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勋
2023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命题,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号)的要求,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减少了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增强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发展素质教育的命题导向。整张试卷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体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的有机结合。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育人导向
整张试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向雷锋同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学习情况,河南三大考古新发现,12355公益服务热线,“花长”“桌长”等班干部岗位设置等。这些重要考查内容都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特质和本色,不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而且选材丰富,上至国际时事,下至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强化责任担当等,彰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真正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价值追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在大思政背景下,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以身作则。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融合促进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理念。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得到发展。思想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一旦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就会带动他们的行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应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立德树人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际行动传播立德树人理念。
二、依标扣题,聚焦五大主题,突出学科素养考查
试卷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2022年国内外重大时事、2023年1月以来的国内外重要时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要方针政策作为试卷的主要背景材料,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试卷结构合理,考查内容全面,围绕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国情知识四大板块,聚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大主题,涵盖七八九年级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考查,培育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如第1题以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为素材,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国际影响等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5题通过展示澳门发展成就,引导学生体会“一国两制”的优越性,聚焦国情教育、增强政治认同。第10题,点赞交警柔性执法,强化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的理念,体悟人性化执法的价值,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聚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法治观念。第11题以“剩菜盲盒”为话题,引导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维护消費者合法权益,增强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第12题,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的选择,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培育学生道德修养。
在实际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师将知识点的梳理与呈现作为重要任务,对于知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重视度不够。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一些内容的时候感到枯燥、难理解,答题能力欠缺。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和整合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充分激活相关的概念,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不仅强调大单元整体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求命题者要积极探索素养导向的新的命题方式:试题设计要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试题材料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试题任务要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立意和考查内容应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充分体现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大胆地在教学上改革创新,同时,要积极结合课堂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让他们能够把课堂所学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围绕一些观念上面的困扰进行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地建构和丰富自己对于道德法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突出能力的培养。
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立足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
试题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既有电信网络诈骗、修改立法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时政,又有河南三大考古新发现、河南空气质量改善、河南农产品等家乡经济文化成就,还有校园公益服务、比赛紧张情绪、班干部竞选、学校附近交通拥堵、设计暑假作业等情境,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让学生有熟悉感、亲切感。这些都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时代发展、关注家乡建设、立足学生实际。
试题立足教学实际,开发创新教材栏目,如:第3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考查;第12、14、15、16题均来自于教材;第19题的情境是对教材栏目的开发,综合考查了七八年级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尤其是第20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学习情况的考查,给一线教师以指导:只有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落实好各项规定性动作,才能切实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摆脱对辅导资料的依赖,要认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提高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近几年,河南省学业水平考试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探究能力的考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应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成长、收获。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课堂本真,触摸道德与法治的脉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以此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到当地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做义工,体验帮助他人的幸福与快乐,发扬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让其深刻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与威严,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对法律产生敬畏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观察、思考以及反思,并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主动摒弃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提高,从而逐步形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核心素养,从而深化学习效果。
总之,2023年河南省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稳中有变、稳中有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国情省情学情为考查点,切实发挥中考两考合一的功能,以评促教、以评育人,有效引导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今后的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命题,将会从课程性质、时代要求、学生发展三个主要维度体现考查核心素养立意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发展,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