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贵梓 付立军
如今,正宗中餐不再一味迎合,而是展现自身特色,不但靠口味刷新了日本人的认知,还将与食物相关的地域风情巧妙融合,打造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
在日本,甜口的麻婆豆腐、用酱油和盐勾芡的米饭等,都是流传百年的“中华料理”,化作几代日本人对中餐的深刻印象,即便这些菜的味道、做法与真正的中餐相去甚远。
然而,近些年,不少百年“中华料理店”倒闭,水煮鱼、麻辣烫、火锅等原汁原味的中餐市场迅速膨胀,“正宗中餐”一词成为日本的热门新词。
很多日本人终于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吃的都是“假中餐”。
一天,日本网友阿卡发现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叫“只卖麻辣烫”的中餐厅,并且生意火爆。从没吃过麻辣烫的阿卡鼓足勇气进店一试,却没找到传统餐厅里常见的菜单,眼前只有形形色色的丸子和蔬菜。她只好学着其他顾客的样子,拿起餐盆、夹子,凭感觉乱选一通。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次失败的‘探店’”,没想到只吃了几口,阿卡就被浓郁的骨汤和浸满汤汁的“不知名丸子”深深折服。“原来还有这种中餐。”阿卡感叹道。
随着麻辣烫在日本互联网掀起讨论热潮,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寻找地道中国味儿,他们称之为“真中华”或“正宗中餐”。
那么,什么样的中餐能被称为“真中华”呢?日本媒体和美食博主总结出了几个判断标准——
首先,是就餐环境。店面装修要加入中国元素,比如京剧脸谱、纸扇祥云、中国龙、大熊猫,更有甚者,直接把东北农家乐“搬”去了日本街头。餐具要用青花瓷碗、酒盅,墙上要贴满中文网络流行语,背景音乐要选中国流行音乐,最好再请几位中国人现场驻唱。
其次,是服务特色。菜单上全是中文,服务员也不太懂日语。
最后,便是吃法和味道。如今,去“正宗中餐厅”的日本客人越来越多。当他们好奇地走进“正宗中餐厅”,关于中餐的印象正逐渐被改写:“这和街边开了100年的中餐厅真的不一样!”
“街边开了100年的中餐厅”,又是什么样的呢?
从横滨滨海处的元町中华街站出发,步行约5分钟就会抵达一条狭长的街道。这是亚洲最大的唐人街——横滨中华街。日本人对中餐的认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60多年前,横滨只是个普通小村庄,日美缔结《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后才被迫开港,成为日本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量外国商人、翻译和买办涌入,其中不乏中国人,聚集扎根于此。
1868年,横滨中华街雏形出现。
1972年,中日建交后,两国密切交流进一步促进中华街繁荣。20世纪80年代,每日来此参观的游客达5万人以上,带动周边服务业兴起,营业收入跃居神奈川县各景点首位。
日本对中华料理的追寻也跃出中华街,向全社会蔓延。
随着中华料理店数量增加、竞争加剧,受众群体已不再局限于华人华侨。为吸引更多日本顾客,商家根据其清淡口味和饮食习惯进行本土化改造,减少油和香料用量。可以说,日本中华料理其实与真正的中餐颇有差距。
比如,饺子和烧卖在日本不是主食,而是荤菜。猪肉馅生饺直接下锅煎到金黄焦脆,倒扣装盘,配上米饭、酱汤或者拉面一起吃。
再比如,麻婆豆腐。在中国,麻婆豆腐要求麻、辣、烫、酥、嫩、整。在日本,麻婆豆腐则用辣椒代替花椒、用八丁味噌代替豆瓣酱,以减轻麻辣口感;有的甚至加入甜面酱和日本黄豆酱,则得到一盘咸甜口的麻婆豆腐。“麻婆”二字也成了研判地道与否的标志,于是出现了麻婆茄子、麻婆春雨、草莓麻婆豆腐等神奇菜式。
进入21世纪,随着日本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中华街延续繁荣。百米长街坐落百余家餐店,每年约有2000万游客漫步于此,寻觅中华美味。
一切在2020年的冬春之交戛然而止。受疫情影响,日本餐饮行业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百年老街迎来一波更新换代。
空余店铺增加,店铺租金下调,不少中国经营者从中看到商机,带着酸菜鱼、麻辣烫、麻辣香锅、冒菜等入驻餐饮市场,成为横滨中华街的“新主人”。这些中餐不再按照日本人的习惯改造,而是专门从中国进口调味材料、引入厨师,完全传承中国口味。
与此同时,日本的年轻消费者通过网络了解并期待体验真正的中国美食。有消费者边吃边称赞:“活了30年,还是第一次发现世上竟有这等美味!”
此外,据日本“外卖总研”调查,过去3年里,一向口味清淡的日本人嗜辣水平大幅提升,每5人里就有1人表示非常喜欢辛辣食物。吃辣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和欣快感,从而缓解压力。分析认为,疫情影响经济发展,推升日本民众生活压力,是其嗜辣水平大幅提升的原因之一。
这一切都促使“正宗中餐厅”在日本大受欢迎。
这并不是横滨中华街的独有现象。在东京,甚至还形成了“正宗中餐三大圣地”:新宿区、池袋区、小岩·新小岩区,大量中国店铺一字排开,各色菜系应有尽有。
如今,正宗中餐不再一味迎合,而是展现自身特色,不但靠口味刷新了日本人的认知,还将与食物相关的地域风情巧妙融合,打造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一些传统中华料理店也开始将正宗中餐加入菜谱,寻找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