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立》杂志网站2月14日文章,原题:抱紧对手一为什么我们需要对中国政策进行微妙的转变? 印度政府目前允许更多中国供应商在印设厂,这是正确的策略。而以前,新德里对中企投资持强硬立场。笔者以前认为印度应拒绝中国利用印度的商机,以使对华贸易逆差缩小。现在,在许多方面笔者希望我们与中国打交道时要更加细腻。是的,想法变了。尽管个人层面上,笔者尽量避免购买中国品牌,但往往无法避免,国为中国产品和零部件在几乎所有制成品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电子硬件。
据彭博社报道,印度已初步有条件地批准了苹果公司的一些中国供应商在印度进行生产。这标志着印度改变了早期不惜一切代价拒绝中国投资的政策。过去,许多自由贸易经济学家反对对来自中国的进口设置更多障碍。而一些安全专家则主张印度降低对华贸易关系,以避免助长中国对我们的贸易顺差。我们需要做的是今后5到10年逐渐减少中国在我们贸易关系中的比重。但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试图惩罚中国,反而会导致印度遭受更大损失。这是跟自己过不去,好比割了自己'的鼻子甩到自己的脸上。原因如下:
首先,要成为自主的制造业目的地,印度需要至少五年实施与生产木联的激励计划,,以建立全球规模。这有赖于我们物流成本的改善。在此之前,印度的制造业不会具有全球竞争力。印度的中长期战略不应该是依赖“中国+1”,而应该是“印度++”。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中国,人们都能看到把制造业设在'印度的优势。
其次,若不打造像德国那样的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实现竞争规模。这类企业不是指体量,而是创新和产生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能力,还有获得股权和资本的能力。在一些行业(例如汽车),印度拥有相当强大的中小企业,但电子等以规模为导向的制造没有。而中国是在制造业拥有体量和规模的国家,已打造出一支成功的中小企业大军,这些供应商已是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从中期看,允许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印度投资,我们会获益颇丰。这将为印度中小企业崛起创造条件。
第三,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增加,应被视为对华政策的一个特点,而非失败。至少未来五年内,我们仍需要中国的制造技术。
因此,我们需要细腻的(对华)政策——与中国公司合作,同时在国防领域高度戒备6印度还须通过较小的反击行动表明我们的不满。总之,今后10年,印度须不动声色地筹划,轻声细语,利用中国的优势来提高我们自己的力量。▲(作者B•贾甘纳森,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