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楠, 于 波, 修冬莹, 王成虎, 王德宾, 郝新宇
(1. 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2.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防范境外森林火灾入境是吉林省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之一。多年来,为有效应对俄罗斯、朝鲜境外火对吉林省边境地区的威胁,在加强各类有效防范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中俄、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的建设,经多年的努力,吉林省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已经初具规模[1-3]。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建设防火隔离带是堵截林火入境最有效的手段,能够长期有效地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4,5]。吉林省几次境外火犯境均是以隔离带为依托,组织堵截、点烧、扑打等多种形式进行扑救[3],不仅及时有效地化解了火险,而且实现了扑火人员无一伤亡的佳绩,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在处置危险性境外火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总结国内外边境防火经验的基础上[6,7],结合吉林省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现状,侧面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期望可以为长期有效地阻止边境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提供参考。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与俄罗斯和朝鲜相邻。边境线总长1 447.6 km,其中:中俄边境线长246 km,全部为陆路接壤森林相连;中朝边境线长1 201.6 km,从长白山主峰至图们江、鸭绿江两江发源地有71.5 km为林草相连,两条界江的上游水面仅几米宽,部分地段两岸的树林树冠相接,这两类地段长约130 km,是林区腹地[8]。吉林省重点林区主要分布在中俄、中朝边境地区,重点林区的森林覆盖率普遍在80 %以上,每公顷林木蓄积量平均达120 m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在国内外知名的自然保护地、世界文化遗产地以及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水系的发源地在中俄、中朝边境地区[9,10]。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这两个边境地区面临的森林火灾威胁异常严峻。中俄边境全部为陆路接壤,森林相连,属于俄罗斯十分偏远的边疆地区,人烟稀少,管理松弛,几乎全部是山林和草场,每年春、秋两季俄罗斯居民常在边境地区烧荒、烧牧场,随意性用火活动十分频繁。而在春、秋两季吉林省经常处于常风向的下风头,俄罗斯的山火正好顺风势向我境内蔓延,又多为上山火,火势大、蔓延快,堵截难度大。朝鲜与吉林省只一水之隔,朝方山火很容易越过江面侵入我国境内,曾多次过境造成较大火灾损失。因此,这两条边境线是吉林省森林防火的“门户”性防线,防范外火烧入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吉林省中俄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护林防火联防协定》基础上设立的,开设始于1962年,1995年又进一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森林防火联防协定》;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是1989年开始施工建设。虽然这两条边境防火隔离带初始建设于不同的年代,但始终是在林业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发展完善的。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完成了中俄、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的总体布局,在边境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具备开设防火隔离带条件的地段上全部组织了施工建设,中俄、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整体建设的雏形已经突显,开设及维护作业工程量已达到513.5 km(中俄边境241.2 km、复式加宽104.4 km,中朝边境167.9 km)并分别由5个单位及部门承担建设管理任务。这5个单位及部门,按边境线北端至南端的走向顺序排列为:珲春林业局、和龙林业局、白河林业局、长白山管委会防火办、长白县林业局[11]。
吉林省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布局见表1、图1。
表1 吉林省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布局
第一段:珲春中俄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施工作业区域由春化省界青龙台(地理位置131°14′45″ E、43°21′03″ N)至敬信张鼓峰419/2界碑(地理位置130°37′20″ E、42°26′03″ N),隔离带全长241.2 km,同时,在森林火险重点地段实施加宽维护104.4 km,总施工任务量345.6 km[12]。
第二段: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和龙段。施工作业区域由大洞村检查站(地理位置128°56′36″ E、42°04′45″ N)至赤峰(地理位置128°27′20″ E、42°01′21″ N),全长63.3 km,施工方式为人工作业。
第三段: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白河段。施工作业区域由赤峰(地理位置128°27′01″ E、42°00′58″ N)至双目峰(地理位置128°17′04″ E、42°01′26″ N),全长20.3 km,施工方式为人工作业。
第四段: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长白山天池段。施工作业区域由双目峰55号界碑(地理位置128°17′04″ E、42°01′26″ N)至长白山天池北坡白山管理站55林班9小班林缘与高山苔原带交界处(地理位置128°08′38″ E、42°01′20″ N),长12.8 km;由长白山天池南坡横山管理站5林班3小班林缘与高山苔原带交界处(地理位置128°05′23″E、42°56′55″N)至八号闸(地理位置128°10′15″E、41°42′35″N),长18.3 km。总施工任务量31.1 km,施工方式为人工作业。
第五段: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长白段。施工作业区域由长白县母树林林场八号闸(地理位置128°10′15″ E、41°42′35″ N)至林场二十二道沟(地理位置128°18′19″ E、41°34′13″ N),施工任务53.2 km,施工方式为人工作业。
图1 吉林省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布局
1.3.1 机械翻耕
对隔离带区域全面进行复式机翻,机械翻土深度不得小于20 cm,隔离带内不得存有漏翻断条,翻土盖实,杂草不得外露,带宽50 m[13]。
1.3.2 割灌除草
将隔离带区域内的灌草可燃物彻底割打,割打后的隔离带内残留的草茬、树根茬不得高于10 cm,将倒伏可燃物及上年落叶全部清除,并进行烧除及搬运掩埋处理,隔离带内不得堆积割打下来的剩余物,带宽50 m[14]。
1.3.3 清林抚育
伐除隔离带区域内胸径小于5 cm的无保留价值的非目的树种,胸径大于5 cm以上的保留木要进行修枝,修枝高度达2 m以上;隔离带内地面灌丛及杂草全部割除、茬高不得超过10 cm;将有利用价值的伐除物归集运出,将其余无利用价值的伐除物、割除物、倒木、枝丫、杂草枯落叶等清理集中就地掩埋或搬运到隔离带内侧堆积自行腐烂或运出,使林带可燃物载量(干重)小于3 t·hm-2。
根据当年中苏两国护林防火联防协定的精神,吉林省于1961年开始在珲春靠近苏联国境线打设防火线。在几十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民公社、十年动乱、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历经公社社员、社会群众、森林部队、单位职工等4个作业群体的劳动作业。当年边境防火线的开设标准不高、数量不明确,基本以完成例行任务为目的。因此,按现在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防火隔离带整体建设明显存在设计、交通、施工等方面的缺陷。一是部分隔离带线段宽度不能满足现实防止境外火入境的需要。吉林省中俄、中朝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大部分标准为50 m宽,其设计标准为阻隔一般性森林火灾。由于近年边境危险性森林火灾不断增多,原设计50 m宽的线段难以实现边境防火隔离带的阻火保护功能。二是隔离带缺少接续点,线段可通行间隔过长,可利用的接点与接点之间只能依赖人力活动并耗时过长(最长需要7~8 h),不利于组织隔离带的维护施工,更不利于组织边境森林火灾的扑救。
吉林省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属于单一性的工程建设,依照体系建设的标准还有明显的短板。一是缺少辅助性设施,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大多位于高山陡脊,处于军事管理区,专业人员不能到达现地实施火情有效观察,另外也缺乏监视林火的远程自动监控设施。二是缺少专用机械设备及机具,由于吉林省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的有效施工期是每年的8月15日—9月15日,如果30 d内遇有不良天气,实际施工期还有较大的折扣。为此,抢在有效工期内完成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施工作业,现行的人工割打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吉林省中俄、中朝边境防火隔离带约有60 km的线段是机械作业,只占施工总量的11 %,在边境地区投入人力过大、长时间组织作业,除保障困难增加外,各类不安全的因素也逐年增多。
吉林省中俄、中朝边境每年需要维护森林防火隔离带总面积约为2 559万m2,按国家给吉林省专项补助700万元(其中包括机耕317.5万m2)资金计算,平均享受补助资金仅0.27元·m-2。随着施工中人工费以及其他各类消耗费用的大幅增加,国家现行补贴资金明显不足,地方财政和建设单位资金投入比例逐年上升,负担过重。因此,依据现行投入的资金总量,很难将现有隔离带再增大机械作业面积和继续提升隔离带建设标准,全面防范危险性边境森林火灾的目标很难实现。
从国家层面加强同边境毗邻国联系,在确定国家之间开展森林防火联防工作的同时,把隔离带建设纳入毗邻国双方共同建设项目或者对我方开展此项工作给予支持及安全保障。同时加强省际间相关部门协调,建立省级防火隔离带交流平台,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成立专门工作组,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对原有防火隔离带进行加宽和加密配置,同时因地制宜新增必要的防火隔离带,最终形成网状隔离带,增强对境外火的横向和纵向防御能力。同时加强基础道路建设,并对原有防火通道及时进行修缮、清理和加密。
将边境防火隔离带建设提升为边境防火阻隔系统建设,该系统建设不仅包括隔离带工程,还应包含中俄、中朝边境森林防火瞭望监测系统,火险预报系统,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扑火机具、大型装备及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经过多年的分期、分步建设实施,可实现增强预防和控制边境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达到确保中俄、中朝边境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