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文章分析由伦纳德·沃尔夫和弗吉尼亚·沃尔夫夫妇创办的英国著名出版社——霍加斯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策略,回顾其创办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优势,挖掘优质出版资源,通过发表图书评论等方式宣传图书;和大型商业出版社形成差异化图书选择,出版具有先锋性和独创性的图书,大胆引进国外优秀图书,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兼顾市场和商业性,积极尝试多种营销方式,布局多种系列品牌丛书。旨在以此案例观照中国大学出版社,提出中国大学出版社应“依托学术共同体,发掘学术出版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形象”“培养综合型编辑人才”,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建设一流大学出版社,反哺大学和学科建设,实现优秀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关键词:霍加斯出版社;中国大学出版社;“双一流”;出版理念;品牌意识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213-04
由沃尔夫夫妇,即伦纳德·沃尔夫(Leonard Woolf,1880—1969)和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创办于1917年的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已走过百年的历程。
霍加斯出版社的图书涉及范围极广,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心理学、艺术等领域,既有弗吉尼亚·沃尔夫、T. S.艾略特、E. M.福斯特等英國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核心人物的作品,又翻译引进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弗洛伊德等的心理学著作,在促进英国现代主义形成和发展、助推英国文化发展与传播、推动先进文化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现代出版史上不容忽视的存在。
回顾和总结自1917年出版社创建至1941年弗吉尼亚·沃尔夫去世霍加斯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策略,对于中国大学出版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霍加斯出版社初创时期,只是一家业余的、手工作坊式的小型出版社,沃尔夫夫妇创办出版社的初衷有二。一是为了缓解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精神压力,当时沃尔夫还没有从1915年的精神创伤中痊愈,伦纳德希望可以通过一些手工劳动,比如排版、装订等分散她的注意力,缓解她的紧张情绪。二是为了自由出版自己和朋友们的作品,不必长时间等待出版社对自己作品的审核,削弱作品出版的被动性。
沃尔夫的首部长篇小说《远航》(The Voyage Out)在1913年就已经被达克沃斯出版公司接受,但是最终的出版时间在两年后。在整个过程中,沃尔夫精神上长期经受折磨,甚至怀疑自身的写作才能。而成立出版社,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时也能减轻两人的经济压力。毕竟以写作为生的话,收入远远无法负担两人的支出。
1917年,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其第一本书《两个故事》(Two Stories),书如其名,该书收录了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和伦纳德的《三个犹太人》(The Three Jewish)两个故事,2017年霍加斯出版社100周年之际再版了此书并加入了马克·哈登(Mark Haddon)的一篇故事[1]。该书由沃尔夫夫妇手工印刷、装订,在里士满天堂路上(Paradise Road,Richmond)的“霍加斯宅”(Hogarth House)完成。他们手工装订了150本,并自己销售,这本书也为夫妻两人赚取了一定费用。深受鼓舞的两人再接再厉,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夫妻两人本身对于印刷就具有一定兴趣,也比较在行,印刷的书籍甚至比专业出版社版本还要好。
在随后的发展中,沃尔夫夫妇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策略,所出版的图书,如T.S.艾略特的诗集《荒原》(Waste Land)、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奥兰多》(Orlando),以及引进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方面的图书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截至1941年弗吉尼亚·沃尔夫去世,霍加斯出版社已经出版了400多种图书。霍加斯出版社的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出版资源,增强图书影响力
霍加斯出版社早期主要从出版沃尔夫夫妇自己和朋友们的作品入手,这使他们具有天然优势。弗吉尼亚·沃尔夫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创作了9部长篇小说、45篇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随笔、散文、日记,而其中大量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伦纳德·沃尔夫也是一位作家、社会政治评论家和活动家。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1906年起,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兄弟们在剑桥结识的朋友,包括伦纳德,经常到她家聚会,由此形成英国现代主义时期著名的文化和艺术集团——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其中的核心人物以及其他与布鲁姆斯伯里联系密切的人,都把作品交给霍加斯出版社出版,这就成为重要的优质出版资源。从最早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伦纳德·沃尔夫合著的《两个故事》,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thfield)的《序曲》(The Prelude),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的《诗歌集》(Poems),再到T.S.艾略特的《荒原》等,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图书。
除了作品外,这些成员还是积极的评论家,包括弗吉尼亚·沃尔夫本人,都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其中不乏对于霍加斯出版社图书的评论。这些评论一方面组成了英国现代主义批评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霍加斯出版社图书的影响力。
可以看出,霍加斯出版社的成功,主要在于沃尔夫夫妇选择了自身非常熟悉的出版领域。夫妻两人本身是作家,周围亲朋好友也都在文化艺术圈,和出版社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非常熟悉书籍出版过程以及模式。其中沃尔夫的父亲曾经担任《英国名人传记辞典》及其他杂志主编,他们也有兄弟姐妹在出版社工作或者从事封面、插画设计等。
他们身边还聚集了一大批作家、撰稿人、主编以及美学评论家等,这些都为霍加斯出版社提供了充足的稿源,同时也使他们不缺乏读者。这些有利条件均有效保障了霍加斯出版社的图书出版、销售。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霍加斯出版社的创立是一个不经意的决定,但实际上他们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差异化图书选择,注重图书内容和先锋性
霍加斯出版社作为一家小型出版社,在图书定位方面有意识地区别于已有的大型商业出版社。伦纳德曾表示,霍加斯出版社只想出版那些大型商业出版社不愿意出版的图书,他们从知识分子立场出发,更愿意选择那些具有极大价值但当时难以找到出版社出版的具有先锋性质的作品,他们更看重图书的内容和独创性。
另外,霍加斯出版社还基于其优秀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判断力,引进了国外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版社独具慧眼,冒着可能亏本的风险引进了弗洛伊德的作品,这套图书不仅给霍加斯出版社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且使其成为弗洛伊德作品的英国独家出版商。除此之外,霍加斯出版社还引进了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奥地利诗人里尔克(Rainer Rilke),俄国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三)兼顾市场和商业性,塑造品牌形象
霍加斯出版社实现了图书品位和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在兼顾艺术性基础上,也体现了通俗性,实现了出版社出书范围的持续擴大,出版书籍类型越来越多。
除了坚守独特的出版理念外,作为霍加斯出版社负责人的伦纳德·沃尔夫是一个十分务实、认真负责的人,不同于过度“理想主义”的某些私营出版社,霍加斯出版社并不避讳兼顾市场和商业性,努力寻求图书内容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伦纳德积极寻找多种途径宣传图书、扩大销售渠道。他亲自设计广告文案,和读者、书店等对接。
20世纪30年代,霍加斯出版社借助新兴的营销渠道——英国图书协会(Book Society),成功实现了销量跃升。英国图书协会是一个读书俱乐部形式的组织,由知名小说家和文学教授等组成,每个月会从各出版社报送的图书名单中选出推荐书目,并向会员寄送新书目。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 的小说《爱德华时代的人们》(The Edwardians)是霍加斯出版社第一本被英国图书协会选中的图书,该书顺利成为畅销书。同时,霍加斯出版社也按照英国图书协会的选书品位,出版了一些更受大众欢迎的图书,如侦探小说等。
除了勇敢尝试新的营销方式外,霍加斯出版社还积极布局,形成了多个系列丛书,包括霍加斯文学批评系列、霍加斯文学演讲系列、莫登斯战争与和平演讲系列、霍加斯当代诗人系列、霍加斯书信系列、当今问题小册子系列以及建构世界与动摇世界系列共七个系列品牌丛书[2],成功树立了霍加斯出版社的品牌形象。
甚至直到现在,霍加斯出版社已经并入了兰登书屋(Random House),仍按照其原有风格在运营:我们看重讲故事的乐趣、作者的独创性以及全球化和多元化观点的重要性(Hogarth’s books emphasize the pleasures of storytelling, the originality of their autho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and diverse points of view)。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大学出版社成立较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创办于1955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创办于1957年),两家出版社后因各种原因陆续停办,并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复社。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迅速成立了一大批大学出版社,形成了中国大学出版社的主力军[3]。
中国大学出版社成立之初主要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的逐步完成,中国大学出版社在新世纪焕发出强大的市场活力,为中国出版事业发展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这就是“双一流”建设,旨在达到建成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
而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因此,中国大学出版社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使命,和大学母体同频共振,积极回应时代召唤、时代要求,把建设一流大学出版社作为自己坚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向内看,又要向外看;既要深刻理解国家文化、教育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又要学习先进经验,共同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倡导学术、创新思想的历史使命。
由于定位和历史发展,中国大学出版社大多数为中小型出版社,高质量学术出版工作亦是其重要使命。霍加斯出版社作为一家成功的国际型出版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在许多方面具有一定共性,其经验对于中国大学出版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依托学术共同体,发掘学术出版资源
霍加斯出版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沃尔夫夫妇所属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丰富的、高质量的学术和出版资源。沃尔夫夫妇的知识分子身份和他们的交际圈是霍加斯出版社成功的天然优势。和霍加斯出版社相似,中国大学出版社也天然具有这一优势:其成立和发展都依托所属高校的学术共同体的支持,并且其本身就是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
大学作为大学出版社的母体,以其优势学科和科研成果滋养了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大学出版社要抓住这一优势,为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传播贡献力量。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顺应时代要求,回归学术共同体[4]。
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教授,在回顾和对比了知名大学出版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出版社的意义:提供学者成果的表达空间、记载学术精进的成长轨迹、孵化科学家共同体的形成、影响社会大众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留存人类文明的精神呈现[5]。这一论述全面阐释了大学出版社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学出版社和大学、学者与生俱来的普遍联系。
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国大学出版社要充分认识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术出版是紧密相连的: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流学术出版的前提和基础,一流学术出版又可以促进学科优秀成果的传播,从而反哺一流学科建设。
中国大学出版社要牢牢抓住母体大学优秀学科成果,帮助其转化为一流出版成果。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出版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工具。大学是理论先锋,大学出版社作为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要加强和大学、学者的联系,转变意识,努力成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能动性,在学术成果出版和走出去两方面共同发力。
(二)强化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形象
霍加斯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就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和大型商业出版社的不同,明确了自己的出版理念:选择具有先锋性、独创性的图书,并从自身优势出发,谋划形成多个丛书品牌,既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又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学出版社也应明确自身定位和优势,注重中长期规划,在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下做好选题策划和图书出版工作。
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出版社发展态势迅猛,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美誉度高;有些出版社却在生存线上挣扎,图书产品定位模糊,常常是有什么做什么,未形成清晰的产品线,在图书市场和读者群体中也籍籍无名。
究其原因,除去历史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后者未厘清自身的发展思路,品牌塑造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弱。而较成功的大学出版社,往往能够掌握主动权,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功打造了“理想国”“新民说”等品牌,在读者群体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双丰收。
中国大学出版社既要有品牌意识,又要形成有效的品牌战略。如果说品牌意识是前提和基础,那么品牌战略就是指引方向和实现路径:要明确自身优势,谋划布局相关图书产品线,打造图书品牌,多途径营销、宣传,既要有优质的图书产品,又要有与之匹配的营销宣传和品牌造势。
霍加斯出版社除了出版优秀的英国图书外,还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图书,并形成了七个影响力极大的系列丛书品牌。在此基础上,霍加斯出版社还利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影响力,发表图书评论等宣传图书,并且积极尝试当下最新的营销方式,通过英国图书协会达到提高销量的目的。
霍加斯出版社准确的出版定位、清晰的选题思路、大胆的营销尝试都值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学习。
当下,中国大学出版社不缺优质的出版资源,缺的是把出版资源包装、转化为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产品的能力。图书出版是一个专业化的行业,出版人既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能够认识到出版资源的价值,又要有图书出版的专业知识,知道如何通过对图书内容、装帧、营销路径的设计,赋予图书生动的形象,最终实现成功到达目标读者的目标。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人手中,出版后往往会有不一样的市场效果,原因在于出版人在出版流程中为图书赋予的价值不同。相较于百年前伦纳德负责霍加斯出版社的时期,现在的出版行业更加精彩,图书装帧、营销的选择更加丰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电子图书和数字出版的发展,装帧材料、印刷技术的变革,营销渠道的变化,出版人无疑有更多的手段来打造和宣传图书品牌。中国大学出版社還需要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更好地传播优秀和先进文化。
(三)培养综合型编辑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如此,科技创新如此,图书出版同样如此。前文已提到,当下的图书行业日新月异,对于从事图书出版的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不单单是当下,回顾创办霍加斯出版社的沃尔夫夫妇,回顾我国老一辈出版家,优秀的出版人和编辑必须是综合型人才。
编辑必须具有学术素养、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前沿,能够判断图书的学术价值,和作者形成良性沟通;还要有扎实的编校功底,能够较好地加工、处理书稿;最重要的是,编辑要有专业的出版知识、灵活的出版思路,具有策划统筹图书出版、营销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编辑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了解网络时代读者的需求、新媒体营销的规律,积极创新、开拓思路,借融媒体之势,打造图书品牌。这就要求编辑不能埋头和醉心于案头工作,要养成学习和交流的习惯,多看、多写、多想、多实践。大学出版社要为编辑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支撑,要在出版社内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编辑学习、试错、创新。
作为霍加斯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弗吉尼亚·沃尔夫曾说,“书籍是灵魂的镜子”。透过书籍,人类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而通过对国际优秀出版社的经验总结,也可以启示中国大学出版社,以成为一流出版社为目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要融入学术共同体,发挥人才优势,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 佚名.霍加斯出版社的历史[EB/OL].霍加斯出版社网站,http://www.penguin.co.uk/articles/2017/06/hogarth-100-history,2017-06-12.
[2] 高奋.霍加斯出版社与英国现代主义形成和发展[J].中国出版,2012(7):56-59.
[3] 何皓.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出版社发展回眸与未来展望[J].出版科学,2019,27(6):69-73.
[4] 刘坚.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J].科技与出版,2020(12):88-94.
[5] 金鑫荣.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职责与使命探析[J].出版广角,2022(10):51-56.
作者简介 张静,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