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心
抗战时期,湖南的小学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1937年全省小学已达28500所,为全国各省之冠;学生1194600人,居全国第二。到1941年已基本实现了一乡一中心学校,一保一国民学校。短期义务教育从1935年开始实施,到1940年8月实施国民教育止,共办10期,计有学生1161160人。另外,又在湘西的乾城、凤凰、永绥、保靖、泸溪、古丈、麻阳、通道等县设立短期小学,从1937年至1940年,先后共办540班,共计学生21000人。
七七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国共合作全面领导抗日战争的序幕。由于战时需要,文艺宣传在抗战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受到高度重视。政府颁布了系列法规条文对音乐的教学等活动予以规定,不仅增加了音乐课的教学时数,还要求各级学校加强音乐课外活动,并将之作为学校政绩的考察项目之一。全国各地无论是新文艺工作者还是广大的民间艺人,都自觉拿起文艺武器,热情地投入团结抗日的宣传活动之中。
1937年6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二年制短期小学暂行规程及课程标准总纲》,规定短期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科目、教学时数及教材选取,并明确提出小学教学当以“切合实际生活之需要,并注重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之养成”为主旨。1938年12月23日,教育部训令各小学校,今后应加强音乐教育,以激发国民的团结进取精神。同时,颁发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行注意事项》,对音乐教材的选用及音乐教学方面等都做了规定。1940年5月7日、9月16日,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改进中小学音乐科事项》《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进一步提出要提倡课外音乐活动,并对学校音乐教育经费的使用做了强调,以确保课外音乐活动的正常进行。1942年1月,教育部颁行《小学课程修订标准》,重新制定了音乐课的教学时数。1945年6月5日,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及中心国民学校规则》,对小学各年级教学科目及教材的选取重新做了调整。从各科的排列顺序看,音乐被排到了第二位。教材选取应用国定本教科书或教育部审定之课本。
从以上颁布的法规文件可以看出,由于战争需要,学校音乐教育被高度重视。
由于时局动荡,短期义务小学成为湖南省办学模式之一。其中唱游被列为必修科,课时增加为每周120分钟。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唱游复又改为音乐、体育分科教学。一、二年级每周60分钟,三至六年级为每周90分钟。当时湖南举办的短期义务小学主要有:1937年-1940年芷江县短期小学、新田县短期小学(至1947年,在校学生5850人);1939年,永顺县保国民、中心国民学校;1940年,娄底地区保国民、中心国民学校,宁远县保国民、中心国民学校(在校学生21764人);1942年,怀化保国民、中心国民学校(在校学生22000人);1946年,吉首乾州、良章和华司辅小学,平江县保国民、中心国民学校(在校学生30241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学校纷纷把抗日救亡歌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也与抗战有关。
如唱歌教材可“选用本地流行含有教训及富有兴趣之歌曲”,伴奏乐器可用“本地流行之乐器”;中小学音乐教材应采用部编(正中、商务、中华书局) 各书坊发行的,与抗战建国有关之,歌曲选取应切实遵照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所列教学要点执行等。由于教材供应困难,有的学校就自行编写教材,如新化县上梅中学音乐教材就是由阎戈南、袁拍云合编的《革命歌曲》。这些教材形式新颖,编排合理,深受学生欢迎,且为外校采用。
1938年4月21日,衡山试验县政府颁发《乡村小学抗战教育实施方案》,规定学校教育的各方面都必须服从抗战这个中心内容。教学内容上“唱歌科须教唱救亡歌曲”。不仅衡山这样,各地小学也是如此。如1939年,毕若萍等为湘潭各中小学校学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渔光曲》《黄水谣》等抗战歌曲。嘉禾县《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等歌曲,在各小学广为流传,人人会唱。新田县《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大路歌》《锄头舞歌》等抗战歌曲,普及城乡各小学。
此时周南女学为唤醒民众抵制日货,大力教唱爱国歌曲,鼓舞学生爱国热情。
他们还教唱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的歌舞曲,如《麻雀与小孩》《春天的快乐》《小小画家》《土风舞》等。
国民学校、短期二年制小学增加了,这就需要大批音乐师资。这时湘西及其他地区纷纷建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将音乐课列为必修课。这些学校虽然不是专业的音乐院校,但也极大地缓解了各地学校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各地师范学校情况如下:
1938年,湖南省立永顺简易乡村师范院校成立,向永顺、古丈、保靖、桑植、大庸、龙山六县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四年。1940年,开始招收女生,至1949年,全校共办简师12班,毕业生478人;高师7班,毕业生212人。他们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成为必修课之一。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学校还备有风琴等教学用具供学生练习。
湖南省立洞口师范学校原为国立第十一中学师范部,成立于1939年9月,同年2月遵部令划归湖南教育厅,改现名,校址在邵阳。由学校指导学生成立自治会,开展多项活动。该校游艺组办得如火如荼,分为评剧、话剧、国乐、歌咏四组,每组组员少则二十人,多达四十人,各组成绩优秀,博得了大家的赞许。当时因康乡进德、晋阳、仁慈、回龙、六一各小学和康平善两中心学校缺乏唱游教员,从1939年2月起,每个星期六午后,学校都会派三名学生前往担任唱游教学,其音乐教材由本校唱游教学研究会印发,极受当地人欢迎。
由于辰溪县地处湘西,受环境影响,各种教育都不能按照预定计划推行。抗战爆发后,外来文化逐渐输入,教育状况得以改观。由于师资缺乏,所以决定于暑假举办小学教员及私塾教师讲习会,该会重视音乐课,开设音乐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1941年,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成立,课程设置除二、三年级外,一年级各班则遵照1940年3月部颁的新标准规定:音乐课教学采取辅导方式,一要注意歌唱练琴;二要多练习军歌及激发志气陶冶性情之歌词;三要注重和声作曲,使学生能自制曲谱。
1936年至1947年,澧县组武女子学校初级师范改为四年制。课程设置按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法规文件规定实施,注重教学实习和音乐教育。该校办校34年,培养合格师资600余人,对启动澧水流域女子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江华瑶族自治区创办县立简易乡村师范一所。音乐课成为必修课。自创办至1953年共培养教师577名。澧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创建于1943年,学制三年,1947年改为四年制,课程设置注重唱歌课,1950年上期停办。1943年,嘉禾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师班,课程设置有音乐科。
这些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为本地区输送了大批音乐师资,为各地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抵抗日本侵略者,教育部规定在每日举行升国旗礼节时,应全体歌唱党歌、国旗歌及爱国战歌;在各种集团活动及举行仪式时,应尽量利用音乐,加入唱歌奏乐或唱歌游戏等节目。
在课外活动时间,应组织歌咏队或音乐班,选取对于音乐有兴趣有天分之学生,予以充分练习之机会;每学期内,定期举行音乐会一次;各校间或校内各级间,举行音乐竞赛会比赛唱歌或奏乐,择优给奖,与演说竞赛会等同一重视。对指导员待遇、课外活动经费及课外活动形式等进行了规定,如“各级学校应切实提倡课外音乐活动,其指导员之待遇,应与音乐正课钟点待遇同”。在活动形式方面“各校应由音乐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组织歌咏队、国乐团、音乐研究会、戏剧社、口琴队、西乐队等,并应令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种”。再者,“各校应利用时机,举行联合音乐会或音乐比赛会”。其音乐教育及事业经费应“于学校经费内,划定音乐教育经费,并按年增筹”,“各校每年应于经费内酌拨音乐事业费,以利于音乐活动之进行”。
湖南小学课外活动的正式提出,始于1930年。1937年,教育部把课外活动列为学校考绩之一。同年,湖南省教育厅颁布《强迫课外运动试行办法》。自此,全省课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持前线战争。如,学唱抗战歌曲、建立各种抗日救亡歌咏组织、教唱抗日歌曲、举行抗日歌咏比赛,等等。
平江县的白仓小学、涟溪小学,请塘田战时讲习院学生去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流亡三部曲》 等抗战歌曲。当时学校周围的田园、村庄到处都可听到抗战歌声。当时武冈、邵阳、新宁、城步、绥宁、东安、祁阳、湘乡、洪江等地学校也均建有抗日救亡组织和歌咏队等组织,他们的教师也是塘田战时讲习院的学生们利用寒暑假时间,各自以家乡为据点建立的。1937年9月5日,省会各小学师生组织新生歌咏队,由张曙教唱抗日歌曲,在城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5月,教育界于省会长沙举行战歌比赛,全市有中小学生500余人参赛。6月,长沙抗战歌咏团举行联合播音大会,有湖大、民大、雅礼、含光等学校的歌咏团及青年会学生参加。
在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小学中,最值得一提、影响最大的是长沙市的私立育英小学。该小学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之中,被誉为“抗日烽火下的一支奇花”。当时,育英小学建立有“民声歌咏团”“新生歌咏队”,由音乐教师黄丁力负责领导。1937年冬,学校把课堂移到郊外,将失学儿童组织起来教唱抗日歌曲。同学们对宣传演出很有兴趣,学歌排戏,一教就会。当时流行的抗战歌曲《长城谣》《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几乎人人会唱。该校还组织由高年级学生编成几个“小先生团”,规定每个“小先生”至少找一个以上的受教对象。这样在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队一队的孩子在操练唱歌或识字。每个“小先生”实际变成了一个“宣传抗战文化的细胞”,对抗战宣传做了重大贡献。1938年军训期间,大家休息下来就唱《打杀汉奸》《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和教师黄丁力谱写的《爬山运动歌》。在邵阳各界欢送宝永区二团二营新战士出征大会上,育英小学合唱队员演唱《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枪口对外》《大刀进行曲》《军民合作》等歌曲,鼓舞士气;慰问湘北战地军民时演唱《游击队歌》《洪波曲》《打杀汉奸》 等歌曲。1938年后,育英小学师生活动更加广泛。4月21日的兵役扩大宣传会上,学生们演唱抗日歌曲,表演小剧,号召热血青年当兵,为国杀敌。1938年9月,全城大疏散,育英小学及其分校迁往农村,由学生组织育英儿童抗战宣传团,利用假日排练节目,外出宣传。他们翻山越岭,教群众唱歌,为群众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炮火下的孩子们》《最后一课》等小戏剧,效果很好,深受群众称赞。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切工作服从抗战需要。学校音乐教育在抗战宣传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成为抗战宣传不可替代的力量。他们建立各种抗日救亡歌咏组织,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营房,教唱抗日歌曲、举行抗日歌咏比赛。向民众宣传抗日英雄故事和抗日救国政策,激发了全国人民反侵略、争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在精神上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抗战防线,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坚定人民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这些抗战歌曲以其鲜明的抗战主题、独特的艺术魅力,犹如繁星中的月亮,发出独特光芒。它是我国革命时期重要的精神文化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思想觉醒和文化觉醒的号角,至今仍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