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小农户与农业现代衔接的现实困境和策略分析

2023-02-15 19:51白延虎吴怡蔡雨欣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3期
关键词:农户农业生产

白延虎 吴怡 蔡雨欣

(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引言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先进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宏观到微观实时监测作物、土地和土壤,以获取作物和土壤的综合信息,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种植方案,提高作物种植效率[1]。甘肃省临洮县便是将农业与数字化相结合的试点村之一。临洮县依托“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应用“数字临洮2.0”数字化服务平台,成功打造出互惠共生的县域农业产业数字化共生系统样本,为其他县域实现农业数字化提供了示范先例。

本文从数字化背景下论述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原因在于小农户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如小农户应用现代生产要素的利用有限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在新型农业主体和服务主体之间都较弱等。数字经济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早已渗透到我国的各行各业中,数字化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此背景下,先进农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工作核心的优质农业发展。通过上述理论,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销售,扩大了单个小农户的销售范围,获得更高的收益。此外,通过数字化生产,提高了小农户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减少小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户收益,有利于小农户更高效地对接现代市场需求。本文揭示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的研发应用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站在小农户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小农户对接农业现代的途径。小农户自身小而散的特点导致小农户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根据数据调查,兼业经营可以视为农户为实现家庭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2],因此小农户生产外包、兼业生产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脱轨的问题,社会各界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运作模式,如“农户+公司”“订单农业”“农业合作社+公司”等模式,从而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2001年“十五”规划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包括“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制定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发展[3]。同时,许惠娇等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伴随着的却是“去小农化”进程[3],因此,小农户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合作社或其他能将小农户团结起来的媒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实现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目标,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品牌农业和大力加强农民间的组织力度。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已经绘画了明确的蓝图和构建了清晰的框架。此外,中国各地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公司,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牵手”[3]。本文将以“农业合作社+公司”等模式为基础,论述数字化背景下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有效衔接。

自1949年以来,面对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中国政府一直在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如何使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中国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进行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基础,然而,当今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上述矛盾,本文对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载体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论证了通过数字化技术有效对接小农户与现代化市场的可行性。

1 现状

1.1 分散自主

我国的小农户具有“一大一小”2个鲜明特征。“一大”是指小农户数量规模大,据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农户数量超过2亿;“一小”是指小农户经营规模小,由于我国的基本农情为“人多地少”,因此每户所占有的土地面积极其有限。从当前的视角回溯,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微观经营体制改革使我国产生了成千上万的小农户。2亿多个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小农户家庭源于在全国范围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而分割的450多个生产队,那时产生的小农户也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小农户在我国农户总数占比超过80%,因此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小农户问题,促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由于我国小农户存在“小而散”的特点,导致小农户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长期被市场的边缘化,处于农产品供应链和食物价值链的底端,很难分享到农业产业链带来的红利。小农户缺乏投资农业现代化的动力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小农户是农业产业链上游的主要实践者,但其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并且没有成为农业生产的直接受益者。

1.2 生产外包

根据劳动分工理论,分工劳动使得劳动者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提升劳动者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质量。目前,也有大比率的小农户选择劳动分工。由于小农户独自承包农业生产全过程风险大于收益,因此大多数小农户选择生产外包,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农业生产副业化。经调查发现,粮食价格上涨,农民得到政府补贴,但生产资料价格与人工成本上涨速度高于粮食价格上涨的速度[4],然而近年来由于农民非农就业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民收入保持连增长的势头,主要源于工资性收入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得出上述结论,1990年农民非农就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20.22%,2000年为31.17%,到2010年已经上升到了41.07%,而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在2010年月收入比2005年增长近1倍;生产外包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非农就业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小农户越来越不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机械生产专业性。农业收入较低导致小农户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上投入较高的金钱成本与时间成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机械设备价格昂贵,部分机械设备的操作步骤复杂,小农户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学习并掌握,因此小农户会倾向于将部分生产环节外包,以期降低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比较完善。农作物机械化种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因为机械耕作可以在保证农作物品质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相反,人工种植效率低下且农作物品质参差不齐,与机械作物相比不具备竞争力。随着农业机械化与社会服务化市场的完善,小农户可选择将部分生产环节由服务机构承包,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3 代际分工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社会服务化的发展,极大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力,小农户可以选择“去劳动化”作物,因此在农业耕作上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小。小农户作为理性经纪人,在家庭劳动资源分配上会做出改变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按照年龄来分,目前,农业社会普遍存在“农一代”和“农二代”(“农一代”为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农二代”为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农一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外出务工,但由于“农一代”受当时教育条件限制,缺乏知识水平,因此在城市中基本上从事体力劳动。然而由于城市高昂的房价、物价,从事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不足以在城市中买房,因此“农一代”在年老面临失业的风险时会选择继续回村从事农耕行业。而“农二代”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自己拥有定居城市机会时会选择定居城市。“农一代”受当时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影响,对土地有浓厚的情感,不愿放弃耕作;而“农二代”更倾向于定居城市,从事体面的工作,对土地的情感越来越淡,对农业的热情也越来越低。因此,目前的“农二代”为获得更多的收入而选择留在城市发展;而“农一代”大部分选择留守农村,从事农业。因此,家庭代际分工是现阶段小农户生产的主要特征,可以预见,随着代代流传,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会越来越普遍。

2 小农户现实困境

2.1 生产成本高,生产供应不稳定

农业种植的生产原料的成本近年来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原材料本身价格在不断上涨;单位产量的提高,导致每667m2土地需要投入更多的原材料。据数据显示,2011—2016年,种子等农业种植直接生产原材料市场价格都有不同程度地上涨,导致农业种植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同时,种子用量从2011年的6.77kg·667m-2上升到2016年的7.04kg·667m-2,用量增加了4%,费用从46.45元·667m-2增加到60.73元·667m-2,费用增加了30.7%[4]。此外,化肥用量从2011年的23.03kg·667m-2上升到2016年24.93kg·667m-2,上升了8.3%,费用从26.10元·667m-2上升到32.47元·667m-2,增加了24.4%[4]。农药和农膜的用量和费用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涨。总体来看,种植原料成本从2011年的98.56元·667m-2上涨到2016年的125.67元·667m-2,增加了27.50元·667m-2[4],农业种植成本越来越高,小农户的收益也相对减少。

2.2 交易成本高,产品供应链脆弱

高信息成本、高谈判成本和高运输成本是小农户交易成本高的主要表现。信息成本高主要是因为小农户作为单个生产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取得的信息具有滞后性,使得小规模小农户的生产调整不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造成销售额不理想的状态,导致小农户难以对市场需求做出精准的判断,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最终会给小农户带来损失。昂贵的谈判成本是因为农产品收购商是小农户的主要谈判对象,作为单个生产主体的小农户,其资金储备与农产品加工商、购销企业等相比远远不如同时承受能力,也远低于农产品加工商和购销企业。在买卖谈判中,农产品销售价格是小农户唯一的谈判筹码,这导致小农户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小农户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对谈判的不了解容易导致小农户在与产品销售商或销售企业谈判时处于劣势地位。小农户的运输成本高,目前小农户与农产品加工商、购销企业等交易主要还是通过中间商这一媒介。因为运输条件的限制导致小农户无法直接与厂商进行交易,同时小农户的产量太低,直接与厂商进行交易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成本。假设小农户可以与厂商进行直接交易,但因为个体小农户的生产量太少,且无法保证稳定的生产量,与厂商谈判时无法获得较高的售卖价,而中间商可以为厂商提供源源不断的农产品,并且与小农户相比中间商在价格谈判上比小农户更具备优势,因此小农户只能通过中间商与厂商交易。因此,在运输成本高和谈判成本高的情况下,与中间商合作是小农户唯一可做的能够尽量提高自己利润的选择,但是这种被动选择也导致了小农户对售卖价格的被动接受。

2.3 信息不对称,市场风险难预测

小农户与市场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风险难以预测。单个农户作为市场经营中很小的一个主体,缺乏资金,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导致小农户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从而做出错误判断;并且,农作物往往具有周期性长、季节性强、本身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上述问题将导致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农村信息闭塞和缺乏对外沟通的途径,这使得小农户无法准确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无法根据农产品的历史价格判断今年的宜种品种,“谷贱伤农”的现象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市场滞后导向的盲目性,这一特性往往会导致农产品供过于求,从而给小农户带来严重的亏损。据调查资料,2018年上半年河南信阳、安徽阜阳的部分地区的稻谷收购价格仅为0.7~0.8元·kg-1,而2017年底为1.2元·kg-1,相较2017年的价格几乎下降了50%,陈粮储存时间越长,价格越便宜,农民只能选择降低销售价格来减少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在决策上处于劣势地位,只能被迫承担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

2.4 沟通不完善,政策难彻底落实

小农户与基层政府信息不对称。由于部分地区基层政府内部职责分配界限模糊,导致向小农户传达信息的职责没有彻底落实。近年来我国为鼓励农业发展,加速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出台了许多针对农户的优惠政策,但仍有一些地方政策没有彻底落实下去。小农户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到出台的政策,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得不到当地基层政府的进一步传达与肯定,或者政策的具体导向不了解,因此小农户无法彻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此外,基层政府与小农户之间可能存在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小农户在进行决策时忽略了政策的参考性,使政策效用难以彻底发挥。

3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策略

3.1 应用数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实现农业各要素、各环节数字化,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提高单位产量,使农作物的存活率更高,达到降低农户经营成本的目的。可以在农田灌溉、作物栽培等方面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这是一项先进的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可以帮助小农户有效节约种植成本。“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将灌溉和施肥融为一体的技术,根据作物特性与土地特性,计算出合适的肥料配比溶于清水中,通过滴头或管道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地滋润土地,可以提高单位肥药的使用效率。根据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的研究可以得知,与传统肥料灌溉法相比,灌溉系统可以节省50%~70%的肥料,为小农户减少肥料成本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水资源的作用[5]。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在作物关键生育期,满足了作物“吃饱喝足”的需要,有效避免了任何缺素症状的出现,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产量高的同时保证品质良好的目标。但是,这项技术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单靠小农户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小农户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或者流转土地由企业承包种植等措施。此外,“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的,为了定量调控数据更为精准,可以在田间安置植物生长信息监测仪,时刻监视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以便及时调控水肥用量;可以装上土壤监测仪,实时监测土壤状态,迅速调整肥料配比。为了使肥料用量更为精准,应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通过数据计算可以精准地计量出肥料的使用量。通过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节约成本,降低土壤压力,并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单位产量,促进小农户形成稳定的高质量的供应。

3.2 提高组织化程度,对接农业现代化

小农户以“土地合作社+土地托管所”为媒介可以有效对接农业现代化。小农户的土地全权由土地托管所承包经营,包括耕种、销售等活动。农业合作社向土地托管所缴纳相应的服务费用,由土地托管所承包耕种。该模式下,合作社获得种植销售后的利润,农户获得利润分红,托管所赚取服务费。该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的衔接。土地托管所作为专业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销售的团队,具备一定信息渠道,可以及时发现市场需求端的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尽可能地规避损失或将损失最小化,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小农户因信息滞后带来的问题。此外,谈判、运输成本高和生产效率低这2个问题也可以在土地托管所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土地托管所具备充足的资金购买耕作设备,实现农业耕作全面数字化,根据土地的分布等选择相适应的技术,做到全面因地制宜。通过智能农机播种收割,不仅可以同时完成土壤信息采集、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等工作,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能够解放人类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为实现在室内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酸碱度等土壤状况的数据,可以在土壤中安装土壤传感器。通过土壤传感器监测得到的土壤数据,选择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并且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得到最适合该作物的耕作方法。科学的种植方法极大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增大单位产量。土地托管所通过实现全面数字化农业,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为第三方提供稳定、充足的供货。稳定的产量、优质的农作物使托管所与第三方谈判时更有底气,可以以更好的价格销售农作物,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农业合作社+土地托管所”这一模式充分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可以有效帮助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对接。

3.3 深化与互联网结合,快速融入市场

小农户直接对接市场的成本过高,因此需要“中间人”来为小农户服务。“互联网+公司+农户”可以有效改变小农户在与市场对接中的弱势地位。“盒马村”便是“互联网+企业+农户”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盒马”是一个以数据和技术为基础的新零售平台,而“盒马村”就是根据盒马订单进行稳定生产,与“盒马”深度合作的村子,但为了巩固二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公司作为“中间人”,三角形往往是最稳定的结构,“盒马”“盒马村”和公司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采用“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体系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农业技术升级与品控主要由公司负责,品牌营销主要由“盒马”负责,农户则负责按订单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大数据指导、精准供给和数字化生产,“盒马”将实时的销售数据供应给公司,公司根据销售数据判断需求调整生产产量,同时公司为小农户提供生产器械并为小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实现生产数字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接轨。目前,我国大概已有120个盒马村。“盒马模式”是“小农户+互联网”有效结合的成功模式。“小农户+互联网”使小农户可以及时获得市场信息,避免小农户与市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小农户因信息滞后无法及时得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假如消费者需求锐减,农户却因获取信息不及时,仍然按照上一季度的消费需求生产,供过于求,导致农作物只能贱卖。此外,线上销售也可以使小农户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并且公司作为小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中间人”,为小农户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增强了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综上,小农户与互联网的结合有效解决了市场风险难以预测给小农户带来的困扰。

3.4 提高组织化程度,深化与农户交流

政府建立联合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主要在于该系统可以帮助解决小农户与政府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共享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维度。数字技术推动提高信息透明度,从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推动信息共享,降低政府之间及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成本。从理论层面上看,协调是政府由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的前提条件,而政府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寡决定了政府的协调程度,信息分配不平衡是导致政府内部办事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各部门应信息共享,使内部工作协调。从实践层面上看,协调离不开信息共享,各部门之间共享程度越高,越能更迅速、更高效地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政府之间信息共享促使各部门的职责界限更加清晰,从而能够更好地向小农户传递信息。此外,政府无法对症下药是因为不了解小农户的实时状况,因此需要定期收集小农户的信息。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统筹和推进农村事务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精准分析小农户状况,使下达的政策更加精准,更符合小农户的状态。

猜你喜欢
农户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