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娟 孟冬晴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69)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医学院校图书馆正经历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转型。此过程涉及有机嵌入智慧校园平台、技术支撑体系、业务变革与重组、服务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图书馆员能力提升。图书馆员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关系智慧图书馆建设成败[1]。因此,以政策为前提、以技术为抓手、以人为本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根本。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性较强,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图书馆员面临着医学知识专业性、服务形式多样性、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能力高效性等多方面挑战。本文以建设智慧医学院校图书馆为背景,分析智慧馆员应具备的5大能力,阐述智慧馆员能力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转型策略,对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智慧馆员团队建设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中,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同时,图书馆员的角色也从学科馆员向嵌入式馆员再向智慧馆员转变。伊安·约翰逊等[2]认为智慧馆员不仅要胜任现有体系和服务的执行和管理,还要有卓越的洞察力和执着的奉献精神,时刻关注用户需求。Christian B等[3]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深厚的信息素养。在国内,智慧图书馆馆员被定义为“能将知识结构完全嵌入到工作中,充分利用对知识资源结构和知识分析规律的深度理解,以用户目标为驱动,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角来协助用户进行知识挖掘,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集成,为用户提供情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知识增值服务的专业馆员”[4],或“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并经过图书情报专业训练,既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集约化知识服务,又能培养用户智慧能力的图书馆员”[5]。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对智慧馆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同图书馆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智慧馆员建设进程缓慢,因此,图书馆需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智慧馆员建设之路,促进馆员智慧化转型。本文认为,智慧馆员是可以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具有深入专业的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能力,通过自身专业的信息素养特长,依托新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创新性服务的专业馆员。
2.2.1 创造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6]。创造力的产生并非单一过程,而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领域和圈子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变过程中,创造性思想、创新性行动是智慧馆员应具备的能力之一[7]。创造创新能力体现在对服务模式的创新、新环境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2.2.2 用户需求分析能力 馆员要实现从学科馆员到智慧馆员的转型,应着重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和交流,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了解、挖掘、洞察用户需求。针对医学院校教育的特殊性,不仅对校内用户,还要对临床教学医院中的临床医生和学生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将学科、知识发现、智慧素养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挖掘用户隐性需求。馆员对用户需求把握得越准确,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更完善。
2.2.3 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 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涉及的数据有:业务数据、资源数据、用户数据和管理数据。数据是智慧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的基础来源,智慧馆员应加强数据素养,进行数据采集、整合、重组,最后通过可穿戴、情景感知和移动视觉等形式服务于用户[8]。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是评价智慧馆员的重要条件。
2.2.4 智慧服务能力 传统图书馆提供以文献利用和信息揭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数字图书馆提供以情报分析和学科服务为主要特点的服务,智慧图书馆提供准确专业、快捷便利、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等服务[9]。医学院校图书馆员依托自身医学专业背景、在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与用户深入交流,从“服务者”变为用户的“合作者”,参与到科研过程和解决方案中,助力用户完成科学研究工作,真正做到智慧服务。
2.2.5 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用户需求会更加复杂,图书馆也是动态变化的。馆员只有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智慧图书馆员需要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能力、智慧知识服务能力、数据管理分析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并且具有大局意识、危机意识、主动求变精神,才可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0]。智慧馆员应具备的5大能力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与综合性图书馆相比,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性强、资源种类多、数据量大、知识更新快。具有医学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的智慧馆员能更快速获得用户认同,对用户需求把握更精准。因此,医学院校图书馆智慧馆员除具备以上5大能力外,还应具有自身特色能力,即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接受新知识快、主动学习、有奉献精神、有变革意愿和寻求职业认同的积极性[11]。
知识背景不同决定了馆员擅长的领域不同,智慧馆员能力建设目标并不是要把每位馆员培养成全能人才,而是使其在专业领域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团队协同完成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以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智慧馆员团队人员结构为例,在编馆员21人,其中计算机硕士学历背景的5位馆员具有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医学硕士学历背景的7位馆员在学科服务方面经验充足;医学信息学硕士学历背景的5位馆员可以在智慧化参考咨询等智慧服务方面发挥特长;管理学学历背景的4位馆员擅长在智慧图书馆管理制度、沟通协调和图书馆空间布局等方面发挥特长。可见,智慧馆员不是指“个人”,而是指一个“团队”。
“智能”一般侧重以智能设备为主体,如系统、软件、工具和平台等[12],馆员不直接参与服务,用户通过智能设备自助完成服务。而“智慧”在强调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馆员运用自己和团队的知识和智慧,精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所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强调“以人为本”,有了“人”的参与,“智能”才能变为“智慧”。
智慧图书馆建设初期存在的误区有:盲目采买智能设备、环境改造、大量推荐各种资源等。认为只要拥有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就建成了智慧图书馆。调研发现,目前智慧图书馆还处于建设阶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实现智慧化服务提供可能,建设智慧图书馆最关键的因素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智慧,以人为出发点,满足用户多样性、个性化需求。
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为工作重点。数字图书馆是在以“藏”为主的基础上,将已有纸本馆藏数字化[13]。图书馆本身是一个大平台,读者可以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也可以创造价值,突出“人”和“知识”两大要素。智慧图书馆建设要打破传统的组织架构束缚,依据知识流进行业务重组,将网络、数据、学科等服务融入到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中,营造智慧馆员培养良好环境。
图书馆员需要对图书馆事业有非常强的职业归属感、对图书馆行业信息有较强敏感性和对知识积累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基于这些特质,馆员会从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出发重视自身学习能力培养,通过对新科技的探索和应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用户问题中。因此,智慧馆员培养的关键在于馆员自身意识的转变,即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清晰规划职业生涯。
建设一支智慧团队,除了内驱力,还需要外部激励和团队合作。首先,在人才引进和培养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医学院校特点,发展以下智慧馆员培养模式:“医学相关专业本/硕学位+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硕学位+图书情报学硕/博士学位”等[14]。其次,针对智慧馆员工作时间、空间不限定特点,采用弹性工作制,以用户满意度为考察核心。再次,设置奖励制度,以多劳多得的物质奖励为主、精神鼓励为辅。例如,智慧馆员授课和讲座有课时费、享有与专业教师同等评优资格,参与用户课题,有课题经费或署名等。最后,团队合作必不可少。从现有团队出发,将最适合从事智慧服务的学科馆员发展为智慧馆员。分为阅读推广馆员、智慧咨询馆员、智慧数据分析馆员和智慧管理馆员,分工不同,工作重点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
5.1.1 转变服务形式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服务形式由原来“坐等读者上门”转变为基于“实体+虚拟”馆藏提供“深入用户环境”的多元化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此时,应积极建设智慧阅读推广馆员团队,充分发挥馆员主观能动性,主动、具有创造性地做好资源推荐、专题资源推广、新媒体阅读推广工作。
5.1.2 巧用数据助力 在用户实际获取资源或服务交互过程中,应用云计算、知识图谱、情景感知等技术,深入捕捉用户足迹、情境、偏好数据和空间数据,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关联数据的分析,呈现出用户行为特点、知识体系,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阅读报告、个体知识组织架构,不断适应用户需求变化,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做好阅读推广服务。
实施精英培养计划,通过开展国内研修交流、开办前沿讲座、提供专项基金支持等方式,将智慧服务的核心力量——“医学相关专业本/硕学位+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的智慧馆员打造成金牌团队,使其在智慧咨询、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智慧服务。精英培养计划中,馆员要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承担“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智慧咨询馆员团队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构建适用于大班授课、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馆员以“引导者”和“解惑者”角色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主动。精英培养计划打造的智慧馆员团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2019年上线使用的智能咨询平台(智小图)是目前较新的智能服务形式,在网站、微信公众号、超星学习通中可利用智能机器人自动解答用户咨询问题[15]。智能咨询中无法解答的问题会通过智慧咨询团队进行解答,并将问题添加到智库中。该方式可以为用户提供7*24小时服务。在此基础上,智慧咨询团队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既分析读者咨询内容,又分析读者咨询行为,不断丰富和完善智库,使其在知识图谱问答、文献传递、微信应用推荐等方面更贴合用户需求,逐步智慧化。此外,医学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创设真实或者高度仿真情境,如临床医学神经影像教学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解剖课应用3D解剖数据库等,智慧咨询馆员金牌团队成员利用专业技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其参与真实或仿真活动,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慧数据馆员团队通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科研合作能力,承担起为学校建设数据信息平台的任务。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慧服务,为管理层提供学科发展建议和决策支持。例如,智慧数据馆员团队可持续跟踪全球脑科学领域研究前沿,研究其发展态势、产业态势和未来趋势等,形成系列跟踪报告,助力用户科学研究。此外,具有计算机专业博士学历背景的智慧馆员运用数据分享和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对神经科学领域前沿发展态势进行深度挖掘研究。
管理智慧馆员团队,首先应支持和鼓励其创新活动,同时鼓励馆员多与外界联系,使智慧图书馆有机嵌入到上层智慧平台,如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2022年10月新校区(校本部)规划过程中,图书馆员从专业角度出发,查阅国内外资料,发挥创造力,对新校区图书馆功能区域进行设计,兼顾传统借阅、藏书空间和“00后”大学生时尚化、多元化需求,设置冥想区、席地而坐区、沉浸式阅读体验中心等。此外,为智慧馆员团队制定系统职业规划和奖励激励制度,对馆员智慧化服务程度、个人业务能力、学科服务水平等进行考核奖励,促进智慧馆员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
智慧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效果及未来发展关键在于智慧馆员团队建设水平,而智慧团队建设的核心是馆员能力建设。学校和图书馆通过转变服务形式、巧用数据助力、实施精英计划、提高核心能力、激励馆员团队等举措,从制度保障、技术应用、薪酬激励、专业认同等方面对智慧馆员能力建设进行支持。当前,医学院校智慧馆员团队建设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进一步落实智慧馆员团队建设,构建智慧馆员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