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悦 韩静华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100091)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绿色发展道路”开始,到十三五“五个内涵”,再到十九大,已然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而动画作为弘扬我国文化的重要方式,研究中西方动画中生态思想异同不仅是为了通过动画宣扬生态思想,更是为我国生态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中西方动画中的生态思想丰富多样,体现了不同文化体系下艺术理念的不同,但同样蕴涵着普世的价值观。这里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总结出动画中生态思想的共性。
二十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将故事的主角从人类拓展到世间万物,因此具有传播生态思想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机器人瓦利》以高科技环境下人类生存困境为背景进行创作,描绘了在成堆的垃圾堆中苦苦寻找希望,最终艰难回归地球家园的辛酸[1]。中西方的动画作品,都将关怀的视角扩展到动植物身上,我们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去体悟这个世界所遭受的破坏,在动画中我们不再只是人类,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发展,物质富足的同时忙碌的生活让人们的精神非常疲惫。面对现实生活的琐碎,人们将希望投射到了自然中。回归自然不是指倒退到原始社会,而是寻回被人遗忘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刻。
例如《龙猫》展现了传统社会中“森林式”的生活场景,讲述了主角和龙猫的一系列温馨奇幻的故事,表现了对森林既敬畏又亲近的传统情感,寄寓了对回归自然的美好期待[2]。
动画作品中,生态思想可以通过叙事层面的表达元素,与不同类型片融合,呈现多样化的主题叙述。无论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还是超现实想象,都可以用来表达生态内核[3]。
例如《小鹿斑比》不仅谴责人类过度捕猎的行为,同时也从斑比的成长讲述人类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磨难和责任等,实现了美式的“寓教于乐”。《海底总动员》从动物视角展现了人类入侵带来的恐惧和愤怒,同时也讲述亲情和个人成长的故事。这两部电影都隐喻着,动物角色用“爱”“勇气”和“智慧”等人类的品质战胜了人类的贪欲、自私和愚蠢,合家欢的表达下这些故事值得深思。[4]。
不同文化孕育出的动画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这部分主要分析中国、日本及美国三个国家的动画作品中生态思想的异同,来找出我国动画独特的魅力。
1.中国动画:天人合一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哲学强调“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在这种“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更偏向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内在统一不可分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西哲学中的差别体现在动画作品中[5]。
《山水情》融合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古琴曲和自然声响,以泼墨山水的形式再现了生气勃勃的古典绘画审美体系,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感和亲和感。
《新神榜杨戬》中,有一段小童吹着牧笛骑牛爬山的情节。轻快明亮的节奏吸引着蝴蝶翩翩起舞,徐徐展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让观众对这一副天人合一的美景动容,正如儒家将人视为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呈现出联结一体的天地万物之象。
2.日本动画:现代人类中心论
宫崎骏动画中的生态意识是消极的,反人类主义的。与其提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畅想,宫崎骏更擅长于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幽灵公主》中,我们感受到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愤慨,又明白人类对自然的开采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影片中的主角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痛苦徘徊就传达出了宫崎骏内心的矛盾与疑惑,直到影片结尾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而恰恰是这样的“开放式结局”让观众深思,该如何去解决不可避免且永无止境的矛盾。
宫崎骏通过这些发人深思的故事,带领观众走出“以人为中心”的误区,但并不是将自然和人类放在二元对立的境地,而是认识到人类的发展是必然要在牺牲自然中进行的,我们需要反思和批判的并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本身,而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我们应当将人类的不加节制的“感性欲望”转化为“理性欲望”,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滥用和生态危机的发生[6]。宫崎骏认为导致生态问题的原因不是人类的发展,而是人类不加以节制的过度科技化。
3.美国动画:二元对立
美国的生态思想是站在大自然的视角,换位思考科技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小鹿斑比》中人类成了灾难、恐惧和死亡的代名词,我们作为观众与动物是同一“阵营”,感受人类破坏环境的愤恨,动物被无情猎杀的悲伤,以此呼吁大家保护自然杜绝伤害动物的行为。
《小鹿斑比》从侧面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揶揄和批评。作品中,人的概念被边缘化成为危险的象征,是悲剧的元凶。动画通过观察人类、与人类对抗的视角下叙事,完成了对“人类”种种行为的观察和批判[4]。
1.中国动画
动画作品抛出了让人悲愤的生态问题,如何引导观众去保护自然,是必不可缺的部分。中国动画中针对这些严峻的生态问题,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1)思想上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其中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我国的哲学思想中也早有所体现,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倡“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念,同时也强调了“知常有明”,即只有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有明智的生态保护观。
我国的动画作品中对于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罗小黑战记》的故事开始于城市建设进程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种破坏城市与自然平衡的“为”是人类忽视世间万物规律的强行有为,会给万物造成损失和破坏[7]。人类作为万物的一部分,终将会自食其果。动画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妖精共存的世界中建立了公馆,在规矩的约束下妖精跟人类一起发展。在老子看来,人应该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有节制的发展,不能因为一己私利就肆意妄为,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尊重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生态思想。
(2)行为上采取时禁
二十大指出,我们要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孔子在《述而第七》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同样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护生态资源的观念,即“时禁。”
《熊出没之雪岭熊山》通过对话表达出对人类过度砍伐行为的批判,针对生态问题,作品表达出“时禁”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然。例如小熊们珍惜每一滴水。动画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学习到了生态思想,对保护自然的行为有初步的了解。
2.日本动画
在生态问题的压迫下,日本动画体现出的是一种珍惜当下的“物哀”态度。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窄且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日本民众对自然环境感到恐惧和担忧。无法征服自然使他们产生了消极和悲观的情绪,因此形成了日本独有的“物哀”美学,体现了一种对生命、时间和无常的深刻领悟[8]。
这种态度在动画中表现为对当下生活的摹写赞美。《玲芽之旅》以311日本大地震为背景。作品中地震是一种必须压制的力量,而人心的重量、日常生活的痕迹和感情可以对抗这种灾难。动画借助铃芽之旅的“梦境”,希望能抚慰经受地震创伤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点滴变成具象化的力量可以看出日本对于当下的珍惜和对未来抱有消极哀伤的态度。
3.美国动画
美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将动植物视为同人类一般有情有感的生命,像保护人类一样保护动物的权利,这体现的正是动物解放权利论。其基本观点是,以动物的感受苦乐能力作为其道德地位的依据和标准,将道德关怀的范围延伸至动物[9]。以动物解放权力论的基本目标为标准对动画中的生态思想分为以下几类。
(1)解救被拘禁于实验室和动物园中的动物。例如《坏蛋联盟》中,主角四人为了像社会展示他们改邪归正,参与了救助实验室中豚鼠的任务。《马达加斯加》讲述了动物从动物园中逃离回归大自然的冒险之旅。
(2)废除“工厂化农场”。在这些狭窄、拥挤、黑暗的“工厂化农场”里,动物只被当做产品而不是生命来对待。《小鸡快跑》中将人与动物的关系比较成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使人们对动物的遭受的苦难产生共鸣。
(3)反对以猎杀动物为目的户外运动。《小鹿斑比》中猎人捕杀麋鹿等场景,表现了人类对动物权益置之不理,在这里人类以先进的猎枪对待动物的“赤手空拳”,不禁让人思考武器是否意味着有权利处置另一个生命,也隐喻着人类对动物强烈掠夺的批判。
美国动画中广泛涉及对动物权益的保护与尊重,动画向观众展示动物世界和人类之间的潜在问题,喚起观众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和支持。
1.中国动画
中国动画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影响,天生便具有诗情画意的意象美,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诗意美感的人景融合的景象。
《牧笛》讲述了牧童通过笛声寻牛的故事。整部动画中没有任何对话,靠着一曲笛声节奏的变化推动情节。悠扬的音乐伴随着一步一景的中国画,让观众不自觉沉浸在人与自然愉悦的相处中,体会之间单纯的情趣。在动画中,人跟动物仅凭着笛声便能如同密友一般沟通,水牛宛如贪玩的小孩嬉戏于山水之间。牧童一路路寻找,将古诗中小桥流水与飞流千尺的宏大气象都通过足迹徐徐展开,极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2.日本动画
正如中国文化对梅兰竹菊的偏爱,森林对于日本具有独特的意义。从古至今,日本就与森林休戚相关,认为树木是神灵栖居的地方。日本动画中的森林想象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森林作为自然原始力量的象征。在《幽灵公主》中,森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作为森林的代表山神兽不仅可以让生命消逝,而且还可以起死回生,具有不可被理解的强大力量,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敬重心理。
另一种是森林作为回归的居所,是人们和自然的乌托邦。在《龙猫》中,万物皆有灵性,并对人类抱有友好的感情。在这里,我们跟随主角在森林中劳作生活,得到心灵的治愈和情感的共鸣。
3.美国动画
美国动画片中的非人类拟人化角色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从米老鼠到史莱克,他们凭借着独特的外观和生动的性格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这些优秀的角色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观众的生态思想,动物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小丑鱼》中度过千难万险寻找孩子尼莫的小丑鱼父亲,也是《快乐的大脚》中“不完美”的普通帝企鹅父亲曼菲斯。这些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在观众的心中活了起来,让现实中的动物们也拥有了“生命力”。
美国的动画电影中气势磅礴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让观众不由自主对自然肃然起敬,调动人们对自然崇高的敬意。例如《海洋奇缘》中人与自然沟通的奇幻设定唤起了观众对自然的崇高敬意。《机器人总动员》中被垃圾淹没且奄奄一息的地球,通过这种刺眼的景象引起人们的恐惧,作为一种“否定主体”的叙述模态唤起人类的生存危机与焦虑情绪[10]。
综上所述,三个国家在动画中的生态思想上都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中国动画更偏重于传统文化的体现,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日本动画更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而美国动画则更青睐于动物解放权利等议题。动画在反映生态问题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璀璨的哲学思想,近些年中国动画中的生态思想有所突破,但还需要更多的发展和创新。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外界的框架束缚,自成一派地发展生态动画道路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我们应该抓住传统文化,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结合当代的社会思潮进行创新。我们要不断总结传统生态哲学、文学、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与理论智慧,从而丰富和指导当下的生态动画创作。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专注于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将思想的精华与当下的时代相结合,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精神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