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23-02-15 06:14李思逸林美珍古炽明陈志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腕踝针绞痛进针

李思逸,林美珍,古炽明,陈志强

肾绞痛是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区疼痛伴肋脊角叩击痛,或者活动后的上腹部或腰部钝痛[1]。肾绞痛的发病率高,中国成人肾结石流行病学报道,华南地区的泌尿系结石患病率高达7.2%,好发年龄为30~50岁,约1%~10%的患者会出现急性肾绞痛的症状[2]。肾绞痛发病突然,患者常不能忍受,需医护人员立即处理。目前治疗肾绞痛的首选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但会引起消化系统症状,既往有消化道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3]。其他药物如阿片类,也会存在成瘾性、呼吸抑制等风险[4]。腕踝针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有研究证实前期应用能缓解肾绞痛[5],然而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6]。本研究比较腕踝针与肌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肾绞痛的差异,旨在探讨腕踝针治疗肾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肾绞痛患者120例,纳入标准:1)受试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符合肾绞痛的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诊断[7]:查体时有肾区叩击痛;有典型临床表现,如肾区绞痛、尿路刺激征等;尿常规出现潜血阳性,上腹部CT或泌尿系彩超检查发现尿路结石。3)年龄18~60周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腕踝针组和对照组各60例。腕踝针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0岁,平均(41.82±1.9)岁,体质量指数(BMI)(25.12±4.2)kg/m2;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3~60岁,平均(38.82±3.4)岁,BMI(23.1±4.1)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同意后开展(伦理号YF2019-102-01)。

1.2 治疗方法

1.2.1 腕踝针组 取疼痛肾区同侧踝部的下5区,如伴有输尿管移行区疼痛,加同侧的下1及下2区,如果疼痛伴发呕吐等,加双上1区。于腕横纹上两横指,踝部为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相应的进针点,用0.25 mm×25 mm的无菌针灸针小于皮肤30°角度,沿着肢体纵轴进针,进针后平卧,针身几乎全部没入。进针方向是针向病所,不要求得气,无酸麻胀重感。进针后留针30 min。如2 h内疼痛仍无法缓解,按医嘱予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0.05 g镇痛。

1.2.2 对照组 肌内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如2 h内疼痛仍无法缓解,予肌注盐酸哌替啶0.05 g镇痛。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性指标:等待治疗时间、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总体疗效评价、24 h内疼痛复发情况。等待治疗时间是指两组患者从接受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至进针到皮肤的时间。总体疗效采用主症(疼痛评分)、次症(伴随症状评分)分级积分综合评分法,按尼莫地平法计算结果。24 h内疼痛复发情况:肾绞痛治疗完成后,告诉患者出现肾绞痛再次发作或加重,需及时告知研究者,并提供了随诊电话。治疗24 h后,回访并记录疼痛有无复发、复发次数及时间。2)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止痛药物追加率。3)观察时间点:治疗干预前、治疗后即刻、0.5 h、2 h、5 h,再次开展VAS评分;观察直至治疗后24 h,期间随时记录肾绞痛再次发作的时间和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比较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等待治疗时间比较 腕踝针组等待治疗时间为[(1.18±0.45)min];对照组为[(5.17±3.89)min],腕踝针组等待治疗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0,P<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腕踝针组能够快速缓解肾绞痛,治疗后快速达到止痛的效果。对照组肌注药物后,一般是0.5 h开始起效,2 h达到最好的止痛效果,并能维持到5 h,与药物说明书一致。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0.5 h、2 h、5 h,腕踝针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腕踝针组为9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2.4 两组24 h内疼痛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24 h内疼痛复发率为20.00%,腕踝针组为1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24 h内疼痛复发率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本研究发生不良反应12例,其中腕踝针组腹痛1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腹痛2例,恶心呕吐5例,食欲减退2例,胸闷1例。腕踝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以上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病情稳定。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2.6 两组追加止痛药物使用率比较 本研究共追加止痛患者6例,其中腕踝针组2例(3.33%),对照组4例(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2,P>0.05)。

3 讨论

肾绞痛属于中医的“腰痛”“淋证”等范畴,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痛症。近年来研究中医外治法在肾绞痛中的应用有邱氏穴的点穴治疗[8]、针刺委中穴[9]、平衡针和联合四黄水蜜外敷[10]等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其中针刺现已被认为是肾绞痛和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替代和可靠的治疗方式。而在治疗肾绞痛方面,许多临床学者也采用针灸治疗肾绞痛,都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本研究前期进行了针灸对比药物治疗肾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系统比较了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对肾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证实针灸疗法在治疗急性肾绞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影响结论的准确及客观,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6]。本研究客观分析了腕踝针对肾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3.1 便捷性 本研究显示,与使用药物相比,腕踝针治疗肾绞痛的操作更便捷,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更短。特别在夜班等护理人力薄弱的时间段,让患者很快得到治疗处理,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都很高,非常适用于临床。

等待治疗时间是指患者从签署知情同意书到治疗进针(腕踝针或肌注)那一刻所需时间,也是急诊常说的门-针时间,对于许多急症,这是一个独立观察的指标。与肌注药物比较,腕踝针治疗不用去取药,可立即开展治疗。而肌注药物需要请求药房发药,然后到药房拿药、取药后双人核对及抽吸药物这些环节。与传统针刺比较,腕踝针的便捷性表现在容易掌握。传统的针刺法需要记住多个穴位及经络,并运用针灸基础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一般的医务人员不容易掌握。腕踝针只在腕踝部的固定进针点进针,通过皮内的络脉浮刺,进针手法单一,只要护士掌握基础护理的皮内针刺技术,就能掌握这一手法。因此腕踝针对比使用药物和传统针灸,在临床开展更方便快捷,也容易被医护和患者接受。将接受治疗后的等待时间作为肾绞痛治疗的独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既往研究很少提及的,可以充分展现出腕踝针操作便捷的特点。

3.2 有效性 本研究纳入的120例患者,治疗前肾绞痛的VAS评分都是重度疼痛。治疗后即刻,腕踝针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就下降了约40%,降至中度疼痛。在治疗后0.5 h,腕踝针组镇痛效果可以达到轻度疼痛,疼痛减轻程度对比治疗前约下降70%。显著优于对照组。腕踝针瞬间止痛的效果常常超出了患者的心理预期,特别是首次接触腕踝针的患者,对中医技术的依从性和信任度大大增加。因此,腕踝针即刻止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体现了针刺止痛起效迅速的特点。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多种中医外治法对肾绞痛都有效果,而腕踝针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医技术,比传统的外治技术(包括针刺)都操作简便,起效迅速,以后还可以开展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的对照研究。

3.3 安全性 本研究发生不良反应12例,其中腕踝针组2例,对照组10例。以上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病情稳定无继续加重。但腕踝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用腕踝针治疗肾绞痛,不仅没有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此项操作基本无痛,操作简单,经过统一考核培训后上岗,不良反应也会较少。

综上所述,腕踝针对比药物治疗肾绞痛: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更短;能快速起效,迅速缓解肾绞痛;不良反应小,安全性更高。中医古籍并无肾绞痛运用腕踝针疗法的案例,因此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是对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其次,将肾绞痛患者的等待治疗时间作为独立观察指标分析,凸显了腕踝针治疗在临床使用上简便快捷的特点。不足之处是肾绞痛的中西医治疗方案种类繁多,在设置组别时可相应地根据药物种类、中医技术种类等增设不同对照组,以进一步对比腕踝针治疗肾绞痛的效果。在腕踝针技术的运用推广上,还可以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将其纳入痛症的规范化管理。由于对腕踝针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充分,可继续开展动物基础实验,结合全脑及神经体液对腕踝针的镇痛机理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腕踝针绞痛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间苯三酚联合曲马多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绞痛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