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娟 吴婷婷
文/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
教育部2020年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一门选修课与一门必修课整合为全新课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并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围绕核心素养从五个方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框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可视化资源;立足学生专业,在产教融合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思政中,国家发展与学生成长相结合;建立体现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机制,增强人文底蕴。运用数据分析了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这个框架之下,不同学科开始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缺乏核心素养的内容,体例结构和内容也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等。因此,教育部在2020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将“德育”课程改为“思想政治”,调整课程内容,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图1 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内容框架
与心理健康课程关联最大的改变是:将以前的选修课“心理健康”与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为一门课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框架内容和课程目标都焕然一新。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这门全新课程中,培育学生具备以下学科核心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和职业精神素养,重点培养出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根据这些变化,我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突破点,从2020年至今,尝试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评价等课程体系探索工作,形成一定的心得。
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我们根据新课标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和生长点,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框架,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强调每个单元都有本单元重点实现的核心素养,以单个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我校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单元都有本单元重点实现的核心素养。以“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二单元“立足专业,规划发展”和第三单元“认识自我,健康成长”为例来说明。这两个单元在整个课程36个学时中处于第5至16学时,共6个主题,每课2学时,有着“谋求规划——自我成长”的内在逻辑。
其中第3、4课属于第二单元,围绕“责任担当”这个核心素养,课前发布学习微课、任务清单,让学生将问题置于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正确的职业素养;课堂上以微课、互动体验等手段,实施岗位实战、任务优化等环节,训练学生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敢于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第5-8课属于第三单元,围绕“健康生活”核心素养,设置了课前调查、分组任务,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小组探究展示,课后通过拓展作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的烦恼、有效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
生活中80%的信息来自视觉,50%的脑神经细胞与视觉相连。可视化将内容借助图片、量表或视频的方法展现,将科学规律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
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视的。我校在实施本课程体系建设时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专业的智慧教室、心理设备以及小程序实现教与学的精彩交互,通过可视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落地生根,让学生更有效地内化知识,形成和展现自己的核心素养。
例如运用超星学习通、心理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延伸为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翻转课堂,主动学习;借助VR心理软件、职业生涯测试小程序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真正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本课程还开发大量微课和教学视频,如“职业理想和现实”“树立劳动观,培育工匠心”等,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职业学校要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为企业培养全方位人才。因此,我们注重结合专业特点,采用生动的职场案例实施教学,坚持在产教融合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图2 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前后测对比
例如第3课设置“模拟面试”环节,增强学生对简历制作和面试应聘的认识;第4课设置“直播带货”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树立劳动观;第7课设置“体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仪和VR放松设备”的活动,提升情绪调控能力;第8课拍摄了“面对投诉的顾客”“面对同事的指责”等职场情景视频,引导学生勇敢面对职场困难;第16、17课设置了“我的岗位裁员了”和“年度考核”环节,让学生在情景中规划职业生涯,调适自我。
课程实施中,我们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优秀毕业生等力量,通过视频连线等形式,让他们亲身示范、现身说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场景,更好地熟悉自己的专业所需的核心素养。
本课程建设中重视将课程与思政教育、时政热点相结合。每节课设置了习主席语录,让学生了解国家主席的胸怀与睿智;运用疫情中的故事来感受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增加四个自信;运用VR等专业的心理设备开展教学,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国家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心育水平的提高。
开展“大国工匠进课堂”系列活动。例如用微信、微课等媒介渗透“工匠精神”、宣传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和事、通过“拼拼乐”游戏拼出工匠人物等,以这些鲜活的榜样力量,让学生形成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注重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如利用企业资源,开展职业体验;邀请医生、社工等到校开展心理活动等。
心理是动态的,难以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学生表现,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若干个学科关键能力点,建立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学习观察评价机制。
首先,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将专业技能与课程结合,注重过程表现,设置了“金牌客服”“金牌运营”等奖励,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其次,辅以多样的终结性评价,例如学生填写成长树、心理绘画、心理剧等,增强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另外,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每一维度的评价由表现分和知识分构成,直接由信息后台生成数据,迅捷直观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我们运用三个量表,在本课程实施过程前和实施后,通过心理健康云平台和问卷星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测量间隔约为5个月。数据显示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学习后,核心素养提升明显。
1.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测验》量表测验分数越高,表明学生心理预警值越高。如图2所示,学生的预警分值下降,“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目标实现。
2.责任担当能力有所提升。“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离不开人际交往、生涯适应力。因此,我们开展了“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问卷”以及“生涯适应力”对比调查。教学前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专业认同度较低,在实施本课程之后,人际困扰明显减少,自信担当力上升。
实施该课程改革之后,心育课堂和职业规划整合,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乐于参加实践创新,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和就业率均上升,学生参加省市专业技能大赛的人数也不断提高,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提升明显。
在实践中,我校将继续探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在心育课程落地开花的基础上,培养一批批“发展有基础,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就业有优势”的中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