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2023-02-18 02:54马艳红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6期
关键词:大问题教学目标数学课堂

马艳红

【摘要】小学数学中的“大问题”一般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教材的省略点、知识的连接点、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以及钻研教材的着力点.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中,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与“学”相脱离的情况,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板块式”的结构.基于此,文章以人教版“图形与几何”为例,通过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三方面阐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并以“三角形的面积”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旨在明确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再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问题”教学;教学目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引 言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逻辑能力.近几年,“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师以“大问题”为导学方法设置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可有效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下面文章以“图形与几何”为例,制订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并通过对“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案例的实际分析,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再次丰富“大问题”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以为基层教师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大问题”教学目标设计

“大问题”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两点原则:第一,需关注班级内全体学生.在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成长特性应得到充分尊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摒弃原有“一刀切”的教学理念,尊重每名学生个体差异性,并依据其性格特点、原有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教学目标在整体与个体中得到统一,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第二,需做到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的整体一致.纵向目标是指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包括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横向目标是指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三维目标.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要做到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的整体一致,即各阶段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相互交融,而不是独立存在.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教学原则,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清楚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以及基础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使学生初步具备画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利用小组的合作交流等活动形成完整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网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大问题”教学内容设计

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一要突出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围绕着“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的思路进行展开;二要突出问题的探究难度,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学情,不能只是简单的问答内容,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开动思维—积极探究—验证答案”的活动过程;三要突出思维广度,问题不再框定学生的思维,问题结果不再唯一,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固定模式的作答,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四要突出价值本质,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触及数学本质的原始形态,这也是“大问题”教学的本质特征.下面基于单元架构,以5~6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对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各单元教学内容中的“大问题”进行梳理.

(三)“大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大问题”教学引导下的“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教师应加强问题情境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引入时提出“大问题”.因數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若想确保课堂教学中的“大问题”足够有趣,并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在教学引入时就需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将学生熟悉的示例与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巧妙地在教学引入时提出“大问题”.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把下水道盖子做成圆形吗?”并给予学生三个分析方向:第一,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可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第二,圆形的井盖方便运输;第三,圆形的井盖较为美观,且受力均匀,可节省材料.由此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三个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在教学引入时将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列举众多可能性,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探究,进而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猜想与动手实践,初步探索“大问题”.合理猜想与动手实践是创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多次强调,要通过猜想、验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猜想策略与实践策略营造探究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初步探索“大问题”.

最后,教师应采用“小讲师”策略,深度解决“大问题”.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而不是回答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讲师”策略,将讲台让给学生,做到学生在前、教师在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解释效应”,使学生在边讲边教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此策略的实施可以个体讲解或小组讲解为主,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在讲台上进行知识讲授.在学生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安静,不插嘴,不指导,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讲解思路,确保“小讲师”策略的有效实施.

二、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对上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阐述分析可以发现,“大问题”教学引导下,小學数学的教学模式更具创新化,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数学情境与生活情境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为验证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成果,下面以“三角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前思考、课堂实录、总结评价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一)课前思考

1.研读教材

新课标提出“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并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三角形的面积”课程教学需让学生在已有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中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其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2.抓准核心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转化”与“关系”两个核心要素.首先,“转化”作为本次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经历了推导长方形面积以及平行四面形面积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想,通过拼摆、割补的方式处理三角形,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其次,当学生已把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其他图形后,教师就需引导其思考原三角形和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转化后所得图形的边长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转化后的图形是由哪几个图形组成的?转化后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由此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提出“大问题”

“大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并解答本课的“大问题”,完成本课学习.本节课所要提问的“大问题”为:(1)如何将三角形转换为已经学过的图形?(2)转化后的图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二)课堂实录

本次课堂共经历了出示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共同概括三大教学环节.

在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入小明与乐乐来到公园发现两块“三角形”花圃的实例,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块花圃的面积大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起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自主选择计算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思考“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以此形成“大问题”,完成对“大问题”的引入.

在第二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以5人一组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解答:(1)可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哪种图形?(2)转化后的图形与原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何书写?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实践发散数学思维,总结验证结论,为下一阶段的展示分享做好理论准备.

在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将讲台让给学生,采用“小讲师”的教学策略,请各个学习小组上台分享探究结果,同时在分享结果期间,鼓励学生踊跃提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所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总结评价

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将数学课堂完全交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大问题”、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运用“小讲师”教学策略等几大教学亮点,使得学生对数学问题表层的思考得以系统化、结构化,能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置身集体环境,使得学生间产生了双向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发展了数学思维,培养了数学表达能力,最终完成本节课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了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

结 语

综上所述,“大问题”教学符合当前课程理念,有利于改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大问题”教学既可促使基层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自身教学方式,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各基层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卞红梅.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32-33.

[2]学嬛嬛.“大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2(15):29-31.

[3]罗善彪,易潓琳.用大问题撬动学生主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2(9):41-42.

猜你喜欢
大问题教学目标数学课堂
例谈“大问题”导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设置“大问题”,提升“思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