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杰,张 颖,王晨曦
(1.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2.山东大学(威海) 体育教学部,山东 威海 264209;3.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
体育产业一体化通过打破行政边界,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协作组织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微观来看,体育产业一体化能够减少流通交易成本,发挥区域体育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体育产业间知识溢出和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体育产品和要素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体育产业一体化所形成的区域市场集聚,既可以通过扩散效应拉动区域均衡发展,又能通过极化效应加剧区域非均衡发展。 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整体经济效益,对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关注。 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区域经济实现了协调与均衡发展,而存在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为发达城市带来的极化效应抵消对落后地区的虹吸效应的可能。 因此,探索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协调与均衡价值新趋向,判断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实施效应,对我国体育产业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指出,打破区域内行政壁垒,使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无障碍、自由充分流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1]。 作为体育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式[2],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主要包含产业主体关系一体化、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政策一体化和产业管理一体化4 个方面的内容[3]。 结合体育产业特性及实践指导性,现有研究将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界定为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打破行政壁垒,通过签订协议和条款而建立具有一定行政约束力、协作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体育产业协作组织,由此获取潜在利润的制度创新过程[4]。 基于此,本文对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促进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的理论、新机制进行分析;同时,将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实施作为一次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对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影响地区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因果效应进行检验,以期为政府调整、修正和制定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学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域一体化是否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6]。 从区域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收敛性和作用机制层面展开具体研究,学界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其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去除贸易壁垒后,区域间的技术、产品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欠发达地区和整体区域的经济发展[7-8]。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转移、产业分工使得经济圈边界不断外扩,扩容效应使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促进效果受限[9];而发达地区从区域一体化中获利,则加剧了与欠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差距[10-11]。 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究一体化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尤为重要。
学者将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影响总结为:其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经济的协同创新机制、合理配置区域内的基础资源、优化产业经济要素组合并且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由此增加地区劳动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发挥区域一体化的政策扩散和空间溢出等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区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2-13]。 随着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概念的基本形成,其推动经济集约化发展、强化地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企业快速发展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在学界逐渐达成共识[14-15]。 梳理文献发现,一体化作为一项区域发展政策,往往因各地区在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政策效果出现偏差[16-17],即体育产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或因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步入内涵解析、经验总结和路径探索阶段[18],完成体育产业一体化对地区经济的整体效应评估后[19],需要进一步剖析其对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影响作用。
体育产业一体化从产业政策类型来看属于体育产业布局和组织政策[20]。 体育产业一体化的落实,既需要体育产业与金融业融合,通过资本赋能体育产业,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经济发展契机;同时也需要政策红利的支持,维持地区生产经营活力,创造创业机会,引进产业投资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长三角等地区要不断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持续稳定固定资产规模。 固定资产雄厚的地区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调配生产资源和要素,以及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等方式,从地方政策红利中获益。 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指数较高的地区,政策的制定更契合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也更及时有效,依靠长三角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将更容易发挥地区政策效应。 长三角地区每年定期召开的体育产业协作会议签署、达成了多项协议、计划和合作项目,从信息一体化、统计一体化、运动产业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管控一体化等方面落实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会立足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各产业要素的禀赋,扎根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发展示范区,在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继续深耕与探索。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是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主体的系统发展过程,各产业和社会主体都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 推进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就要在产业融合、政策协同、政府有为、企业有效、管理破壁、治理有序等方面持续深化,而搭建科学有效的区域体育产业多元主体协调机制、调动关联产业和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则是发展前提。 正如长三角地区形成的以决策层为核心,协调层、执行层共同作用的“统分结合”合作机制,区域体育产业合作联盟也应建立高效的主体合作机制,激活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创新传统组织管理模式,释放市场和企业活力。 实施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以来,2020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 519.42 亿元,实现增加值3 522.98 亿元,占同期长三角GDP 的1.4%。“十三五”期间,长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12.3%,远高于同期GDP 增速,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的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区域体育产业协作形式要升级成为深合作、宽领域、多层次的多元主体协调推进机制。
以区域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更新等创新行为为主的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形成国内体育产业大循环的关键,也是推进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动力。 这一创新系统不能依靠独立区域完成,要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从资源要素、技术溢出、企业发展、政策红利和环境支撑等方面共同搭建机制平台。 享受到政策红利的先发地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显现出比较优势,并且在产业要素资源层面形成市场集聚[21]。 创新资源的集聚是体育产业创新机制形成的基础条件,包括人才资源、平台建设资源、资金、网络关系等。 因此需要搭建区域体育产业人才共享平台,保障产业研发资金的稳定投入,注重产业技术溢出与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体育产业比较优势,形成共建共享的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3.1.1 倾向得分匹配法 倾向得分匹配法是为了
缩小组间差异,通过协变量降维得到一个倾向得分值。 双重差分法要求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干预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具有相同发展趋势,即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干预之前,随着时间的变化长三角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不存在系统性差异。 这一假设往往是很难满足的,而倾向得分匹配法可以在没有纳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的欠发达地区的对照组中找到某个地级市j,使其与纳入到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的欠发达地区的实验组中的地级市i的可观测变量尽可能相似,进而调节了样本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差异。 具体步骤为:首先,根据地区特征变量,参考相关研究[7,16],用金融支持、固定资产规模、政府支出、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5 个可观测协变量建立一个Logit 回归模型,计算得到各地级市倾向得分值(pscore);其次,对于确定为实验组的地级市i,从对照组中找到与其倾向得分值最相近的地级市j与之匹配,使得各协变量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 双重差分法 双重差分法是现行对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之一,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差异的比较构造出反映政策效应的双重差分统计量。 本文重点考察体育产业一体化是否有效促进了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以此探究体育产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起步早且发展迅速,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的30%左右。 2012年开始实施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三省一市一院”相对稳定的合作格局。 经过稳步发展,体育合作项目建设逐渐加强,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一体化实践的先行区。 把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借鉴世界银行将人均GDP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形成的2013年为基准,把长三角地区人均GDP 低于全国人均GDP 的地级市作为实验组。江苏省的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和浙江省的丽水市、衢州市共6 市人均GDP 多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为实验组。 将全国其他省份人均GDP 低于全国人均GDP 的地级市作为对照组,即在全国地级市中选择研究期内每年人均GDP 均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89 个非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市作为全部的对照组(删除了数据不全的地区)。 本研究收集地级市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地区经济效应进行检验。
作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具体形式,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正式形成以来,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随时间或经济变动形成的“时间效应”,另一方面是随产业协作实施带来的“处理效应”。 采用双重差分法来评价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的实施效果,既能够将“时间效应”和“处理效应”区别开来,即反映出产业协作的净效应,也能够处理好内生性问题。 双重差分法建立在体育产业协作之前两组具有相同“时间效应”趋势的基础上,即共同趋势假设的基础上,实验组产业协作前后的经济水平差异减去对照组产业协作前后的经济水平差异就是体育产业协作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净影响。 设立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式(1)中,被解释变量Yit度量地区i在时期t的经济水平状况,Inteit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实施虚拟变量,对纳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的欠发达地区取1,否则取0;Timeit为时间虚拟变量,设定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形成的2013年以前为0,2013年及之后取值为1。 对照组在2013年前后经济增长变化为α2,即时间效应;实验组在2013年前后经济增长变化为α2+α3。 将时间效应分离后得到的α3,即本文重点考察的干预效应。Xit、εit分别为控制变量以及随机误差项(表1)。
表1 双重差分模型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odel
以欠发达地区人均GDP(PGDP)及其对数值(lnPGDP)作为主要被解释变量[22-23]。 核心解释变量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Did。 本文还选取其他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24]。 为了控制其他变量在实施效应中存在的影响,也尽可能地减小共线性产生的估计偏误,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选取金融支持、固定资产规模、政府支出、工业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5 个变量加入到模型中(表2)。 金融支持是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固定资产规模直接反映了区域内不同地区的产业经济基础和投资水平,故对这两个变量进行控制。 政府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为了考察政府是否在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中起关键作用,将政府支出列为控制变量。 工业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反映区域产业结构情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的合理布局也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产业环境,由此选定为控制变量。
表2 准自然实验主要变量及计算方法Table 2 Main variable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quasi natural experiment
采用2009—2017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来评估体育产业一体化带动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效果。 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3。 安徽省于2014年加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将2013年所有的欠发达地区作为对照组并不合适,故将安徽省欠发达地区从对照组中剔除。
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main variables
进行倾向得分匹配的实验组为2013年被纳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的6 个欠发达地区,对照组为2013年全国其他的89 个欠发达地区,其中扣除了指标数据有缺失的欠发达地区和2014年加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的安徽省欠发达地区。 运用Logit 模型估计倾向得分,从金融支持(lnfin)、固定资产规模(lnfix)、政府支出(lngov)、工业化水平(Sind)、第三产业发展(Tind)5 个协变量出发,采用一阶近邻匹配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地区进行一对一匹配。 图1 显示了匹配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倾向得分分布对比。 匹配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倾向得分分布基本保持一致,说明2013年两组样本的初始特征是相似的。 同时,由匹配平衡性检验结果可知,匹配有效地减小了两组样本协变量的偏差,除工业化水平变量外,其余4 个协变量匹配后t检验差异均变为不显著。 因此,经过匹配的对照组符合作为实验组的反事实个体的条件,可以为下文的双重差分筛选出理想的样本。
对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的样本进行双重差分估计,为验证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平均效应效果,构建如下固定效应模型:
式(2)、式(3)中,lnPGDPit、PGDPit分别表示i地区第t年的实际人均生产总值对数值与实际人均生产总值,Xit为本文设置的5 个控制变量。 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双重差分回归,在分别对两式进行估计时,设置不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作为对照,得到的交互项系数即2013—2017年间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平均效应(表4)。
图1 倾向得分匹配前(a)后(b)对照组和实验组倾向得分分布对比Figure 1 Comparison of propensity score distribution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 and after (b)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从回归模型来看,加入控制变量比不加入控制变量且以人均GDP 作为主要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拟合程度更好,因此模型4 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说明了控制变量存在的必要性。 模型4 的交互项Did 系数显著为正,且与模型2、3 的结果一致,说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至于长期的效果如何还要考察动态效应。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5 个控制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但作用力不尽相同。其中,金融支持和政府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较大,工业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居中,固定资产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较小。 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是重要的推手。 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体育产业一体化、带动区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体系。 金融支持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支持效率、提高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抓手。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便是坚持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这也是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政府需要完善市场体制机制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发挥,也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释放政策红利,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
上述模型仅能反映研究期内政策实施后的平均影响效果,而无法对短期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因此选择2014—2017年4年的年份虚拟变量,构建以下模型进一步分析动态效应:
其中,Tn为年份虚拟变量,当n=2014,T2014表示2014年的所有欠发达地区年份虚拟变量为1,其余年份则为0。 同时,加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虚拟变量与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Inte ×Tn。n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变化分别为α0+βn+λn和α0+λn,差异βn即为n年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动态效应。
表5 展示了式(4)的回归结果,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要优于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模型8 估计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模型8 交互项回归结果显示,2014—2017年动态效应的交互项Inte ×T2014、Inte ×T2015、Inte×T2016、Inte ×T2017的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正且系数越来越大,说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发挥迅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 体育产业一体化属于一项产业布局举措,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产业集中发展战略和选择地区重点发展产业。 通过政府规划的形式,确定体育产业各个业态的集中布局规划,将重点发展的产业集中于所规划的区域,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地区分工与产业链升级,并发挥由体育产业集中布局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是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作框架,以追求区域体育产业集聚经济为目标,为促进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以及优化配置而建立的新发展模式。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化效应也印证了体育产业一体化政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发挥,即体育产业集聚在短期内加速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发展及地区产业市场化程度的差距。 而在长期作用下,区域体育产业要素价格逐步均等化,资源共享、技术扩散、消除壁垒强化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实践初期,短期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而随着体育市场机制等发展要素的完善,其扩散效应将在长期内强于极化效应,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表5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动态效应Table 5 Dynamic effect of sports industry integ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为确保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显著正向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效果的稳健性,进行以下检验工作:1)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异质性问题,分别以人均GDP 及其对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中东部的欠发达地级市、东部欠发达地级市为对照组进行估计检验,对比前文以全国欠发达地级市为对照组的双重差分结果。 2)前文通过一阶近邻匹配法进行了倾向得分匹配,如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双重差分结果稳健,那么采用匹配精度更高的核匹配进行双重差分检验后,两者结果应该类似。 因此选用核匹配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再进行双重差分(模型10、模型11)。
表6 显示,无论是以中东部的欠发达地级市还是以东部欠发达地级市为对照组,以人均GDP 及其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模型的交互项Did 系数均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支撑了前文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结果。 使用核匹配与使用一阶近邻匹配得到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双重差分检验结果一致,交互项Did 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该结果与前文得到的结论相符合,说明本文选取的匹配方法具有良好的质量,实证结果可信。
表6 调整对照组和倾向得分匹配方式的双重差分检验Table 6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test for adjusting the matching mode of control group and propensity score
在改革深水区,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未来我国支柱性产业积极适应了创新性的发展政策。 协调发展理念下,助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成为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下规模经济效应的新趋向。 本文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为例,分析了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对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实施效应。 平均效应方面,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对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效应方面,其实施效应的推动作用发挥迅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 长期来看,体育产业一体化能够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
5.2.1 政府综合、灵活施策,积极融入经济发展大环境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政府、机构等应提升其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探索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案,为体育产业及新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地区既应通过发掘已有特色资源来建立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应该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在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共同点,通过逐步合作和渗透加速地区间融合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推进一体化历史进程,最终建立有竞争力的区域体育产业集群。
5.2.2 注重统筹谋划和规划引领,形成区域体育产业互补合力 各地区通过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得生产成本下降,而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通过产业细分带来交易成本的下降,从而体现体育产业竞争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编制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时,政府要在全面把握体育产业区域布局基础上,考虑将带动区域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纳入规划,要合理利用好、监督好体育产业一体化政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与集聚效应的作用效果,通过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形成牵引与助力的良性互动。
5.2.3 深化区域协调机制改革,优化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 在体育产业一体化框架中,要首先考虑纳入金融环境良好、政策支持力度大、固定资产规模雄厚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指数较高的地区,优先形成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 应消除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形成区域体育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协调地区资源供给与利益分配的关系,加快完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防止政策极化不断拉大发展差距。
5.2.4 提升资源要素整体效能,推进增长极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各欠发达地区要整合自身特色资源,承接发达地区体育产业梯度转移与体育产业升级。在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要以打造世界级体育资源配置平台为目标,以共建共享为根本原则,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以体育与运动项目建设为核心,体育企业、各类协会、体育专业人才、体育科研院所等协同推进,提升体育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为区域整体经济及地区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作出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