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 钟苡君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20YSJDAO3)。
作者简介:王娇(1981,9-),女,江西新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非遗文化研究。
通信作者:钟苡君(1979,3-),男,湖南怀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非遗,通信邮箱:11261034@qq.com。
摘要: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成为现代生活的主体。数字时代的到来翻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传统传习方式亦受到数字化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共享+协同”的理念、数字化的展示形式、创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开拓性的数字化推广平台机制不仅推动了西兰卡普传习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内涵的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推动、乡村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可见,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的传习亦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数字化传习;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2(c)-0099-05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Learning Strategy of Xilankap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Jiao1, ZHONG Yijun2
(1.Institute of Art & Desig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China;2.Art Design Insitute,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digitiz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ay of modern life.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ra has revolutionized people's lifestyl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lif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ransmitting and learn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lankapu has also undergone changes due to the impact of digitization. The concept of "sharing+collaboration", digital display forms, innovative digital marketing models, and pioneering digital promotion platform mechanisms not only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lankapu's teaching,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he enhance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industries and new format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ural ethnic cultur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dissemination of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lankapu can als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 Xilankapu; Digital transmiss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8年9 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1]。强调乡村振兴需整合资源,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力度,精准传承。大力支持农村地区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而非遗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1 西兰卡普非遗传承问题分析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一种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一种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近年来,非遗文化产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引发城乡各地区兴办规模化的非遗文化产业园、工作坊等。但在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田野调查时,发现乡村非遗文化传播及产业运行并不理想。人们仍然愿意在城市中接受非遗文化的传播,而乡村非遗文化传播仍旧依托在“旅游”的环境下进行,且收益甚微。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出现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据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7月—12月湖南市州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营业收入数据显示城市与乡村,在诸如文创产业此类的服务业中由于地域的不同,经济效益呈现天壤之别,大部分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及经济效益增长都集中在城市(以长沙市为主),乡村经济发展并不樂观。再加之新冠肺炎的爆发也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乡村地域非遗文化传承再次面临巨大困境。
处于乡村地域文化的西兰卡普非遗文化只有还原到本源的环境中才能凸显出文化本色。可如何积极推动非遗文化“在地化”“数字化”传播,加大非遗文化传承力度,改善乡村区域性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迟缓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土家织锦具有3 000多年发展传统及原生态的传承模式。在面对现在经济文化大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下,文化科技一体化逐渐形成发展趋势。在传媒大众化的背景下,土家族人们的乡村生活方式也在进行转型,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增快,促使许多年轻人思想观念随着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变革。但在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加上传承人的断代,众多土家族的旅游市场不景气等现象,以及土家织锦等旅游产品面临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的问题,正是促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这一物态化的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发生新变革的主要原因。显然,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下,在西兰卡普传习中充分运用数字手段进行传习,正是目前有力推进西兰卡普非遗文化发展的手段。
2 西兰卡普非遗传习研究现状分析
学术界关于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习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的复杂性,总体上已形成了以下几种学术观点。
2.1 以互联网为契机进行传习
王静[3]等(2018)针对“互联网 + ”背景下土家织锦文化在传承中遭遇的诸多困境,指出土家织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从土家织锦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土家织锦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承及数字化技术在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运用3个方面进行创新传承。龚瞾燕、冉鹏程[4](2016)在传习传承中提出将传承人教授过的课程录制为视频传送到至网络共享平台以便大家观摩学习,让更多的年轻人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从移动终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专业武陵山区织锦技艺培训网站,将技艺的基本概况进行介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开发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助力传承者的培养。田春梅等[5](2017年)从“互联网+文物教育”概念入手进行“西兰卡普”移动端应用模块研发,以西兰卡普传习为核心弘扬传统非遗文化。倪逸之[6](2019年)用“互联网+”理念实现新时代传习所的思维拓展。本文从以上观点分析进行入手,研究并分析运用网络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的传播特点,以切实推进非遗文化传承的深入实施。
2.2 以博物馆、高校合作等形式进行传习
李然[7](2017年)提出应将土家织锦等传统民间文化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各领域,以此扩大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传承的受众,丰富传承方式,增强各种非遗文化模式传承的科学性。李冬英[8](2018年)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设施、人才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对西兰卡普文化的传统手工艺传习实践进行研究。杨永平[9](2019年)提议建立地方高校传习坊,既发挥了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功能,又有效地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3 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进行传习
莫彦峰、莫代山[10](2018年)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保护共同探讨西兰卡普传承模式中衍生出的体验式传习,引导人们对非遗文化有所认识,以此达到保护非遗文化的目的。而让体验者通过屏幕教学进行虚拟制作,既能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还能学习到织锦制作过程,除具有文化功能外,还能产生经济功能。李开奇[11](2017年)利用多种高科技手段和媒介记录织锦织造等技艺进行长久保存,亦为人们提供了进行数字化方式的学习。邹璐[12](2020年)通过数字化资源采集与保存模式以及虚拟现实场景的还原以更立体生动的方式来传递土家织锦的文化内涵。
2.4 生产性传承保护进行传习
马振[13](2014年)提出西兰卡普的传承方式就是旅游生产性传承。杨信[14](2022年)提出通过生产性保护进行传习,即在生产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产品的创新传承。孙传明、程强、谈国新[15](2017年)通过大量互动性、趣味性数字手段丰富传习表现形式,从而探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
国外虽然没有关于西兰卡普的专门研究,但是却有于非遗文化的相关研究。Tudorache Petronela及Alison E. Feeney 重于非遗文化的数字保护研究,从经济角度探讨了非遗传习教育对非遗文化产生的重要经济效益。Augusta Maria Paci则迫切将高等教育能力与非遗文化创新产业之间联系起来,以培育出适合产业发展的创新传承人才。Boukje Cnossen论证非遗文化需借助互联网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及创意非遗产品的推广。
国内外针对此课题的研究还是较少,特别是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传习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大部分资料都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里面有所涉及,但研究内容相对零散,有待进一步学理化、系统化。且文献资料中关于“非遗数字化传习”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研究较为独立,也并未把它们贯穿起来进行系统探讨。由此可见,非遗数字化传习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空间,且对现在乡村振兴战略、非遗文创发展研究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
3 西兰卡普数字化传习的意义
面对后疫情时代和数字时代,西兰卡普非遗数字传承就凸显出了它的价值。数字传习带给人们隔空跨域传承,扩大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范围,扩充了传承方式,符合现代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审美方式。
4 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传习策略
4.1 “共享+协同”理念打破传统传习,促乡村文化经济发展
西兰卡普非遗传习的发展需要传承人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传承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建立起共享的图像、视频等多信息资源库,打破信息资源孤岛,信息碎片化现象。从国家到地方,宏观上从文化方面极力推广、财政上全力扶持、人才上大力引进,加大政策倾斜聚焦乡村地区发展。由商务部、外事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手推进,做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策衔接,省、市相关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共进,建立“协同+共享”传习的理念,共同推进乡村非遗数字化传习的稳健发展,助力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促乡村文化经济发展。微观上要积极弘扬土家织纹样及技艺文化。用纹样符号解析的方式挖掘和提炼土家文化,为土家数纱花的研究提供具体路径,也促成土家艺术文化全视角解读,全方位展示土家文化[16]。技藝上可利用文旅思维进行文化与旅游的双手策略,推动乡村旅游同时推进技艺的推广。
4.2 数字化展示技术丰富传习,提升乡村文化内涵
需要对传统土家织锦传统纹样进行基础的文化资源采集工作,然后把所采集的原始资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存储及数字化转换,通过数字化技术以实现妥善保存的目的,同时对已经采集的传统纹样进行数字化技术分析、分类及聚合,实现传统纹样的数字化呈现。还有很多土家织锦织造技艺存在繁杂的织造工艺,一般人们学习期间也会有不熟悉或者是遗忘的情况,但是由传承人来逐个解疑势必会浪费时间,所以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织造过程,以保证学习者在学习期间能不停地反复的观看,节约时间的同时还保存了珍贵的史料。还可借助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展现织锦工艺传习。也可借助3D数字动画技术,恢复、再现西兰卡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使织造技艺流程以及织造场景、事件,通过生动、直观、高效的虚拟再现、知识可视化及互动操作。根据所熟悉的图案形式和纹样规律加以研究,并通过数字化再现技术,进行动画短片、网页设计、媒介设计、交互设计等数字传播进行新视觉艺术的表现,将土家织锦图术恰如其分地融入数字艺术设计中[17]。以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和感知非遗文化,以数字化形式体验非遗,激发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播,以有效地提升乡村文化内涵。
4.3 数字化营销模式创新传习,智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数字营销是指传统行业在推广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依靠数字化媒体、工具和目标消费者进行互动,向其推广产品或品牌信息[18]。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信息数字化极大地充实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习惯多样化的营销模式带给大家的体验新鲜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非遗文化学习者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学习,这也消除了学习者和传授者之间关于地域、时间等问题的障碍,增加了非遗文化的学习可能性。当然,数字化的传习形式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传承模式。而西兰卡普想持续有效地传承下去,非遗传习则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传承形式的改变,所以可通过建立互联网慕课、非遗微课等方案和“保护机构自媒体+线下实践活动”“活动电子海报+机构自媒体+线下实践活动”等多元化配套措施的现代传习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要提升土家织锦的文化吸引力和传播性,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增强展示效果的交互性和体验感,进行多维度的呈现和传播。通过自媒体宣传实现从引流到约课再到在线课堂、课堂体验等网络体验式传习模式及其他创新体验形式,以推动全民生活方式数字化转型,全面智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4.4 数字化推广平台开拓传习,助力乡村民族文化国际化发展
提倡数字创新推广渠道的多元化。利用微信等自媒体传播方式,注重非遗传习的数字文化创意体验馆、数字传习所、非遗数字趣味App等客户体验形式的受众互动性。把符合西兰卡普织锦文化的推广形式逐步快速向国际化趋势推进,使更多的国际友人能知晓甚至是熟悉中国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且通过数字化平台学习西兰卡普文化。在数字化平台推广文化时刻借助AR、VR技术,展现从少女时代织锦工艺传习、青年时代打花织带定情到婚嫁中打花铺盖陈列炫耀和孩子满月吉祥盖被等具有叙事线的场景。让这些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文化通过数字端进行传播。数字化学习社区以网络为平台,可以采用BBS、博客、在线课堂、数字学习资源包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西兰卡普非遗文创企业“走”出去,推行“乡村非遗国际语态”模式,积极推进乡村非遗与国际接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推动数字化交流,使得西兰卡普非遗传习迎合现代数字化发展,从而助力了乡村民族文化国际化发展。人们在历史变迁演进过程中遵从自己的思维展示并阐释文化,而大多民间传统纹样研究偏向于纹样本身固化形象的文化释读而趋于局限。所以,乡村民族文化更需朝着国际化文化发展视角前进。
5 结语
土家织锦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有土家织锦非遗文化仍然存在着保护手段单一、织造工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等问题。所以创新传承迫在眉睫。人们在历史变迁演进过程中遵从自己的思维展示并阐释文化。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在于前喻文化与并喻文化的传承形式,而后喻文化带来的传承则为非遗文化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传习推行“共享+协同”理念,并借助智能技术发展西兰卡普智能展示、西兰卡普智能营销、西兰卡普智能推广模式,这对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及传承人的培养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互联网 + ”视阈下的数字化技术对土家族传统织锦文化的传承、传播与生产手段进行创新设计研究,以此扩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使文化共生认同,达到了保护传承土家文化的最终目的。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促成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对乡村地域经济增长起到拉動作用,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12-23].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2017-12-29)[202-12-23].https://news.12371. cn/2017/12/29/ARTI1514548988259610.shtml.
[3] 王静,李军,胡涛,等.基于“互联网+”的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5(6):64-68,57.
[4] 龚瞾燕,冉鹏程.武陵山区织锦工艺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刍议[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4):1-2,8.
[5] 田春梅,顾万淋,杨丽芳,等.基于“互联网+”的土家织锦设计研究[J].纺织报告,2022,41(3):57-59.
[6] 倪逸之.网络直播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恩施“西兰卡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7):223-224.
[7] 李然.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重构与传承发展体系再造——以土家織锦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3):89-94.
[8] 李冬英.土家织锦纹样与织造工艺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9] 杨永平.地方高校传习坊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4):14-17.
[10]莫彦峰,莫代山.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探索——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6):19-24.
[11]李开奇.从龙山县土家织锦生产现状谈土家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策略[J].中国民族美术,2017(3):30-35.
[12]邹璐.基于生活方式变迁的土家织锦数字化保护研究[J].纺织报告,2020,39(5):57-58.
[13]马振.旅游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3):24-27.
[14]杨信.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的缺失与重塑——以土家织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3):40-50.
[15]孙传明,程强,谈国新.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7(3):124-132.
[16]王娇,李正,钟苡君.土家数纱花纹样特征及造物美学新探[J].丝绸,2022,59(3):141-149.
[17]李波荣.数字媒体时代土家织锦的新视觉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75.
[18]丁盈.“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数字营销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2(14):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