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忧患意识

2023-02-17 00:48崔卫平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孟子知识分子杜甫

崔卫平

“忧患意识”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处的位置越来越突出,显然想要引起更多人们的重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也值得欢迎的提法。因而需要察看这个来自我们文化传统的精神资源,经过了怎样的历史演变,以及在这个提法的周围,是否还能够发展出其他有意思的维度。

在漫长的历史中,与此有关的表述在不同的人那里,因立足点不一样,所强调的侧重点、内容也不一样。经常与“忧患意识”一道并用的“居安思危”,应该出现得更早,在《左传》里面就有了。典故是: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向其中之一的晉国求和,给晋国送去钱财若干。晋悼公把贡品分给众人享受。此时大臣魏绛劝谏他的主公,不要贪图眼前的享乐,要考虑长远,并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今天广泛使用的“忧患意识”,应该直接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关。孟子提出这句话的上下文很有意思。他先讲了一系列的故事,都是贫寒的个人后来如何身居高位。然后就有了那几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如此这番,最后说道:“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的大意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穷困在前,发达在后。他这里所说的“忧患”,主要指的是某种“不利条件”:某种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得到激发和激励;相反,条件好了,反而丧失活力和生命力。孟子的想法中也有可贵的辩证法的思想,认为在好与坏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说到底,孟子这个人,有一种可贵的平民眼光。体恤社会底层,同情老孤寡幼,所以才有“君轻民贵”,才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宝贵想法。站在民众一边而不是权贵一边,从这样的源头出发,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但我们也看到,孟子讲述的那些故事,以及“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这样的东西,主要也还是一种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不是关于自身之外的那个世界。

也许在“居安思危”与“生于忧患”之间,还存在一点小小的冲突:在孟子那里,“安乐”是负面的;而在“居安思危”当中,离开了“居安”的“危”才是负面的。当事人不一样,语境和含义便不一样了。

后来的人们,实际上是将这个命题往前推进了。所谓推进,是指有一些超越于自身的表达——不仅关心本身的自我保存,而且关心自己之外的世界;不仅关心自己的安身立命,而且也强烈关注人民群众的艰难疾苦;不仅使自己如何做一个好人,而且还希望有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秩序。

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便是。诗人称自己一年到头想着穷困的老百姓,时时牵挂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为此感到寝食难安。他的眼睛里就有了更多这个世界的内容,尤其是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再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愤慨、愤怒指向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拥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还有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念兹在兹却是国家安危的胸怀。杜甫的忧患意识,因而有了这个世界的宽广内容。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表达的也是与杜甫相通的民间知识分子的立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也远非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将“天下”(天下的人们、天下的事情)放在前面,急天下所急,忧天下所忧。再比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尽管自己的社会地位毫不起眼,但是也并非只能照料个人的生存或前途,而需要承担一件超出自己之外的使命,那就是国家的危难、民族的生死存亡。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涵,更加深厚浓郁。

由杜甫、范仲淹和陆游这样的民间知识分子所积累起来的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今天的我们,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在继承这个传统。当我们说“公民意识”“公民的责任感”,与我们传统的“忧国忧天下忧黎民”,难道不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凤凰周刊》2009年第33期)

提炼

1.材料的组织要有内在联系

作文思路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表达思想的路径。这个路径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如这篇文章在材料组织上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几个组成部分,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再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

2.观点和材料的结合要集中

作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体现的途径有二:一是概括性强的、直接表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二是运用材料表现作者的观点。文中运用的材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对其评价的同时就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了具体的评述中,是比较典型的由此及彼运用材料的范例。

猜你喜欢
孟子知识分子杜甫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