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珊,刘嘉林,苏虹任,张 莹,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生态文明研究所,北京 100710;2.中国社会科学院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北京 102022;4.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 100048;5.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02)
极端天气频发迫使世界各国就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急迫性达成共识。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向世界展现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涵盖全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世界各国、各部门和各领域的积极参与。 体育的普适性使其在促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气候中立”倡议(Climate Neutral Now Initiative),鼓励大型体育赛事采取碳补偿措施实现碳中和,并且针对大型体育赛事提出了发挥环境责任担当、减少环境影响、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推进可持续消费和倡导应对气候变化5 项行为准则[1],通过发挥体育赛事的宣传作用,推动全球深入认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积极采取行动。 我国于2019年6月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2],从国家层面上对包括重要体育赛事在内的大型活动碳中和提供指导,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活动碳中和领域的空白[3]。 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是指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通过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来抵消大型体育赛事在筹备、举办和收尾工作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综合来看,国内外都倡导在体育赛事周期内实现碳中和,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不仅能助力当前阶段实现碳达峰的国家目标,也能对未来实现碳中和发挥重要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赛事举办数量增加,体育赛事和气候生态议题引发关注。 学者们围绕不同类型奥运赛事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就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展开了研究[4-5]。 整体来看,国内研究多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探讨大型体育赛事的价值和影响,对碳中和领域的国际经验研究较少。 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申办阶段起就将实现碳中和作为重要目标和抓手,为分析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保障机制提供了理想案例。 本文基于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碳排放现状和碳中和行动实践,为未来大型体育赛事实现碳中和提供新思路。
大型体育赛事在展示举办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因刚性能源消耗而产生相关碳排放。 随着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气候风险和办赛成本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6-7],解决现有环境问题、降低赛事碳排放、增强赛事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成为举办各大体育赛事的关键议题。了解大型体育赛事碳排放的特征是进行赛事碳管理、助力赛事顺利举办的重要前提。 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碳排放正随着举办规模的扩张而不断增长,其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和赛时交通领域是大型体育赛事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随着体育赛事举办规模的不断扩大,碳排放也随之增加。 此外,在国际社会对气候议题的关注下,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不断修正碳核算方法,在扩大核算气体范围的基础上,将核算时间范围由举办阶段向筹备和收尾阶段延伸,造成因举办赛事产生的碳排放不断增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产生碳排放118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碳排放已超过45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3.8 倍;2010年南非世界杯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碳排放也都超过27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图1)。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周期可以分为赛事筹备阶段、举办阶段和收尾阶段。 在筹备阶段,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对体育场馆进行建设和改造,使其满足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标准;还需要改善举办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便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满足赛时大规模观众转运和出行的需求。 因此在筹备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碳排放是大型体育赛事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占赛事碳排放总量均超过50%(图2)。
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阶段,利益相关方需要乘坐交通工具穿梭于多个比赛场地,从而产生大量的交通碳排放。 尤其是世界杯等大型单项体育赛事一般会挑选多个城市作为赛事主办地,且赛事持续时间较长,运动员参赛和观众观赛会产生大量交通碳排放。 由此可见,交通领域是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阶段的重点碳排放领域,近3 届世界杯在交通领域产生的碳排放比重均超过70%(图3)。
图3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阶段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Figure 3 Carbon emission proportion of transportation area in the holding stage of mega sports events
2.1.1 理念萌生阶段
联合国于1992年正式发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号召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国际奥委会(IOC)作为国际体育思想的主要引领者受邀出席此次会议,与联合国共同签署“地球的保证”,同年将环境问题列入奥运会候选城市问卷中,碳中和理念由此萌生[8]。 大型体育赛事涵盖场馆修建、翻新,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但这一阶段的赛事碳中和具有口号性质,碳排放量核算也并非依据统一标准,而是根据重大活动的内容进行粗略估算,赛事“碳中和”目标仅针对某一个办赛阶段,并未覆盖赛事从筹办到善后阶段的全流程碳足迹,因此早期奥运会的减排尝试对推进低碳办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赛事碳中和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即使是被看作首次实现碳中和的2006年都灵冬奥会,也仅针对赛时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抵消,并未涉及赛事其他阶段碳排放[9]9。
2.1.2 加速发展阶段
2015年《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发布凸显了控制碳排放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紧迫性。 IOC 在2015年发布的《IOC 可持续性战略》中将气候议题明确为可持续性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控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议题是IOC 确立的5 个可持续性工作重点领域中唯一的跨领域议题[10]。2018年IOC 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共同发布了《体育促进气候行动》(Sports for Climate Action),充分发挥体育影响力,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行动。 IOC 于2018年发布的新版《主办城市合同》(Host City Contract)和《IOC 碳足迹方法学》(IOC Carbon Footprint Methodology)对奥运会主办城市核算碳排放提出了实践指导,要求主办城市奥组委将碳减排措施贯穿从筹备到举办的全过程,采取措施完全中和因自身运行产生的碳排放[11]。 此后各届冬奥会都从赛事筹备阶段起就将碳中和目标纳入政策框架,在每个环节优先践行碳减排措施,最后通过碳抵消措施中和剩余碳排放。 北京冬奥会也自申办阶段起就承诺举办一场碳中和的奥林匹克盛会,将碳中和理念融入每个办赛环节,将碳中和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多领域协同治理提高赛事碳管理的效率,为赛事最终实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赛事可持续性,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2.1.3 全面执行阶段
随着国际社会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国际足球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ssociation Football,FIFA)、全美篮球协会等国际知名体育组织相继提出碳减排要求,将环境战略纳入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性管理框架[12]。 FIFA 于2016年响应“气候中立”倡议,对足球世界杯比赛碳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此后各届世界杯也更加注重优先实施低碳措施。2018年举办的俄罗斯世界杯通过碳补偿项目抵消了FIFA 和当地足协的直接碳排放[13]68。 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都将碳中和纳入赛事筹备全流程,在每个阶段综合考虑碳减排和碳抵消措施,助力实现赛事碳中和。
截至2021年11月,全球共有273 个国际体育组织签署《体育促进气候行动》,承诺制定相关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50%、204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 其中包括IOC、FIFA、国际帆船联合会在内的52 个国际体育组织都已宣布加入清零竞赛(Race to Zero)。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加速,以IOC 为代表的国际大型体育组织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自2030年起,每届奥运会都将是“气候积极的”(climate positive)。 这一要求将奥运赛事碳中和实现范围扩展至筹备、举办和赛后阶段全周期,东道国奥组委不仅要减少和抵消所有碳排放,还需要为奥运遗产制定零碳解决方案。 此后每一届奥运会都将赛事碳中和作为赛事筹办的刚性约束目标,承诺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温升目标作出贡献,通过碳减排和碳抵消等措施实现赛事的完全碳中和。
国际主要大型体育赛事对碳中和倡议的全面响应不仅加速了碳中和理念的发展,还标志着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重要意义已经跨越了简单的体育赛事信息传播,而是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实现碳中和并加以宣传,对国际社会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推动碳中和理念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与其他大型活动相比,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场地和交通运输的要求更高,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更多,因此碳中和实现流程也较复杂。 综合来看,大型体育赛事实现碳中和主要包含发起承诺、制定计划、采取措施和公开信息4 个步骤。
2.2.1 发起承诺
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精确计算赛事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碳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最终实现碳中和。在筹备工作开始之前,赛事主办方首先需要发布明晰的碳中和承诺,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阶段,为后续赛事碳足迹核算工作和减排措施的实施提供时空边界参考。
2.2.2 制定计划
围绕承诺实现碳中和的时间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碳中和管理计划是大型体育赛事碳管理的起点。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赛事碳排放量进行预估,设立基准碳排放情境,明确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和阶段,并发布相应的碳减排、碳抵消措施以及阶段性减排目标、预期实现碳中和的日期、措施评估等内容,确保赛事减排措施得到高效执行。 此外,应遵循相关性、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公开性等原则,对赛事筹备、举办及收尾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确保赛事所有碳排放得到有效计算和跟踪,为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提供支撑。
2.2.3 采取措施
赛事碳中和首要关注碳减排措施,并以碳抵消措施作为补充。 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需要根据赛事组织的实际情况,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对新建场馆设计与建设、材料使用与回收、赛时交通等重点领域优先实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再通过碳抵消措施对赛事筹备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碳排放进行抵消。
2.2.4 公开信息
在兑现碳中和承诺之后,赛事主办方应发布总结报告,基于赛事实际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关措施成效主动公开信息,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也为未来赛事主办方留下无形的知识遗产,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管理的知识转移。
3.1.1 制定绿色办赛战略,逐步深入践行碳中和
2006年都灵冬奥会首次将碳中和与奥运会结合,开发了符合ISO14001 环境管理认证、欧盟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等级的环境管理系统,形成了包含碳中和措施的“都灵气候遗产”(HECTOR)”项目,并以新建林业碳汇中和了赛时产生的所有碳排放1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9]9。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首次对从申办到举办的赛事所有碳排放进行计算,通过绿色建筑标准和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降低碳排放,抵消了运动员、火炬传递及温哥华冬奥组委运行产生的碳排放[14]6。 为了实时掌握赛事碳排放动态,提高减排效率,2018年平昌冬奥会发布了年度减排目标,在低碳场馆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垃圾治理和清洁电力方面发布了多条举措[15]。 随着奥运会主办方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办赛认知的不断深入,赛事碳管理向多样化、精细化发展。 2020年IOC对奥运会提出碳中和约束性要求之后[16],2020年东京奥运会以“迈向零碳”(Towards Zero Carbon)为办赛目标,在既有低碳办赛的基础上从场馆建设、新能源利用、场馆运营等方面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措施,重视物料和垃圾回收利用,减少碳排放26.3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17]27。 东京奥运会在实现碳中和领域的探索不仅有助于日本建立脱碳社会,同时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示范[18]。
3.1.2 完善碳足迹核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准确核算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SO 14064、《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IOC 碳足迹方法学》等碳核算方法为大型体育赛事碳足迹核算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学指导,但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涉及众多流程及利益相关方,上述核算方法在明晰大型体育赛事的碳排放时空边界、获取完整的碳足迹数据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此,伦敦奥组委开发了新的碳足迹核算方法来替代以历史赛事数据均值为依据的估算方法,从场馆建设、现场观众、运营和交通基础设施4 个维度对2005—2012年伦敦奥运会周期碳足迹进行预估,最终确定伦敦奥运会的基准碳排量和比重,为后续制定详细的碳减排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奥林匹克碳中和留下了知识遗产。 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采用了这一核算方法。
3.1.3 识别碳排放重点领域,优先实行碳减排措施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在交通领域运用海上渡轮、柴油电动混合动力公交车、高效率燃油空中客车以及清洁能源减少了18%的碳排放,也为赛后开创交通运输新模式和清洁能源技术利用留下了重要遗产[14]44;2012年伦敦奥运会从垃圾处理、低碳能源和采购环保产品等方面着手,致力于减少奥运筹备阶段碳排放,并且在赛时充分利用伦敦市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对降低赛时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发挥了关键作用[19];2018年平昌冬奥会专门修建了大量风力发电站保障赛事清洁用电[20];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通过租赁等方式提高既有设施和场馆的利用率,加强对建筑物料的回收利用,并在赛事举办期间为赛区内提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减少碳排放[17]24。 此外,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在筹备期间也采纳绿色建筑标准,从建设和运行两方面降低场馆产生的碳排放,并在赛时为购票观众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服务,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13]68。
3.2.1 主动谋划,规划碳中和理念的顶层方案
北京冬奥会在申办阶段就承诺将完全中和赛事周期碳排放,并在赛事全过程融入碳中和理念,对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进行了大胆探索。 2019年6月23日,北京冬奥组委根据《主办城市合同》和碳中和申办承诺的要求,正式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针对不同行动对象从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和低碳标准4 个方面制定配套计划,建立可实现的目标框架以及涵盖碳排放监测、碳减排和碳抵消的实施路径,确保碳中和理念得到充分贯彻和执行。 此外,北京冬奥组委还通过开展林业碳汇、企业碳排放权捐赠、碳普惠制等多样化的碳抵消措施中和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图4)。
3.2.2 各方协调,构建实现碳中和的机构体系
为了保障切实可行的碳中和行动,促进赛事全流程筹办工作全面贯彻碳中和理念,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搭建了保障双向沟通的内部交流平台,构建了实现赛事碳中和的机构体系。 通过措施责任矩阵将碳中和措施细化分解,明确每项措施的主要负责单位和时间进度,将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政府和张家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场馆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及其他社会团体都纳入赛事碳管理措施的具体执行机构,通过新型环保建材使用、物料回收等方式减少赛事碳足迹。 此外,通过开展场馆单位现场培训、在施工现场设置碳中和展板等措施,对所有赛事参与方进行培训,要求所有参与方理解碳中和理念,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度,保障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北京冬奥组委还组建了由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和利益相关方构成的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对北京冬奥会碳足迹核算方法、碳减排措施和碳中和工作路径提出意见,提高措施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图4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行动实践Figure 4 Action practice of carbon neutrality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3.2.3 多点发力,共同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
3.2.3.1 搭建绿色电力交易平台,实现冬奥绿电全覆盖 为保障赛事期间低碳能源供应,北京冬奥会抓住碳中和目标下实现城市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依托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为冬奥会场馆绿色用电提供保障。 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稳定对外输送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北京市和张家口市政府、电力交易中心、电力公司等共同搭建了冬奥绿电交易平台,以此为依托向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提供清洁电力。 河北省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华北监管局分别印发了《张家口零碳冬奥绿色电力交易实施办法》、《张家口四方协作机制用户准入规定》和《京津冀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等政策文件,为市场化绿电交易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政策依据。 北京冬奥会赛事举办期间,位于3 个赛区的26 个场馆完全实现了绿色电力供应。 北京冬奥会绿电交易机制的搭建不仅打破了国际上对北京冬奥会清洁用电的质疑[21],还从需求端为张家口丰富的可再生电力提供了应用示范,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 利用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和绿电交易平台,逐步提高北京市清洁能源电力比例,使张家口丰富的清洁能源电力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弃风、弃光现象,为北京市实现碳中和提供有效助力。
3.2.3.2 充分利用既有场馆,减少新场馆建设和运营碳排放 充分利用既有场馆,减少新建场馆是北京冬奥会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担了重要任务的奥运场馆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造,通过“冰水转换”“陆冰转换”实现夏季和冬季赛事功能的转换,成为“双奥场馆”。 这一举措不仅赋予了场馆举办冰上赛事的功能,使既有场馆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也避免了因新建场馆造成的高碳锁定局面。 据测算,上述场馆改造可减少碳排放约3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2]29。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冬奥会新建和改造场馆已经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北京冬奥会还对场馆能耗和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并建设了3 个超低能耗示范工程,通过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球4 个场馆进行二氧化碳制冷剂示范应用,预计减少碳排放超过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3]。
3.2.3.3 结合赛事实际,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 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中对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类别的划分,交通领域碳排放包括赛时3 个赛区内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产生的碳排放,以及IOC 官员、北京冬奥组委办赛出行用车和观众观赛出行产生的交通碳排放[22]9,其中国际观众观赛产生的航空运输碳排放在赛事交通碳排放中占据主要地位。 按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北京冬奥会取消对境外观众售票,并借鉴东京奥运会的观赛方案控制了赛时入场人数。 这一措施直接减少因观赛乘坐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51.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2]18。 北京冬奥会还综合考虑赛时气候和交通因素,为3 个赛区配置适合的新能源交通服务用车,使用比例达84.9%,其中北京赛区以纯电动车和天然气车辆为主,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以氢燃料车辆为主。 北京冬奥会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为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长距离运输提供了良好示范,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3.2.3.4 采取多样化碳抵消措施,助力实现碳中和
碳抵消是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北京冬奥组委采取多样化措施抵消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除传统的林业碳汇外,还引入了企业核证减排量捐赠和碳普惠等措施。 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的造林项目已分别向北京冬奥组委捐赠了53 万吨和57 万吨经核证的林业碳汇量,用以抵消北京冬奥会产生的碳排放;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共向北京冬奥组委捐赠了共60 万吨核证减排量,用以中和部分办赛产生的碳排放量。 2020年7月,北京冬奥组委开设“低碳冬奥”小程序,记录用户日常生活中的碳足迹和低碳行为,鼓励所有社会主体参与低碳环保行动,并捐赠碳减排额度。
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已经成为办赛趋势。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行动应当由主办城市市政府承担实际责任,由赛事承办方基于实际情况和既有知识制定管理方案和管理细节。 构建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管理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给予有效支撑,明确不同机构的职能,明晰碳排放和碳抵消管理任务;通过清晰的管理流程保障碳中和措施的最终实施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大型体育赛事的办赛方式,使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
将实现碳中和作为对各主办城市的约束性要求纳入办赛指导原则,鼓励赛事主办方发布明晰的碳中和战略规划和计划部署,通过规划推动赛事主办方将碳中和理念贯彻到赛事筹备、举办和赛后全过程,对赛事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有效管理。 此外,在规划设计环节就将碳中和目标与设施建设、能源使用等环节结合起来,对大型体育赛事低碳场馆、绿色能源、低碳服务等方面提出要求,即大型体育赛事以实现碳中和为激励目标,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
完整、清晰、准确的碳足迹核算方法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选用何种碳减排和碳抵消措施首先需要明确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阶段和主要领域;大型体育赛事碳排放既要核算赛事直接碳排放,还要计算利益相关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因此,应依托大型体育赛事逐步建立并完善体育赛事碳排放监测体系,根据能源结构特征和能源使用量,对大型体育赛事碳排放进行准确计算和把握;基于大型体育赛事全流程年度碳排放总量的测算和监测,针对不同阶段和领域碳排放特征的差异性,优先制定和实施碳减排措施。 此外,应不断规范和约束大型体育赛事低碳发展,对赛事减排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及时甄别,保证赛事减排真实可靠。
普及碳中和理念,发挥示范效应,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作用。 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必须正视节能降碳的重要性,强化源头减碳,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电力使用比例,同时加强对先进节能技术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场馆低碳建设和运营,重视对环保物料的使用和回收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推行赛事交通低碳化,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赛事活动、食宿服务和后勤保障等环节低碳化,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努力将赛事碳排放降到最低。 此外,赛事主办方还应探索碳抵消机制以实现末端中和。 在新增碳汇和购买碳排放权等常用措施的基础上,搭建数字化绿色场景,推广碳普惠制,以多样化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补贴和积极引导,鼓励大众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探索以市场化的方式助力实现碳中和。
倡导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不仅契合气候治理的全球议程,也呼应了中国政府“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主办城市和机构相继就实现赛事碳中和提出承诺和目标,通过与IOC、FIFA 等国际体育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领域开展合作,发挥国际体育赛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方面的示范作用,共同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国际实践和北京冬奥会实践为我国即将举行的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等赛事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面向未来,我国体育赛事主办方亟须制定明确清晰的碳中和执行框架,将实现碳中和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约束性要求,化“被动响应”国际议程为“主动谋划”实现路径,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