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DS模型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异质性分析

2023-02-19 09:06鲁,刘
河南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城乡居民

李 鲁,刘 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十二五”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内在机理又是如何演变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消费结构的变动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也使城乡消费出现差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40万亿元,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3%,我国居民消费虽然持续增强,但整体居民消费率仅为38%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60%—70%,居民消费仍有巨大的扩展空间。“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增强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对预期消费的认知,深刻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丰富城市居民的消费类型,达到扩大居民消费的目的。本文对我国城乡消费结构的异质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消费结构问题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国外学者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居民需求角度,Stone[1]根据Klein等[2]的直接效用函数,演算推导得到线性支出系统(LES),在此基础上,Lluch[3]又进一步推导得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之后,Deaton 等[4]提出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AIDS)用来分析消费结构,由此衍生了诸多消费结构的经济理论。

国内学者对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分析,根据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消费结构差距较大的现实背景,关于居民消费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对于城镇和农村消费现状的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稳步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也发生转变,消费行为由基本生活消费向多元化、时尚化消费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耐用品消费过渡[5-6],而交通通信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推动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7-8]。此外,收入的增加、市场的完善、价格的透明等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9-10]。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城镇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弹性较大[11],且当前我国消费正处于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的阶段[12],通过对比城乡消费结构,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偏好和结构大不相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13-14]。二是对于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研究。食品作为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国城市居民在食品消费类型中更青睐于“享受型”消费,而农村居民则偏好于“安全型”消费[15]。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大米和面粉仍然在居民食品消费中占较大比重,而大米、面粉、牛羊肉的价格更加富有弹性[16]。在影响食品消费类型的因素中,地区差异是关键因素[17]。三是对于收入和居民消费结构关联性的研究。温涛等[18]利用ELES模型研究得出,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影响分项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而转移性收入更能影响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我国学者通过研究收入和价格要素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将收入要素引进AIDS 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居民收入对于消费结构的积极影响,进而提出调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19-22]。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居民消费进行了研究,已有文献更多从具体消费类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对比城乡居民消费异质性时,也鲜有不同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对比。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差异,呈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特点,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特征和居民消费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二、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通过研究发现,主要影响因素有收入、收入分配结构以及预防性约束与流动性约束。

一是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和凯恩斯的相对收入假说可知,在短期,收入对于消费者的消费数量起绝对性作用,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上涨,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假设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即每个消费者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收入范围内选择合理方式进行消费,那么理性的消费者便会根据预期寿命分配自己的收入,并将其以合理的比重用于消费和储蓄,以便追求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消费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当下收入,也取决于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两个部分,而消费取决于持久的长期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人们在消费时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往往是根据长期的收入水平来决定当期的消费支出。通过诸多经典的消费行为理论可以得出,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重要且深远的,其中收入又包括绝对收入、相对收入、长期收入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二是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诸多学者研究发现,我国消费总支出受到收入分配的影响,如果收入分配方式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得居民消费需求失衡。我们通常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异水平,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差距越大,因此,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是促进消费均衡的重要环节。

三是预防性约束、流动性约束对消费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得居民对于未来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大大增加,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就业压力增大和消极消费前景,增强了未来收入的随机性特征,这也使得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消极的收入预期,以及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欠缺,使得城乡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逐渐加大,故而预防性约束、流动性约束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异质性的机理分析

(一)机理分析

国内外文献对于影响消费差距的机理因素有过众多研究,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产品投入,就业、失业率、经济结构转型等制度性原因,通货膨胀导致的价格原因,包含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预期和风险等收入原因,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意愿等多个方面。为了分析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机理和内在变化机制,本文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作用关系,据此构建城乡消费异质性的影响机理框架,如图1所示。

由图1 可知,我国城乡消费差距受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个类别的机制影响产生波动。就经济因素来看,在影响消费的作用机理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关键,收入因素包括公共产品支出、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宏观调控等直接、间接地影响收入,导致收入产生波动,以此调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如政府增加居民职能技术培训投入,使得居民整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的增加便会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收入的波动预期便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除此之外,收入还受居民储蓄意愿和财富积累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对居民消费会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收入是解释消费差距的关键经济机制。就非经济要素来看,居民的消费支出受消费环境、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意愿的影响,当消费环境变得安全时,消费意愿会增强,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达到增加消费支出的目的。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微观角度,由于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故而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图1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机理分析

(二)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异质性演变的相关性

基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结合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城乡消费异质性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和城市保持二元状态,资源投入和经济发展呈现分割化和不平衡;二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并未出现预期的高速发展,而是出现严重的要素流失。根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消费异质性的演变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异质性的演变机理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生活与价格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截取的是2011—2020年的数据,截取这一时间段的数据主要是为研究中国“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是如何变化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消费品包括衣服、家庭居住、食品、通信与交通、教育与休闲娱乐、家电设施与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其他商品消费与服务。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他商品消费与服务这一类别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缺失严重的问题,故使用个人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这一指标来代替衡量。本文在研究中将这八大消费品类别的商品居民价格指数以2011年为基期核算,将名义家庭人均生活消费开支水平按照调整核算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出实际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

(二)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AIDS 模型来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异质性进行探讨,并推导出城乡居民消费的支出弹性与自价格弹性公式。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在(1)式中,αi表示常数项,mi表示消费品i的支出份额,Y表示消费总支出,pj为第j种消费品的价格指数,P 为总价格水平,γij为消费品j 的价格变动对第i种消费品的预算支出份额mi的影响,βi为的变化对mi的影响。在计算的过程中,因为(1)式是非线性模型,难以直接估算,因此用Stone 价格指数来进行线性化近似估计,Stone 价格指数P*可以表示为:

则预算份额方程是:

因为在AIDS 模型中系数需要满足需求系统的加总条件、价格和支出的零阶齐次性条件和斯卢茨基方程,因此满足以下几个性质: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3)式进行估算,可以得到研究所需参数,若消费需求包括n 种消费品,那么(3)式中就会含有n 个方程。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方程之间相互影响,且各种商品消费支出份额之和刚好等于1,因此,(3)式中消费需求系统方程可以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进行估算。AIDS 模型中的方程系数,可以用delta法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

消费需求系统中含有8 个消费类别,因此有8个方程,但在估计时将其他商品消费与服务所对应的方程去除,其系数通过其他7 个方程的系数推导得到。采用似不相关回归分别对2011—2015 年(“十二五”)与2016—2020 年(“十三五”)这两个时间段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估计,通过对“十二五”与“十三五”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提供借鉴意义。实证分析结果详见表1—表4。

表1 2016—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表2 2011—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AIDS模型估计参数表

表3 2016—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AIDS模型估计参数

表4 2011—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AIDS模型估计参数

由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的数据参数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具有较高的说服力。Y/P*在研究中表示居民实际消费支出,ln(Y/P*)研究中的βi系数代表某种消费品实际消费支出变化对该消费品支出比例的影响。βi值如果为负数则表示为必需品,βi值如果为正数则表示为奢侈品。

从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可以得到,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随着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必需品的性质。与此相对应的是,城乡居民在家电设施与服务、通信、交通开支等方面的消费比重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十三五”时期较之“十二五”时期,在居住消费层面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上升的态势,而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下降态势;在文教娱乐层面,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消费支出总量仍然超过农村地区,这说明农村地区的居民逐渐重视教育、文化以及素质提升。医疗卫生方面的消费支出在“十三五”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说明国家在医疗保障方面制度逐渐完善,覆盖面广,惠及民生,减轻了居民看病负担,但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消费参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中国城乡居民各类别消费的弹性解析

1.中国城乡居民各类别消费支出弹性

通过计算城乡居民各类别消费支出弹性(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通信、家电及服务的支出弹性显著大于1,说明城乡居民消费在这两个类别中所占比重很大,它们逐渐成为消费的重点;在“十三五”时期,农村居民消费在居住与文教娱乐上的支出弹性较大,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发生变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农村居民更重视对教育的投资,整体文化素质明显上升。由表5 可知,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衣服与医疗卫生的消费支出弹性下降,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与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这两类的消费意愿趋于稳定;而居住消费支出弹性却显著上升,说明农村居民逐渐对居住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居民在两个不同时期均呈现出家电及服务、交通与通信的消费支出意愿较强,这表示随着经济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注重品质,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资金。

表5 中国城乡居民各类别消费支出弹性

2.中国城乡居民各类别消费自价格弹性

中国城乡居民各类别消费自价格弹性估算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2011—2020年间,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自价格弹性均为负数,说明生活消费品价格上升与居民对该消费品的消费意愿与需求呈负相关变化,即某种消费品价格上升,居民对其需求会随之下降。城镇居民的文教娱乐的自价格弹性绝对值系数减小,表明这类消费支出逐渐成为生活中的基本开支,受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1表示消费品受价格变动影响大。通过对表6农村居民消费自价格弹性的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家电及服务这一项的绝对值具有下降的趋势,这表示农村居民消费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降低。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等社会基础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导致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受价格影响较小。

表6 中国城乡居民各类别消费自价格弹性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城乡消费结构差异逐步缩小,但城镇居民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已经基本趋于稳定,而农村居民的享受型消费有所不足;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将成为居民消费的重点。(2)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差异逐渐缩小,但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促进消费结构调整。缩小城乡消费差异应关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价格波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据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有效购买力,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首先,提高有效购买力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呈现正三角的偏态分布,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差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和高收入群体的安全感,积极培育扩大中等收入者的范围,使城镇居民收入呈“橄榄形”分布;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单一,要重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其次,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加快税制改革,税收和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基本社会保障的差距。再次,通过分层次引导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于城镇居民,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热点倾向于教育、文化、旅游等个性化需求,应不断丰富其消费内容,满足其时尚化消费的需求;对于中等收入者,其消费热点倾向于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应引导其即期消费的心理预期;对于低收入者,消费需求更倾向于日常消费,因此首要考虑增加其收入。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重点为婚嫁、住宅、日常消费以及耐用消费品,应根据区域特点和消费习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

二是重点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整体消费发展。首先,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稳步增长,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经营规模、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等,影响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劳动需求、要素成本以及流转周期等,应增强中小民营企业在农民就业增收和生产要素流转方面的作用,将民营经济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其次,通过土地经营权改革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土地产权,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资本化,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再次,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保障性支出,提高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应逐步完善与“三农”相关的财政支出机制,优先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财政补贴政策对于农产品的保障作用。

三是平衡公共产品投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我国目前城乡二元化结构失衡,公共产品投入应偏向于均等化甚至农村优先化才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现状,应制定新型农村福利制度并逐渐试点推广,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其次,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缩小城乡消费环境差距,尤其是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即城乡在道路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致性,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再次,通过教育培育农民消费意识。城乡教育差距造成了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更为重要,可以为发展现代化新型农业培养人才,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从而改变农民的消费意识,促进农村消费增加。

四是缩小城乡消费的区域落差。一方面,加大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改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解决中西部地区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东部地区收入差距收敛发展,随着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收入差距在绝对值上显著增加,主要是受到收入因素的影响,因此,更应该注重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丰富城市消费类型,实现城乡居民消费的长期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城乡居民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