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简称会议)召开。会议指明了2023年全国重点工作的路线图。会议强调,2023年能源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全国发展改革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有关工作,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坚定推进绿色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会议部署具体重点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全力”,六个“着力”。
一个“全力”。要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夯实电力供应保障基础,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推动油气增产增供,加快油气管网和储备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管控。
2023年,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继续被置于首位,油气增产增供分量不减,新能源维持高增速,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将加快推进。
在经历2021年多地限电、2022年夏季川渝电力吃紧及外部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之后,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先立后破推进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与核心。煤炭仍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约44.5亿吨,同比增长8%。
2023年煤炭如何兜底?会议指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煤炭规划,积极推进智能化煤矿核准建设,推动在建煤矿尽快投产达产,全面增强煤炭安全增产保供的能力和韧性。
在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的重点任务中,会议说推进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包括推动驻马店-武汉、武汉-南昌、张北-胜利、川渝特高压、陇东-山东、宁夏-湖南等工程建设。据悉,上述项目中有三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已于2022年内开工,分别是驻马店-武汉、武汉-南昌和川渝特高压,合计投资超400亿元,将在2023-2025年投产。此外,张北-胜利特高压交流工程2022年9月15日获核准,12月已开展第一次设备招标采购,有望近期开工;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2021年11月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2021年11月召开可行性研究收口报告评审会议,“宁电入湘”工程建设方案正式确定。
油气增产增供方面。国家能源局要求,保持“五油三气”重点盆地及海域稳产上产,加快非常规油气快速上产,推进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等重大管道工程和油气储备能力建设,预计2023年原油产量达到2.05亿吨、天然气增产60亿立方米以上。实际上,自国家能源局2019年实施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以来,国内能源企业海陆并举充实油气“粮仓”。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时隔六年重返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170亿立方米。
关于电网输送通道建设方面。2022年,国家电网公司的电网投资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特高压工程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据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当前电网面临的两大核心痛点为电力保供与新能源大基地外送消纳。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特高压直流项目核准不及预期,新开工线路均为特高压交流。受清洁能源外送迫切需求、省间电力互济需求以及逆周期调节需求三重因素驱动,预计2023-2024年有望迎来特高压直流新一轮核准高峰。其中2023年有望核准“四直三交”,特高压投资额同比增速有望实现80%以上。国家能源局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跨省跨区电网错峰支援和余缺互济能力。
六个“着力”。首要是要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风电太阳能发电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民生用能工程建设。据悉,2023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4.3亿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9亿千瓦左右。据此推算,2023年国内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预计将达到1.66亿千瓦,创历年来新高,累计装机规模同比增长22%。水电方面,要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动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建设,2023年水电装机规模达到4.23亿千瓦。核电方面,2023年新增核电装机289万千瓦,在运规模达到5846万千瓦。
其他“着力”内容如下。一是要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强补短板锻长板,加强试点示范应用,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二是要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能源法治建设。三是要着力加强能源监管,加强行政执法。四是要着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构建更高质量的能源国际合作体系。五是要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29日,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与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双碳”背景下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报告》。据介绍,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通过促进能源系统内部不同能源种类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融汇与协同,并与先进技术和金融等关键要素耦合,进而在时空上进行有效适配,形成整体更有效率、更加环保低碳、更可持续的能源生态。
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多个维度,一是能源种类维度的融合,随着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以电力为核心的各种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不同种类之间要加强融合;二是技术维度的融合,包括能源技术、能源设施和信息技术之间,要通过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新手段加强融合,提高能源运营效率。
不可否认,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现阶段也存在很多问题。上述报告提到,一些关键问题尚需要研究和突破,例如“风光+储能”能否胜任转型,核心技术尚没有完全解决,体制机制上也未完全顺畅。能源转型和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较多风险,例如产能过剩、价格上涨过快、收益不及预期、资产搁浅风险、金融风险、贸易摩擦风险、安全风险等。
上述报告建议,要健全市场机制。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探索建立绿色电力交易与碳交易衔接机制。加快构建适应“双碳”目标要求的总和能源价格体系,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价格形成与成本分担机制。完善销售侧电价政策,充分发挥需求侧潜能,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这些建议基本是国家能源局确定的2023年重点工作内容。
12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主持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环资系统视频会议,会议说要全面加强资源节约。“落实全面节约战略,统筹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水平做好节能工作,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等节能重点工程。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推动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抓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
2023年1月3日,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节能服务产业景气指数调查报告(简称报告)。节能服务产业景气度调查报告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形势,反映普遍性、潜在性问题,披露从业企业对下一季度的景气指数预测。据悉,该报告是通过对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定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所得出。本期报告显示节能服务产业景气指数为114,处于较景气区间。
报告披露节能服务产业项目数量、营业收入、投资规模的具体内容。项目数量:“定点企业”第4季度平均新签约2个项目,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约36.8%。营业收入:“定点企业”第4季度平均营业收入为1776.9万元,相比于去年同期上升了47.3%。投资规模:“定点企业”第4季度平均投资1064.3万元。相比去年同期上升31.4%。
报告指出本季度“定点企业”反映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疫情的反复,影响项目推进进度,工业企业客户产能有所下降从而影响了节能收益。二是国管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后,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受到极大重视,一些重点城市对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推行力度较大,但部分内陆城市的政策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关于公共机构能源托管费用列支事项仍需进一步给各省市明确列支项目,文件中指出可以变更水电气费用为能源托管费用或直接用水电气作为能源服务费用列支,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省市没有执行的具体文件,存在贯彻执行方面的障碍。
报告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节能服务公司应积极持续关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好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与实施路径;节能服务公司应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并率先执行相关标准,让标准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企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行业发展的推进者和引领者;节能服务公司应肩负起诚信经营、合规发展的主体责任,在不断提高公司质量的同时,注重回报客户,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双赢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