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丽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已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人才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亟须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客观上要求人才的支撑[1], 需要以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的配置与布局带动乡村深入发展[2], 需要在政府治理的视角下,创新政府治理的体制机制,探索出一种引才、聚才、用才的人才发展模式,在乡村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建设先进的人才队伍,发挥人才的价值,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最主要是要将政府的职能作用最大化,让政府真正发挥作用,让政府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人才政策的执行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发挥自身的治理优势。
1.1.1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治理能力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基层政府处于关键地位[3]。 基层政府以行动者导向的参与式治理作为治理方式,培育社会力量,赋权于民,提升群众的参与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引力基层治理实践。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乡村持续振兴,培育能够融入村庄治理结构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内生力量,构建内源式发展的社会动员机制是必要的。职能优化的治理型政府主导乡村人才发展工作,能够综合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建设与创新力量。
1.1.2 法治政府的建设
通过法治政府建设的中国式行政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4], 必须将其置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范式下进行理解和把握。创新和拓展中国式行政法治现代化的实践样态与理论空间。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应及时予以推进[5]。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部分。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政策遵循,让人才工作有法可依,保障人才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在法治化政府的引领下,实现人才价值。
1.2.1 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乡村振兴蓝图的实现关键在于人才,乡村人才振兴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人才进行事业的开创和功绩的创造,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人才队伍既对实现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又为实现人才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新时代有新要求,人才振兴要适应乡村的发展需要,要顺应时代,也要有所创新围绕现实需要,建立乡村人才队伍的体制机制[6]。 在这一过程中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尤其重要,以先进的观念和科学的思想来为乡村的人才建设提供可供参考和有指导性作用的政策,发挥政策保障的作用。
1.2.2 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7]。 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驱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呈现出交互影响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乡村振兴予以支撑,在推动城乡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夯实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在提高农民收入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优化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在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补齐共同富裕的关键短板,是乡村振兴驱动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为此,需要创新并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予以保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建立人才供给机制,尤其是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建立人才发展新引擎,以人才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的政府治理机制要求基层政府治理结构优化,以更好满足基层整体性服务与治理需求,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第一,基层政府治理形成“上下一般粗”结构。基层政府治理的组织机构设计与上级高度一致,职能同构,权责划分不合理。第二,基层政府治理资源配置和供给逐级递减。基层政府治理需求与治理资源配置“倒三角”的结构性矛盾,利益主体数量激增且趋于多元、社会管理风险增大等,陷入结构性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困境。第三,整体性政府治理结构优化和创新的试错成本加大,影响了乡村人才建设的效果与水平,亟须对政府职能进行优化。
中央政府是政策制定的决策者,地方政府是政策的执行者,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应该由各级政府共同推进[8]。 但是层级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忽视了政策文件中的关于乡村人才的激励、使用、等级分类等体制的规定,变相造成了政策执行出现的多重结果,在简化配套设施和措施的实践之下,加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条件的不同,使得政策执行结果也出现了区域性问题,资源匮乏地区产出现激励错位、监管失衡等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乡村内涵不断变化,对乡村人才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9]。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应当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熟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目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发展空间方面的困境。具体来说,乡村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层次不优,乡村内部人才和外来人才均不能够满足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且在年龄层次、人才类别、学历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完善空间;乡村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还不够优化,影响了人才的生活和发展空间,缺乏可靠的社会支持和客观价值认同;乡村人才培育、引进、评价、使用等诸多环节与实践脱节,乡村既有的培育机制和引进机制不完善,过于强调外来人才的引进,忽视了内生培育;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完备,尚未形成体系,乡村医疗、教育保障不完善,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乡村人力资本的存量不断衰弱,需要明晰目标定位,强化基本的发展理念,完善保障机制,破除阻碍因素,突破现实困境,为人才发展提供完善的机制保障。
第一,注重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推进人才工作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市场和社会,破除机制障碍的同时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合理开展人才工作。第二,要立足当下,注重长远谋划。既要抓好紧缺人才的引进、培育与使用,满足重点工作开展的需要,也要将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当中来进行规划与组织,从政策环境、组织机制、工作形式等方面来进行考量,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第三,强调供需平衡的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人才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应当采取精细化的人才配置,针对不同区域或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的调配和吸引,将合理数量和质量的人才输送到适宜的工作岗位上。
首先,应主动优化支持政策,打通吸引人才前置渠道。实现“本土培育”与“人才引进”的共同发展,完善乡村本地人的知识结构与劳动技能,挖掘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大学生、新乡贤返乡就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造乡村人才管理基地。其次,优化人才的生活环境,加强人才的保障力度。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平台,注重人才生活保障和工作保障的体系建设,做好医疗、教育的保障工作,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再次,倡导各方联动,各部门协商。在明确乡村人才振兴的定位、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基本理念和工作原则,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调动起来,参与到系统工作当中,汇聚各种力量,满足各方需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功能的最佳发挥。最后,注重人才的能力提升,建立人才成长平台。持续开展培训,增强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一方面,重视政策执行效果,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合理分配权责,促进资源下沉,有效分解县级政府的政策执行压力。科学设置政策目标,避免因政绩奖励诱导影响目标要求,增加政策执行的难度,需兼具可行性与可测量性。另一方面,关注公共诉求和政策目标,建立“有为政府”。综合多方利益诉求,广泛凝聚决策者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共同诉求。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比。下沉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到基层政府,以便能够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或资源配置,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
立足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适应农业生产的变化,面向乡村振兴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职业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既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也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起着巨大作用。尤其体现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创新互联网+教学机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来加大乡村产业人才的供给力度。另一方面,真正的发展需要将“人、地、钱”3种要素激活,而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资金来源的坚实土壤。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根据产业要求进行相应的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培育专业人才来发展产业。
文化振兴能够发扬本土文化,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归属感,改善乡村文化面貌,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人才、资本等基本要素的激活、利用与整合。具体来说,文化要素具有带动性与规范性,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人才要素具有引领性与融合性实现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之间的联系与素质提升及素质运用;资本要素具有支持性与规模性,增长产业链的长度,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实现人才配备的稳定并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以三者具有的高度、深度、长度来构建出更大的乡村发展空间,并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效发挥文化要素的带动作用,实现文化对乡村资源的激活、创新壁垒的破除、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人才在乡村发展中的引领与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