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仁、义、礼、智、信到“天人合一”,从二十四节气到民俗风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巨大宝库,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知来路方能明去处,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较以往,2022 版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所有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全面的融合也有路径可循。
语文课堂里的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言文,从诵读到鉴赏都是一次民族认同感的建立,都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形成。每一节语文课从诵读欣赏的感性认识开始,最终都应走向历史和文化的深处。知人论世,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可以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从交友之道到孝亲敬老,从无信不立到君子自强,从文化遗产到天下家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从七年级贯穿九年级,每一个专题实践都在溯源传统文化,探究现代文明,找寻二者无法割断的血脉联系;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实现在现代化社会中探寻传统思想道德修养等传统文化的新支点,实现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创新教育的引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开展做采访、进社区,参加文化节、文化之旅、文化体验等活动,既紧扣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又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扎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手段之一,更是“生活即语文”的充分实践。
当代教育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有无数条路径,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也需要紧贴时代的发展,关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变化,更需要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体验、思考,如此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素养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