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淇
【摘要】“矫”的本义为揉直箭杆,引申义有纠正、违背、假托、虚伪等,其壮健义则是在唐朝时假借了“狡”的义项。“狡”的本义是少壮的狗,引申义有壮健、狡猾和狂暴。“狡”的壮健义在先秦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均有使用,在唐宋以后的文献中使用已经开始减少,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狡”来表示壮健。与之相反,“狡”的狡猾义在先秦两汉时并不常见,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突然大量使用。“狡”字字义变化的原因与义符“犭”有关,在汉后期狗的负面意义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激增,“狡”也受此影响,负面色彩浓厚,不再适于表达壮健的褒义色彩,其壮健义逐渐由“矫”字承担,并沿用至今。
【关键词】“矫”;“狡”;壮健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3-001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05
一、“矫”与“狡”的本义及引申义
“矫”与“狡”如何从本义引申到其他义项,各个义项在不同时期中的文献用例如何,下文将大致按照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举例说明。
(一)“矫”的本义及引申义
矢,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本义是箭。《说文解字·矢部》:“矢,弓弩矢也。”“矫”的本义便与箭有关。《说文解字·矢部》:“揉箭箝也。从矢乔声。居夭切。”“矫”本义是一种揉直箭杆的器具。古籍示例:《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矫弓操矢。”《后汉书·班彪列传》:“始调弓矫矢。”封建社会中后期,木制弓箭已经不再常用,导致“矫”很少使用其本义,更多使用它的其他义项。
引申义一:纠正、匡正。《说文解字注·矢部》:“柔箭之箝曰矫,引伸之为凡矫枉之称。”古籍示例:《淮南子·俶真训下》:“贤人之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晋书·崔洪列传》:“自古以直致祸者,当自矫枉过直,或不忠允,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明史·穆宗本纪》:“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
引申义二:违背、拂逆。由纠正的意义引申,也可理解为故意违背,大多时候带有贬义色彩。古籍示例:《文子·微明》:“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传家集·训俭示康》:“以矫俗干名。”
引申义三:假托、诈称。由本义引申而来,引申路径为“揉直箭杆→纠正→歪曲→假托”。《玉篇·矢部》:“诈也。”《字汇·子集·矢部》:“托也。”古籍示例:《史记·魏公子列传》:“矫魏王令。”《新唐书·睿宗玄宗本纪》:“庶人韦氏已弑中宗,矫诏称制。”《宋史·太宗本纪》:“以秦州节度判官李若愚子飞雄,矫制乘驿至清水县。”
引申义四:虚伪。由本义引申而来,引申路径为“纠正→歪曲→假托→虚伪”。古籍示例:《魏书·李彪列传》:“如臣列得实,宜殛彪于有北,以除奸矫之乱政。”《宋书·谢庄列传》:“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还,容致不逞之徒,妄生矫诈。”《明史·何乔新列传》:“宜复旧制,以防矫诈。”
引申义五:壮健。一般认为是从本义引申而来,本文认为“矫”是假借了“狡”的壮健义。古籍示例:《新唐书·高开道列传》:“高开道,沧州阳信人。世煮盐为生,少矫勇。”《顾斋集·祝文》:“公已齿迈耳顺矣,而视听不衰,持履矫健。”
(二)“狡”的本义及引申义
犬,象形字,甲骨文为,“狡”的本义即正值壮年的狗。《说文解字·犬部》:“少犬也。从犬交声。古巧切。”《玉篇·犬部》:“兽名,少狗也。”古籍示例:《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有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通雅·动物·兽》:“有狡犬,有鼩犬,异兽似犬者。”“狡”字的引申义有壮健、狡猾、狂暴。
引申义一:壮健。由本义引申而来,少壮的狗体形壮健骁勇。古籍示例: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徽宗皇帝》:“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狡健。”
引申义二:狡猾。由狗的习性引申。《广雅·释诂四》:“狡,狯也。”《玉篇·犬部》:“猾也,狯也。”古籍示例:《管子·形势》:“乌鸟之狡,虽善不亲。”《北史·郭祚列传》:“今朐山蚁寇,久结未殄,贼愆狡猾,或生诡劫,宜遣锐兵,备其不意。”《明史·方孝孺列传》:“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
引申义三:狂暴。由狗的性情凶恶引申。《广韵·小韵》:“狂也。”《说文通训定声·矢部》:“狡,戾也。”古籍示例:《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偾。”《晋书·刘琨列传》:“舆兄弟昔因赵王婚亲,擅弄权势,凶狡无道,久应诛夷,以遇赦令,得全首领。”《明史·桑乔列传》:“而其子世蕃又凶狡成性,擅执父权。”
二、“矫”与“狡”的壮健义在文献中的分布
“矫”的壮健义究竟是由本义引申还是假借了“狡”的义项,还需查阅大量古文献进一步分析。下文将重点探究二者的壮健义在不同时期文献中的用例,以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矫”的壮健义在不同时期的文献用例
一般认为“矫”的壮健义是由本义引申,但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中并无壮健义的记载。本文将“矫”的壮健义在不同时期中的文献用例进行整理,以探究其意义演变情况。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矫”作壮健义的情况仅此一例①。古籍示例:《金匮要略论注·五脏风寒积聚》:“肺主周身之气,受邪则不能矫健如常。”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未找到“矯”作壮健义的使用情况,在唐宋时期已出现“矫”作为壮健义使用的情况,尤其宋代更多。古籍示例:《晋书·王羲之列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太平御览·时序部六·夏上》:“石季龙,赵王石勒从子也。身长七尺五寸,矫捷便弓马,勇冠当时。”《新唐书·柴绍列传》:“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幼矫悍,有武力,以任侠闻。”到了元明清时期,“矫”作壮健义的文献已经非常多了。古籍示例:《金史·完颜赛不列传》:“每尉不下万人,强壮矫捷,极为精练。”《皇明名臣经济录·兵部·为边务事》:“况敌兵矫健,去来之间如飘风骤雨。”《仰节堂集·约言·明学会约》:“其中多矫健而有力者,聪颖而有才智者。”
本文将“矫”的壮健义与纠正义、假托义这两个主要引申义进行对比,以探究“矫”壮健义的演变情况。此处为了保证文献选取的权威性,只在官方所著正史类文献进行抽样统计,子类、集类文献在此不列入统计范围,后同。
“纠正”和“假托”这两个引申义项在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较为常见,在唐宋乃至元明清时期文献中也依然沿用。而“壮健”的意义使用则相对来说少了许多,在唐代以前的文献中几乎是不使用的,从唐朝之后的文献才开始出现并逐渐使用。由此可见“矫”的壮健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经过发展逐渐产生的。因此,壮健的义项从本义引申而来的可能性较小,更多的可能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假借了音近字“狡”的意义。
(二)“狡”的壮健义在不同时期的文献用例
《广雅·释诂四》:“狡,健也。”《玉篇·犬部》:“疾也,健也。”
在先秦两汉时,该意义较为常用。古籍示例:《墨子·节用上》:“古者圣王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史记·伯夷列传》:“流离轻禽,槅履狡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壮健义就同时期的文献对比而言已经有所减少。古籍示例:《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狡兽卒舞,非君谁与?”《文选·上林赋》:“方驰千驷,狡骑万帅。”至唐宋时期,“狡”作壮健义的情况相较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又有所减少。古籍示例:《晋书·卫瓘列传》:“狡兽暴骇,将奔未驰。”《九朝编年备要·徽宗皇帝》:“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狡健。”元明清时期就同时期现存文献横向对比来看,“狡”作壮健义的文献用例已经远远少于“狡”作狡猾义的文献用例。古籍示例:《松窗梦语·东倭纪》:“狡健者乘其不虞,渐移牧近边,夜乘良马,驱之入境。”《三渊集·题跋》:“有谓彼其兽狡捷难捕。”《本经疏证·石韦》:“狗则便儇狡捷之尤也。”
随着朝代推迟,现存文献越来越多,记载的“狡”的壮健义也应该呈递增趋势,然而“狡”的壮健义使用情况却越来越少,狡猾义的使用越来越多,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呈激增态势。就同时期的文献横向对比来看,在先秦两汉时期“狡”的壮健义与狡猾义使用比例为27:7,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激增到16:119,元明清时期比例则为8:161。显然,“狡”的壮健义在先秦两汉时使用,而后则逐渐减少,到明清时期几乎不再作壮健的意义。
三、“矫”与“狡”的迭代时期及其原因
“狡”的本义是没有贬义色彩的。《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有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其中的贬义是由义符“犭”的贬义引申。下文将讨论“狡”的负面色彩出现的时期与原因以及“矫”与“狡”的迭代时期及其原因。
(一)“矫”与“狡”迭代的历史时期
“矫”字表示壮健义的情况在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少之又少,相关文献用例屈指可数,唐代之前的文献只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论注·五脏风寒积聚》中有“矫健”这样的用法,别无他例。纵向来看,唐代之后逐渐出现“矫”表示壮健义的情况,至明清时期已经较多使用。而“狡”大多时候是以本义出现,表示狡兽这种动物,表示壮健的意义虽然不多,但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分布,按理来说元明清时期可查文献更多,所记载的文献用例也应当更多,然而“狡”的壮健义在元明清时期却呈减少趋势,这一点也可说明问题。综上所述,“矫”与“狡”的迭代时期是唐朝,自唐代以后,“狡”逐渐不再表达壮健义,而是由“矫”来承担。
(二)“矫”与“狡”迭代的原因分析
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词义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本小节将二者迭代的原因分为文化因素以及词汇系统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方面是文化因素,“狡”的负面性来自义符“犭”。
狗并不是一开始就带有贬义,它的贬义色彩的出现及激增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变。先秦至汉前期,普通老百姓生活贫苦,吃饱饭已经是很大的追求,能养得起狗的多是大户人家,所以先秦时期的狗经常作为一种宫廷宠物,是统治阶级地位、财富的象征。古籍示例:《管子·侈靡第三十五》:“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史记·齐太公世家》:“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此时与狗有关的词语众多,并无任何贬义色彩,且有不少褒扬比喻用法。发展到汉后期,狗已有一些负面评价,但此时的贬义只是一种客观评价,负面色彩并不浓烈,不作为专门的詈词使用。古籍示例:《前汉书·儒林传》:“狗者,轻贱之甚也。”《汉书·五行志》:“又见大白狗冠方山冠而无尾,此服妖,亦犬祸也。”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狗的贬义已经普遍使用,大量衍生出一些与狗有关的詈词。古籍示例:《后汉书·董卓列传》:“羌胡敝肠狗态。”《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到唐宋乃至明清时期,狗的贬义色彩进一步增强。古籍示例:《北史·悼皇后》:“六年,后怀孕将产,居于瑶华殿,闻上有狗吠声,心甚恶之。”《明史·忠义一》:“骂曰:‘贼狗敢犯上邪!”
总而言之,狗的负面意义并不是原生的,而是一个渐生、发展、激增的过程。探究狗的贬义色彩出现的具体原因,本文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中国古代传统生产方式有关。中国长期属于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最重要的动物是牛,而狗的看门、狩猎的用途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常用。第二,与狗本身的习性有关。《南齐书·丘灵鞠列传》:“狗性险而出。”中国传统文化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鄙夷見风使舵,认为狗对主人摇尾乞怜,无论主子多么凶残无耻都会巴结、讨好主子,却对陌生的人吠叫撕咬,衍生出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负面意义。第三,与中国传统阶级矛盾有关。古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使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封建贵族阶级欺压百姓的工具。《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熹平中,省内冠狗带绶,以为笑乐。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门,或见之者,莫不惊怪。”东汉末期统治者爱好狗,爱狗过于爱民,有奸佞小人投其所好邀宠,人们痛斥奸臣时往往顺带狗。第四,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关。随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狗逐渐被人们驯化,不再作为尊贵的象征,而是变成为人们服务的工具,它的地位自然下降。
综上所述,“狡”字的负面意义越来越强,而壮健一词带有一定的褒义,用这样负面色彩浓厚的字来表示似乎并不合适。所以人们渐渐不再将“狡”用于表示壮健,而是用音近的“矫”来代替。
词义的演变发展固然与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但另一方面也受到语言发展内部规律的影响。
社会发展进步,新事物逐渐增多,原有的词汇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此时词汇系统要自我调整至一个平衡状态,或是增加新的词汇,或者是给原有的词加上新的意义。“矫”字本义虽无壮健义,但揉直箭杆需要强力,很容易联想到壮健,加上二者读音相近,故“矫”表达壮健的用法越来越多。
一些词发生演变产生新的义项,与其他同义词并存一段时间之后,使用越来越频繁,将其他同义词挤出竞争,产生替换其他同义词的趋势。“矫”表达壮健的频率越来越高,逐渐将“狡”替换,替换之后“矫”的壮健义使用频率保持升高态势,直到“狡”完全不再表达壮健义。
词义的演变大多是中心词义发生变化的过程。结合“狡”字,狗的负面色彩衍生并激增,其狡猾义十分活跃并逐渐稳定,导致原来的中心词义——壮健义逐渐丧失其重要性,下降为一般词义甚至不再使用。而原来的一般词义——狡猾义使用频率持续升高,变为该词的常用义项,上升为中心词义,其壮健义让出给“矫”字承担,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反之,这种词语使用频率的下降又导致其壮健义逐渐被人们淡忘,进一步加速了“狡”的壮健义的消亡。
注释:
①数据来源仅依靠北大中文语料库及国学大师检索网站,后同。
参考文献:
[1]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朱駿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
[6]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阮元.经籍纂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12]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