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芝
我国文脉浩荡,卷帙浩繁堆出的浪花,使得它始终傲立在世界潮头。岁月蹉跎,不知多少古籍卷起了边,页纸泛出了黄,残破、凋零,它们所承载的故事,也将因此湮灭在时光隧道中。幸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怀“绝技”,用匠心用双手将这些残卷故纸修复如旧,为文化的传承赓续担起重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古籍修复师。王佳楠就是其中一员,在南通图书馆做古籍修复,他觉得就像在残卷故纸间与历史对话。
耐得住寂寞是最大的天赋
在工作桌前坐下,王佳楠就進入另外一个时空。这个时空里,只有他自己与书页上每根纤维相连,他的时空在此时就是横亘在现在与过去、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混沌。“有的时候,修复最简单的一页纸,也要耗上数日,更不要说破碎度较大的古籍了。”王佳楠说,做这个行当最大的天赋就是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沉住气。
从上学开始,这份静气已经涵养在王佳楠的身体里,但这份静气却脱胎于一种热爱与执着。因为喜欢历史,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不错,王佳楠报考金陵科技学院时选择了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从最初的“齐栏”课程(古籍书册散页中缝黑口栏线整理)开始,他的天赋就凸显了出来,沉稳持重的他坐得住、理得齐,被古籍修复专家周苏阳连连称赞。
老师的称赞,鼓舞了王佳楠的热情。这项学问烦琐,镊子、针锥、木槌、启子、毛笔等工具铺陈开来能摆满一整张桌子,但或许一张古籍的修复,就需要用上这一桌子的工具。“编号、拆书、修补、喷平……”王佳楠细数下来,至少有二十余道工序。为了一张泛着霉味、历世百年的纸张,付出自己的青春岁月,王佳楠无怨无悔,“补书剪页,虽然对别人无趣,但却是自己最大的热忱。”
巧工“金镶玉”,方显真匠心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门派与秘诀,这是中华文明开枝散叶的一种表现。作为承载其中最重要一环的古籍修复,同样也有着独特的记忆。
王佳楠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次看到清代中后期《龙眠杂忆》抄本时的心绪,“天头前后有破损,书口部分断裂,油污、茶渍明显,而且抄字顶格,可以操作的空间大大减少。”但最让他难以下手的则是脆化严重的书页。为了保证这本书修复后的完整度,让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研究桐城派文人姚兴泉的作品,王佳楠最终决定采用“金镶玉”的修复方式。
所谓金镶玉,用清代著名藏书家叶德辉《藏书十约·装潢》中所说,就是指:“书内破损处,觅合色旧纸补缀。上下短者,以纸衬底一层,无书处衬两层,则书装成不至有中凸上下低之病,书背逼至钉线处者,亦衬纸如之……”遵从着“整旧如旧”的修复原则,王佳楠将古籍书页张张拆开,干、湿揭并用,小心分离封面,用碱水冲洗污渍,再用棉纸条将断裂书页溜口,最后再改制金镶玉装。“用金镶玉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保护古籍书页,让他们能够珍藏得更久远一些。”王佳楠说。
《曾玉匣记》的修复,也是一场“攻坚战”,这本书翻动一下页纸,就破碎了,在修复时,都不能直接用水。最终,王佳楠只能把糨糊刷在补纸上,用“飞托”的技术补合破损,看似简单,却实打实是古籍修复师日复一日练出的功力。
“当一本破得面目全非的古籍,在我手中焕发新生的时候,这种成就感真的是油然而生。”而这种使命感和成就感又催生了王佳楠的那颗“匠心”。
数字化手段助力古籍保存
明代文人周家胄曾评价古籍装裱,“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但事实上,无论良工与否,古籍都在慢慢变老。即便经过修复后的书籍,在图书馆内可以得到最科学的保存,通过精准控制温度和保存湿度,能够减缓书籍老化、腐坏,但是这个客观的过程依然在持续。
南通市图书馆是国家以及省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现存有十六万册古籍,其中包括元代刻板、明代印刷的《隋史》等一批珍贵古籍,而它们都在以自己的节奏老化。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一套破损不严重的古籍,需要修复一周或更长的时间,而霉蚀严重的明清书籍,或许要以年为修复时间单位。待修复的古籍浩如烟海,而能够独当一面的古籍修复师,却并不算多——正是这组矛盾,也让作为南通地区唯一一个古籍修复师的王佳楠心底颇为担忧,“尽管国家开展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但是真正能够留下来的并不多。”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随着数字时代的进步,南通图书馆开始进行一项新的保存方式。经过王佳楠巧手修补之后的古籍,通过电子设备的识别,将一页页古籍扫描成数字图片,录入计算机系统里。王佳楠介绍道:“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方便读者在电脑上查阅资料,同时能够避免翻阅原本,也能够保护原本古籍。”这必然是未来古籍修复、保存最好的方式。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 王冬艳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