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华
推理意识主要是初步感悟逻辑推理过程和其意义,知晓从已知命题推出其他命题结论。其有助于思维习惯(例如,讲道理、有条理)的养成,交流能力会增强,是形成推理能力的基础[1]。二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教师如何讲解“推理”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基本掌握推理方法?围绕该问题,本文选取某小学二年级“推理”的同课异构为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为小学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以小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推理”为主题的两节同课异构为研究对象。执教教师为某市区小学的两位教师。A教师,男,教龄>10年,借班上课,学生人数为51人,课前磨课>3遍;B教师,女,教龄不足1年,本班上课,学生人数为49人,课前磨课>3遍。上课前本年级共有7位数学教师在一起探讨过教学方式和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
课堂观察法主要用于对两节课的多维度观察,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案例的分析[2]。课堂观察法从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案例分析法从教材设计、逻辑概念、推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学二年级逻辑推理主要学习三个事物的逻辑关系。两位教师在导入环节中都以两个事物的关系开篇,让学生玩猜一猜的游戏引入三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见表1。
表1 两位教师关于推理的导入片段环节设计
由表1可知,A教师善于结合生活实例,从学生最熟悉的早餐引入新课;B教师从社会热点入手,从学生喜欢的冬奥吉祥物引入新课。两位教师都是以两个事物的逻辑推理关系引入新课中三个事物的逻辑推理。
在教学推理内容的时候,两位教师教学内容一致,但方法不一。具体见表2。
表2 两位教师关于推理的探究环节
由表2可知,A教师注重先教一部分,再让学生探索其他推理方法;B教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索推理方法。
由表3可知,两位教师的板书稍有区别,A教师着重将推理方法呈现出来,B教师则着重呈现推理思考顺序。
表3 两位教师关于推理的板书
在教授完例题后,两位教师都带领学生进入巩固练习环节。具体见表4。
表4 两位教师关于推理的练习巩固环节
由表4可知,A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较少,习题难度没有分层;B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较多,习题难度呈递增趋势。
由表5可知,A教师和B教师的课堂效果有差距,两位教师的讨论环节都是无效环节。
表5 两位教师关于推理的课堂结果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A教师与B教师上课的状态有区别。这可能与两位教师的教龄、性别、心理素质、威信,以及是否有饱满的激情等有关。身为男性的A教师比身为女性的B教师在岗时间长,参与此类活动的次数比B教师多,积累的经验比B教师丰富,能够较好地处理课堂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与B教师相比,A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更有效,即使是借班上课,学生也很遵守课堂纪律。但是在B教师的课堂上有个别学生讲话的现象,这可能与B教师在本班学生面前没有树立较好的威信和没有展现最饱满的上课激情有关,导致学生不想听课。
从总体来看,两位教师都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但是两位教师上课的结果还是有区别的。现在从课前备课准备、课中教授知识和课后巩固练习三个方面浅谈由这节课带来的启示: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设计好每个环节,将在课堂上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都想到,根据提前设想的情境设置好应对方法。提前写好在课堂中讲课的串词,设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这些工作要考虑服务对象是7~8岁的孩子,在课堂上要用儿童化的语言,即教师用孩子们容易懂的语言教授知识。
首先,教师要明白,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其次,教师上课时要有饱满的激情,才能带动全班气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其次,教师要多给孩子们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例如设计讨论环节时多给点时间,设计有层次的、明确的探究任务,避免指令不明导致讨论无效。在孩子们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巡视,关注全体学生,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协调好优生与后进生的差距,引导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教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和提升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最后教师紧扣要点,用设计好的儿童化语言执教,板书主要内容。
课后练习巩固是为了让孩子们巩固所学新知识。教师设计练习题时,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3题最佳。难度要从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解决简单问题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其学以致用。
二年级的孩子刚接触推理内容,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这节课要求学生多说,会说出推理过程即可。教师要做好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内容安排,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促进孩子们有效掌握新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目前的身心特点来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用的语言要接近孩子们的讲话方式;教师要巧妙管理课堂,例如用激情饱满的情绪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以改善自身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例如多听身边老教师的课,多找网络资源听课等,将这些资源的精髓提炼出来模仿、创新甚至超越,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而高效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