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波
韩东
“也许我现在的研究算不上科技前沿,也谈不上高大上,但每一次都是在为我国航空事业向前一步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和事业更有价值。”谈及自己博士毕业时的选择,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太钢不锈”)不锈钢研发中心镍基合金团队的韩东说,“回到家乡干事创业,这个决定,我毫不犹豫,义无反顾。”
2019年8月,在太原市召开的通用航空产业座谈会上,国内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把一个挑战摆在太钢不锈面前:让因瓦合金国产化,为中国航空产业攻克一个“卡脖子”难题。
面对挑战,太钢不锈勇担大国重器的使命,果断接下了这块“硬骨头”。
2020年6月,“航空器制造用因瓦合金Ni36工艺技术开发”正式立项,汇聚太钢不锈、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方力量组建科研团队,并积极寻求材料制造领域的高端研发人才。此时,刚刚在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拿到博士学位的韩东进入研发团队视野。
韩东在读博期间就明确了未来的事业方向:“我父母的工作都和工业相关,对‘中国工业’和‘中国制造’有着特殊的自豪感,这是我大学选择工科的重要原因。”在韩东心目中,科研成果不但要入得了“书架”,更要上得了“货架”。“我希望能有一个广阔的施展平台,让我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心怀这样的憧憬,2019年,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完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联合培养后,韩东一边准备博士论文答辩,一边开始和国内几大钢铁企业接触。当太钢不锈钢研发中心向韩东伸出“橄榄枝”时,他内心的天平一下子倾斜了。
作为山西太原人,韩东对太钢并不陌生:“太钢有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技术中心全国排名领先,还拥有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工科人很有吸引力。”父母也为韩东及时传递太原市的高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理想的发展平台、诚意满满的引才政策,再加上对家乡亲人的眷恋,让韩东不假思索作出了决定。
2020年11月,因瓦合金研发走到了关键节点。在了解国际上主要生产商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后,研发团队大胆抛开国际通用的真空熔炼技术,创新性地提出运用转炉模铸工艺来炼制因瓦合金。此时,韩东正式入职太钢不锈钢研发中心,成为了镍基合金团队的一员。
这样大胆的设想,过去从未有人敢于尝试。韩东解释,要想达到航空航天模具的精密要求,因瓦合金中的残余元素和杂质等级就要越低越好,传统转炉模铸很难满足要求,这也是很多生产商选择真空感应炉熔炼的主要原因。然而,科研人员却从看似不可逾越的重重困难中看到了优势:“如果能攻克这项技术,年产能就是真空熔炼技术的10倍,批量生产保证了性能稳定,将成为我们的主要优势。届时,太钢产因瓦合金就能替代进口,为国产大飞机插上坚实的翅膀。”
为了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韩东和团队成员付出了太多努力。超低残余元素冶炼技术、超纯净冶炼技术、无裂纹轧制技术、低膨胀系数控制技术……凭借着太钢几十年来在特殊钢领域积累的雄厚实力,一个个难关相继被攻克,韩东参与并见证了第一批因瓦合金成品下线的激动时刻。
2021年6月,各大航空装备制造单位受邀到太钢参加航空模具用因瓦合金材料及国产化技术交流会,一份太钢产因瓦合金与国际该类钢材的详细比对数据征服了众人:太钢产因瓦合金综合性能与进口材料相比毫不逊色,部分性能指标甚至远优于进口材料。
2021年7月,太钢与某国产大飞机项目配套模具制造企业签订了首批因瓦合金订单。这一切都离不开韩东和团队成员的努力。
刚走进办公室的韩东还未坐稳,就被一个电话叫到了熔炉前。一个多小时后再回来时,他的嗓子已经明显变得沙哑。“这样的情况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韩东笑着解释。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他已经完全褪去了书生气,和厂区里见到的每个太钢人一样,有着一张踏实、自信的笑脸。
接到第二批订单后,韩东负责监督跟踪因瓦合金从冶炼到成型的整个工序。由于生产线调整,很多工序参数需要在新生产线上重新摸索和验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韩东去摸清症结、解决难题。“这其实是一个描画模板的过程,经过这一批订单后,因瓦合金才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生产。”
“和在学校实验室搞科研完全不同,生产一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挑战,实验室模拟得到的结论,用到实际中往往就会走样。”韩东笑着表示。很多时候,他需要在生产现场和一线工作人员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工人师傅丰富的经验经常会使他茅塞顿开。“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能启发我找到问题的症结,我在熔炉前所学到的东西是在学校实验室里永远无法接触、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