15克、甘草9克、桔梗15克、川牛膝20克、独活15克、车前子15克、苏子15克、郁金20克、羌活15克、桂枝12克、麻黄6克、杏仁12克、益母草30克、当归12克、枳实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二诊,患者咳嗽、胃胀减轻,痰易咳出,大便较前通畅,下肢水肿减轻。上方继服7剂。三诊,患者下肢水肿消失,咳嗽基本缓解,大便正常,腹胀消失。上方去益母草、车前子,继服14剂,咳嗽未再发作,自觉全身舒畅,后复查胸部CT提示肺结节磨玻璃样改变消失。本案为太阴肺气不降、阳明大肠传导失常,患者为老年,病程较长,有太阴气虚,所以黄芪为主补肺气;同时阳明大肠不降则大便不通、腹胀,所以处方苏子、杏仁,既降肺气又通肠腑,一举两得,配伍枳实加强通降阳明大肠的力度。阳明气机下降,则肺金肃降正常。患者晨起咳嗽明显、脉弦,提示有木火刑金之象,所以处方以郁金、羌活、独活疏风兼有调肝;因有太阴不足,则水湿运化不足,水肿则发,以茯苓、车前子、益母草等淡渗利水;夏枯草、浙贝母等化痰散结以对症治疗肺结节。处方用药与病机丝丝相扣,所以疗效显著。
此太阴、阳明实则包含脾与胃、小肠与大肠,主要为消化系统,位置毗邻,唇齿相依,功能上升降相因、更逆更从,脾升胃降,完成后天之新陈代谢。按照《伤寒论》六经理论,脾与小肠为太阴,胃与大肠为阳明,此太阴阳明为后天之本,完成水谷代谢,维持机体生生不息。吾师承易水学派之衣钵,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笃学于张元素、李东垣等先贤,在临证中注重太阴脾胃,“持中央 运四旁”,在祛湿的方案中喜用半夏泻心汤以调脾胃升降、斡旋中州,使之上下通畅,辛开苦降,以促进胃肠动力,解决脾胃气化问题。半夏为通阴阳之要药,小剂量黄连开胃,促进胃肠动力;黄芩泻肝木,以防土虚为木所克伐。同时吾师还常以枳术丸为佐使,增强半夏泻心汤调脾胃升降之力。枳实入阳明,促进胃肠蠕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枳实有收缩肠道平滑肌作用;白术入太阴,健脾又能祛湿。这样脾胃升降之能正常,则水液代谢的通路正常,痰湿之邪则易于驱散。
验案赏析:陈某某,男性,43岁,主因间断反酸烧心10年,再发10天,于2022年7月21就诊。患者诉既往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史10年,间断口服药物(口服西药及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仍反复发作。近10天,患者反酸烧心再次发作,且饭后明显,夜间发作次数增多,自诉夜间睡眠过程中反流到咽喉、鼻腔,伴有烧灼感,影响睡眠,伴有呃逆,便秘,进食后易腹胀。查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平素喜饮酒。舌暗红苔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脾胃失和、湿热内生。处方:清半夏10克、陈皮12克、黄连9克、栀子15克、吴茱萸3克、太子参15克、炒苍术15克、旋覆花20克(包煎)、代赭石15克(后下)、竹茹20克、紫苏梗15克(后下)、白术30克、枳实15克、柴胡12克、黄芩12克、干姜9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二诊,患者服药后夜间及饭后反酸情况明显减轻,大便较前通畅,但诉用药后胃部稍有隐痛,减黄连为5克,吴茱萸2克,继服14剂而诸症渐消。本案反流性食管炎病史较长,且饭后及夜间明显,进食后腹胀,此为典型的太阴脾气不升、阳明胃肠不降,即《内经》所言之“乱气”,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调其升降,配合枳术丸枳实降阳明、白术升太阴,加大白术用量可通肠导滞,以加强调升降之力度;同时患者本次以反流为主,阳明不降为其主要不适,所以加入旋覆花、代赭石加强通降阳明的力度,此法来源于《金匮要略》“旋覆代赭汤”。左金丸,黄连清心胃之火,佐吴茱萸温肾止呕;柴胡、黄芩、栀子,清少阳之热,防长期饮酒造成肝胆湿热。如此脾升胃降功能恢复,则气机通畅,湿邪则自然而消散。
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7]。一个“和”字却蕴含着治湿的诸多原则,后世医家遵从此法发展了治湿的原则,如张元素、李东垣等易水学派,提出燥中宫、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国医大师路志正倡导的“顾润燥、纳化常”亦是“和”的重要体现。
脾为生痰之源,能够运化水湿之邪。所以痰湿的形成都离不开脾胃的运化,治湿之理亦不离脾胃,而脾喜燥而恶湿,治湿不治脾胃非其治也。燥中宫即燥化中宫脾胃之湿,以复脾胃之运化水湿之能。吾师常用苍术、白术、半夏、茯苓、党参、生姜、干姜等药物以应脾胃之喜性。同时芳香悦脾而燥湿,吾师常以芳香之品如藿香、紫苏梗、佩兰等以助燥中宫之能。
张元素弟子李东垣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升阳除湿。湿邪为有形之邪,非化于无形,而让其有出路,出路之一即为开鬼门,从玄府而出。吾师常用防风、羌活、葛根、升麻等风药以作升阳除湿之能。
张元素首先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8]。温病学派亦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9]。这是治湿的重要法则,不离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而又有发挥,淡渗利小便亦可除湿,为湿邪排出机体的另一出路。吾师多用茯苓、薏苡仁、猪苓、通草、桂枝、泽泻等淡渗之品,通阳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
同时吾师常用五苓散为基础化裁,以一方之力融燥中宫、开鬼门、洁净府于一炉。吾师深得五苓散之旨。辛能胜湿而升脾阳,以桂枝辛温通阳,既能发汗开鬼门,又能升阳以除湿。白术健脾除湿,炒制后燥中宫之力增强。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以洁净府。可谓一举三得。
高某某,男,74岁,因咽喉、鼻腔不适半年,于2022年8月23日初诊。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多年,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本次就诊时自诉下午出现咽喉及鼻腔不适,呈憋闷感,伴有咽干,饮水不解,情绪波动时症状明显,且夜间起夜小便时亦明显,伴有听力下降,饮食不佳,大便不畅、黏腻,余无不适。舌暗红苔黄腻,脉弦。中医辨证为肝郁脾湿、肺窍不利,处方:瓜蒌皮15克、清半夏10克、醋香附12克、川芎12克、薤白10克、桂枝12克、茯苓30克、杏仁9克、陈皮10克、枳壳15克、柴胡15克、麦冬15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7剂后患者诉咽喉及鼻腔不适明显减轻,夜间起夜减少,原方继服7剂而愈。本案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五苓散、通气散、茯苓杏仁甘草汤四方合方而成,寓疏少阳之枢、健太阴脾之运化、降阳明通降之实,体现了祛湿不忘少阳枢机,不离太阴、阳明运化通降。
康某,男,29岁,主因失眠半年,于2022年8月9日就诊。患者长期失眠约半年,自诉情绪尚可,入睡困难,且易醒,胃部怕冷,进食冷食后即有胃胀不适,手心易出汗,大便不成型,稍黏腻,饮酒后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细。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兼有湿热。处方:柴胡12克,清半夏10克,党参15克,黄芩15克,干姜9克,黄连6克,炒苍术、炒白术各15克,首乌藤30克、茯神30克、石菖蒲15克、炙甘草6克、藿香12克、紫苏梗12克、炒薏苡仁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二诊,患者用药后睡眠好转,虽入睡尚困难,但睡后不易醒,大便较前成型,上方继服14剂而愈。本方为治疗胃肠湿热的常用方案,除重用健脾化湿、养血安神之法,湿热之化亦为重要,体现了开鬼门、洁净府、燥中宫的用药原则。以柴胡、菖蒲、藿香、紫苏梗以开鬼门,使湿向外消散;以薏苡仁、茯苓(茯神)洁净府,使湿从下而出;以干姜、白术、苍术燥中宫,使湿自中焦而化;同时本方佐有半夏泻心汤法则,半夏、黄连、黄芩,调脾胃升降,气机上下有序、内外通畅,湿邪则无处遁形,使脾运复健,心神得安。
吾师临证中以六经统论,结合脏腑,重视太阴、阳明的问题,以脾胃为中心,“持中央、运四旁”,其验案中均能找到调脾胃的身影,且不拘泥一法,同时又深得易水学派精髓,祛湿之法更是灵活多变,其旨即为调动人体自身脏腑功能,纳化正常,升降有序,气机通畅,则湿散浊清。本人跟诊时日尚短,吾师之精华远不止于此,学生将在今后的临床跟诊中继续潜心研究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