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苟芳源 刘博
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2021年盛彤笙创新基金专项“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AU-STS-2021-08);甘肃农业大学2021年盛彤笙创新基金专项“甘肃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AU-STS-2021-07)。
作者简介:赵莉(1983-),女,甘肃民勤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与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革命年代的历史传统与精神文化传承的现代建构。进入21世纪新时代,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该文在对兰州市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目前高校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红色基因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建設专门的红色基因教育工作队伍、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的创新性、健全高校网络监管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2(c)-0140-05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s
ZHAO Li, GOU Fangyuan, LIU Bo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Red gene carries the revolutionary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t also a modern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evolutionary era.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integrate the red gene inheritanc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in f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an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gene into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gene inheritance into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cul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gene educ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building a special red gene education tea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nnovation of red gene inheritance, and improving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New era; Red gene; Inheritanc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Cultiv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世代传承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进入21世纪新时代,在互联网环境下,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使其成长为对国家忠诚、社会负责、爱护人民,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1 关于红色基因和网络素养的内涵
1.1 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扬丰富。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关于红色基因精神内涵的观点,学术界的研究较多,其中强卫最早界定和阐述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他提出:“党的红色基因,就是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3]。学术界虽然对红色基因的内涵表述不尽相同,但无外乎将伟大的革命精神认定为红色基因的核心精神内涵。红色基因形成于革命年代,代表着坚定的革命品质,凝结着无数革命志士的政治智慧和优良传统。红色基因积淀于中华5 000年文明,具有鲜明的气质;汇聚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人民本质。红色基因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基因都是中国人民所拥有的最大精神财富[4]。进入新时代,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的增加丰富了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依然激励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1.2 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一词由“媒介素养”概念演变而来。随着社会媒介的变化,媒介素养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新时代,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网络素养是在网络环境下应具备的素养,是建立在网络信息传播基础上,通过获取、操作和传播网络信息,以此来满足个体需求,并在此过程中遵守道德要求,自觉为良性网络生态建设承担的责任。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道德与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网络生态建设意识等,具体包括网络认知与操作素养、网络自我约束素养、网络信息甄别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法律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网络生态建设素养等。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在良性网络生态建设中主动作为,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 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积极意义
2.1 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通过教育促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注重红色基因传承,树立学习榜样,自觉学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奋斗等精神品质,使其严格要求自己,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
2.2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个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尊严感的统一。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助于大学生情感的有效发挥。而运用网络让大学生通过丰富的影视和图片资料来了解维护祖国团结统一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历程,教育他们牢记历史和使命,在面对一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信息时,不仅要做到明事理、辨是非,还要坚定信念,增强爱国情感。
2.3 有助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中,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史、知史,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
2.4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媒体平台和网络资源为红色基因提供了很好的传播载体和手段,使大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接受红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更方便地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5]。同时,红色基因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深度融合,符合时代需要,使红色基因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创新教育载体,使得红色基因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落地生根,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力量[6]。
3 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现状调研
课题组选定了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别是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使数据更具可信度和多样性,本研究在发放问卷时尽量覆盖了多个学科专业。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分,有效率达96.6%。
经调研发现,38.7%的被调查者对所在学校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表示“非常认可”或“认可”;有11.2%的学生表示“不认可”或者“非常不认可”。可见,目前被调查高校在此方面存在不够重视或者宣传不到位的情况。97.2%的大学生对此重要价值观念表示非常认同;89.3%的大学生对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表示“认同”或者“非常认同”,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积极意义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也充分说明了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55.6%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学校有没有相关方面的开发和使用情况;67.0%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相关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45.4%的学生学校的红色基因教育并没有较多活动于联网平台。可见,高校对红色基因传承相关网络素养培育的平台的开发和使用情况不容乐观。43.5%的大学生表示现在虽然可以自行从网络获取一些红色基因相关的内容,但信息碎片化问题比较严重,相关内容的掌握不够系统、全面。70.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能够接触到的红色基因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内容呆板,种类不丰富,希望学校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发有创意、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
3.2 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环境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便捷、丰富多样的育人平台和手段,使红色基因在网络环境的传承中充满便利条件。但在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阻碍。
3.2.1 教育碎片化问题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很多高校会在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学雷锋日、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进行专题学习教育,如通过主题班会或者团学活动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教育,但是并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模式,很多学生将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当成一种作业或者任务去完成,实际很难理解红色基因传承的真正科学内涵。
3.2.2 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构架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高校没有建设促进红色基因和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深入融合的专属网络媒体平台和“微”传播平台,缺乏立体、全面、系统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架构。没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行“互联网+教育”,没有真正利用好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更没有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3.2.3 内容单调且形式单一
当前,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平台或者网络专栏用于红色基因传承的应用,关于红色基因的网络教育也主要采取传统的网络宣教模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漫灌,其中很多都是套用模板,基本是一些比较官方的推文,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积极性。虽然高校教育引导学生党员通过“学习强国”“甘肃党建”App中的红色文化专题进行学习,但是想要靠学生自觉去搜索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同时,海量的资源和信息也会让一些学生产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感觉。
3.2.4 教育引导不够科学全面,流于形式
高校对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意义缺乏充分地认识,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教育引导不够科学全面,因此不能很好地迎合大学生的喜好和现实需求,流于表面和形式,只把红色基因传承当做重要时间节点的硬性任务去完成,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有限。
3.2.5 缺乏创新,未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
由于工作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熟练,同时缺乏对此项内容的系统开发研讨。所以,宣传教育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即使,一些高校有相关的红色网络板块,但是网站设计过于严肃、呆板,内容单调呆更新缓慢,其中还有很多是党史、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介绍及一些历史书上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内容的照搬照抄,还有对红色基因的相关内容缺乏总结凝练,对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度挖掘,对目前的时事政治、热点焦点问题的分析重视程度不够,对一些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挖掘以及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对城市历史、校史校况的挖掘和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红色文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4 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红色基因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强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是高校做好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的支撑条件。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强,高校要强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育。在建设网络信息平台之前,高校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树立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推进红色基因教育。同时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平台建设落到实处。要对目前已有的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优势整合利用,使其发挥的功能、呈现的效果及产生的价值都得以最大程度的优化。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云集的优势,创建专门的红色基因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的红色基因专区平台。也可以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打造优质慕课,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同时,针对易班、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传播速度快、大学生接受程度高、利用次数多的新媒体平台,根据呈现方式进行分类。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宣传红色文化,加深其对红色基因的认知,从而为红色基因传承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网络素养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快捷便利的互联网,借助虚拟技术和“微传播”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覆盖性传播。也可增加虚拟体验功能,把真实的革命历史事件进行虚拟还原,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进行红色基因传承,学习革命精神。
4.2 建设专门的红色基因教育工作队伍
首先,要成立不同方向的新媒体工作队伍,购买专业的设备,对工作人员的网络宣传能力和应用技术进行专门的培训,组织专业团队对平台进行专门的维护和创作。其次,还要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工作人员纳入红色基因教育工作体系,包括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辅导员、相关学生组织等。同时,应重视红色基因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加强网络舆论主导权,在网络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汇聚正能量,积极学习网络文化知识,主动了解各类网络平台,熟练掌握各类新媒体工具,关心并专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解决学生的诉求。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及时发布与红色基因相关的教育内容,加强网络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并引导学生摒弃落后、腐朽、不健康的思想和内容,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
4.3 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的创新性
高校应深入挖掘其融入网络素养培育的当代价值,紧跟时代步伐,将红色文化放在信息化环境中,坚持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育人活力和吸引力[7]。高校可组织开展 “喜迎党的二十大,打卡中国红”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在“线上打卡”中国红色地标,云游体验红色资源。还可通过制作微电影、动漫短视频、沙画视频等创新方式学习党史,重点挖掘学习红色地标中的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使学生深刻领会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各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和本校的红色资源,调动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兴趣和积极性[8]。比如,甘肃农业大学大型原创校史话剧《盛彤笙》不仅在校内进行展演,而且还用微剧形式在网络进行传播,集中展示甘肃农业大学创始人盛彤笙先生,创建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前身)和修建“伏羲堂”的曲折经历,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反映了一代代甘农人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缔造亚洲一流畜牧兽医学府,成就我国畜牧兽医人才摇篮的感人故事。这种创新传承方式有效促进了新生深入了解学校文化历史,还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了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的吸引力,高校在网络平台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展现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出现过度娱乐化、游戏化的倾向,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与应有的边界,坚决抵制为增强吸引力、趣味性,而出现扭曲红色政治话语和红色故事内涵的行为[9]。只有这样,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网络素养的培育才能坚守正确立场,才能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
4.4 健全高校网络监管机制
互联网平台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带来了好的平台和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红色基因的融入,高校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对在相关平台传播的信息要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管,确保校园网络运行安全可靠,坚决拒绝和抵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务的不合格红色信息[10],保障红色基因传承的健康、环境的安全,所有内容要永葆红色属性,坚定教育立场,不能歪曲事实,发现不良信息或者安全漏洞要及时进行调整修复。
同时,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和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高校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通过专家意见、学生调研、个例访谈等动态调查来掌握红色基因传承的融入效果,做到常调研、紧跟进、善总结、常反思的态度来掌握教育动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网络素质教育的成效。
5 结语
网络时代,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既要对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又要结合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的便利条件,采取多样化、立体化传播载体和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吸引力,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EB/OL].(2021-05-15)[2022-06-11].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5/content_560 6697.htm.
[2] 宋子齐.新时代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必然逻辑与价值意蕴[J].文教资料,2021(15):34-36.
[3] 强卫.激活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4(18):14.
[4] 李琳,戴大华.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研究综述[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39(6):144-151.
[5] 段静毅.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入党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3):43-45.
[6] 刘海鹰.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8(3):45-47.
[7] 董濠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2):127-129.
[8] 李哲,梁化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才智,2022(16):30-33.
[9] 刘爱娣.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2):30-35.
[10]王安平,牟虹羽.信息化環境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与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21,37(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