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辟谣”的运行效果和治理策略研究

2023-02-14 04:46王星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

摘要: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匿名性、低成本性、快速性、广泛性等特点,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治理的难度极大提升,互联网成为谣言滋生和扩散的温床。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对净化网络空间、保证社会稳定、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上海辟谣”作为上海主流媒体的一次创新实践,构筑了针对网络谣言的一道防线,在规范媒体行业、提升公众素质、改善舆论环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辟谣平台上的部分代表性文章进行细读和分析。研究发现,“上海辟谣”在运行过程中展现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受众广泛性等特点,有效回应了公众对真实信息的需求,探索出谣言治理的新方式。“上海辟谣”的运行机制和成功经验,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辟谣的实践创新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上海辟谣;网络谣言;新闻创新;互联网辟谣;舆论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169-04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治理的难度极大提升,互联网成了谣言滋生和扩散的温床。然而,网络谣言是威胁舆论环境、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一大因素。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是当前各地政府与新闻媒体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众多网络治谣事件中,由上海主流媒体打造的“上海辟谣”,即是响应“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号召的重要举措。“上海辟谣”(官方网站和今日头条号名为“上海辟谣”,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名为“上海网络辟谣”),由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出品,于2016年7月1日正式上线,旨在建设一个“让信息对称传播、让谣言止于透明”的网络辟谣权威平台[1]。

该平台还参与了涵盖各省市官方辟谣平台的“辟谣联盟”,以各地区官方信息整合、优势互补的方式完成辟谣全过程。此外,开设群众留言举报窗口,及时回应网友关切,构建了网络辟谣的新机制。

上线六年多以来,“上海辟谣”在治理谣言、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攻坚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为上海市民提供了一条获知真相的最直接渠道。未来,“上海辟谣”将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网络辟谣平台的先进经验,继续探究适宜本土发展的最优治理策略,帮助建立一个更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自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新特点

尽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由于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在这样一个人人皆可发声且发声成本很低的网络之地,已然形成了一个有法而法又处于悬置的“例外空间”,考验着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缺少专业媒体把关,质量参差不齐,社群传播的垂直性和快速性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微信群聊和朋友圈尤其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信息传播的对象往往是朋友、同事和亲属等亲近且熟悉的人,在以信任感作为传播条件的情况下,被传播者更容易相信信息,且进一步将其扩散到更大范围内的社群,形成指数级增长。

在微博舆情引导中,还出现了专业的“带节奏”的角色。事件的“真相”常常不断反转,挑战着公众和政府的底线。不少网络谣言因商业利益产生,利益相关者为了流量和热度,强化话语内容的感染力,甚至假借权威、道德绑架,将网络谣言作为一種营销手段,以此获得经济回报。

当讨论开始,网民就会挑选一个队伍跟风,他们并不是关注真相本身,而只是追求“站队”的仪式感与新鲜感,并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种现象不仅会对舆情的指向对象造成二次伤害,网民也在渐渐沦为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分子而不自知,在参与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失去理性与独立判断。

当前的谣言传播具有新特点,如议题多元化,叙述程式化、悲情化,加工事实、主观臆测的现象也十分明显。其中,涉及人们健康的谣言往往最容易受到关注,由于其与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常常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相信并转发。许多谣言发布者还将谣言伪装成新闻的形式,在其中添加图片和视频,将其伪装得十分逼真;更有甚者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制作成谣言,如添加额外信息或者故意以偏概全,这种捆绑式传播让人更加难以分辨一个事件的真实性。总而言之,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的匿名性、低成本性、快速性和广泛性等特点,谣言治理的难度被极大提升,这也更加彰显了网络辟谣平台的必要性。

(二)打造清朗的舆论环境,稳定社会秩序

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曾经指出,真实的事件往往并不是影响民众做决定的重要因素,相反,他们从新闻媒体中感知到的、他们自认为的现实才是,这一“拟态环境”所指的就是新闻媒介建构起来的环境[2]。媒体所提供的一系列信息就是构建这种“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媒体必须保障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受众的知情权,使达到社会标准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才能让公众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从而作出最理性的选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关于疫情的谣言一直层出不穷。部分自媒体常常搜集民间真假混杂的信息,用视频、图片、录音的方式拼贴,形成极尽煽情之效的资料,并不断扩散,吸引着巨大的流量和网友高度关注。但这些“爆款”文章往往倾向于将局部问题全局化、阴谋论化,既非理性讨论,也缺乏对疫情防控的建设性意见,其实质是通过激进的话语策略博取眼球,抢占话语空间。

例如,连花清瘟作为国内治疗新冠肺炎的重要药品,在网络上曾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谣言,如“连花清瘟即将停产、库存告急”等,造成公众广泛担忧,从而疯狂哄抢,导致药品在短时间内迅速缺货,甚至还出现了“黄牛”高价倒卖药品。还有“连花清瘟胶囊仅含薄荷醇”的虚假控告,则违背了科学性,严重损害了企业名誉,扰乱了市场秩序。

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产生极易导致无序、恐慌的状况,影响公众生活,诱发群体事件,使大众产生哄抢物资、抵制品牌、网络暴力等极端的不理智行为。因此,及时澄清谣言有利于使舆论环境更加清朗,避免扰乱社会秩序的恶性事件发生。

(三)建立信任关系,提升官媒的公信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由本土官方媒体牵头设立该辟谣平台,为网络辟谣提供了更权威、更快捷的通道,也成为媒体进行互联网治理的一大进步举措。发布者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越高,则信息的可信度与接受度也将会越高。政府和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既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效率,也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政策的执行效果息息相关。

放任网络谣言蔓延无疑不利于官民信任关系的建立,且会使政府和主流媒体丧失公信力,使官方难以把握舆论的主动权。过量且真假混杂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政府和主流媒体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治理谣言的责任。并且在过量信息鱼龙混杂之时,如果主流媒体能够以更科学的方式报道社会现实,就能够降低某些政策在国外被误读或曲解的可能性。在谣言爆发时,政府和主流媒体及时用真相辟谣,有利于建立与公众之间强有力的信任关系,凝聚社会共识。此外,提升政府和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也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效运行,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从而进一步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目前,“上海辟谣”的官方网站共设置了9个栏目,分别为“谣言终结”“求证实录”“辟尔摩斯实验室”“辟谣报告”“涨姿势”“我有疑问”“听他咋说”“捉谣记FM”“权威发布”,包含了视频、音频、图文多种辟谣方式。具体而言,“上海辟谣”的实践操作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以网络为载体的“上海辟谣”在处理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时具有时效上的双重优势:首先,凭借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高效率的人员设置与分工,使其在识别、发现谣言时更加精准、迅速;其次,在官方媒体牵头组织之下,平台能够更快地揭露谣言的虚假性,更有效地避免谣言的扩散,最大程度上降低谣言造成的影响。平台在发现舆情的第一时间就会启动相应的媒介预警机制,并采取行动,发布辟谣文章。有时还会派出专业调查记者到现场获取一手消息,以消除公众的疑虑。

同时,“上海辟谣”由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打造,与其他辟谣渠道相比,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更能让公众信服。解放日报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包括上观新闻的手机应用软件等,本身都已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在解放日报官方网站的“民声”板块,可直接找到“上海辟谣”,这也起到了很好的引流作用。受众接收到辟谣信息之后再次传播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辟谣效果则可达成指数级的扩大。此外,“上海辟谣”还入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将稿件制成音频节目“谣言侦探社”,在喜马拉雅客户端发布,实现多渠道全覆盖。

在公众心中,解放日报作为上海主流媒体,是党和政府的代表符号,一直以来都具有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效果。官方媒体所发布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公共行动的过程,对于网络谣言的反驳,则可以被视作保护公众核心利益的行为。

例如,在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与防疫相关的各种通知,如“全国封城”“企事业单位停工放假”“某地严禁居民外出,一经发现立刻拘捕”等。对此,“上海辟谣”特别提醒,为应对疫情,暂时停工停学以及对部分区域采取封闭式管理是有必要的,但以上信息并不会由个人发布,而是由各地防疫指挥部门统一安排,发布此类“伪通知”谣言涉嫌扰乱公共秩序,须承担法律责任。从而为公众敲响了明辨是非的警钟,有力地打击了部分謠言。

(二)直接辟谣和互动模式相结合

“上海辟谣”平台的辟谣选题常常聚焦于公众关注度较高且与当前现实息息相关的重要新闻,如政策、民生、医疗健康话题等。在辟谣时,平台会在标题或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谣言,并通过摆事实、举例子的方式,简短有力地澄清错误信息,揭示真相。

经过统计研究发现,“上海辟谣”平台上的辟谣新闻标题不同于一般新闻标题强调总结和提炼,而是往往运用较为夸张、惊讶、坚定的语气,直接表达对谣言谬误的反驳和对造谣者的指责。

如在对“电饭煲致癌、不粘锅致癌、麦饭石锅致癌”这一谣言进行辟谣时,编者首先就在文章开头点明“……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如果是真的,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在生产”,从而非常有力地反驳了谣言,使公众了解了基本事实。

由于新闻标题须避免主观情绪的输出,因此极少使用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但是,这些辟谣新闻的标题往往使用多种标点来加重语气,传递核心信息。例如,“关于世界杯,这些都是假的!”“上海一医院要求骨折儿童三天四次核酸才能做手术?不实!”等,这些标题都用标点符号来增强辟谣的语气和效果。

此外,在网页的“求证实录”栏目中,记者还会亲临现场,配合视频或图片,通过直观的方式摆出证据,很好地满足了一些受教育程度低或者年龄较大的网络用户的需求。2022年下半年,上海商场的商铺出租率和客流量很受关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传言,称疫情导致上海市的餐饮行业元气大伤,许多商场面临倒闭危机。为此,上海辟谣平台记者特地在最近一个月实地走访不同类型的商场,并拍下真实的新闻图,通过不断总结、对比,找到了背后的规律。平台还邀请业内人士点评,最终得出了结论,不能把商场客流量不高都归咎于疫情,事实上有些商场在疫情前就存在“硬伤”,如标志设置、地段选择、店铺种类、管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商场的客流量。相较于大段的文字论述,此类“眼见为实”的辟谣方式往往更有说服力,也为公众省去了烦琐的信息检索过程。

“上海辟谣”也在积极探索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新模式。“上海辟谣”官方网站拥有搜索引擎和互动栏目,网民可在平台查询身边的不确切消息,并获知其是否已得到专业辟谣。如果遇到传谣情况,网民还可以在平台上直接举报,由专人核实后及时纠正并公布。同时,在“上海网络辟谣”公众号的推送下方,网友可以畅所欲言,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网友交流、讨论。可以看出,平台在网络谣言治理上不断探索新方式,将单向直接辟谣与双向互动模式相结合。平台能够及时解答网民的疑惑,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科普和传达,而是通过“你问我答式”的互动,提升了用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辟谣时也改善了与公众的沟通方式,充分体恤民情、领会民意,发布信息时减少官话、套话,最大限度减少了公众面对突发事件的恐慌和担忧。

总而言之,“上海辟谣”畅通了公众互动渠道,使公众成了真正的舆论管理者、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并深刻认识到互联网辟谣平台是帮助其识别存疑但自身缺乏判断能力的信息的有效工具。平台在以每日发文的方式积极反击谣言核心内容的同时,会以月度播报和年度总结的方式对谣言进行回顾与总结,以加强和巩固公众对谣言的印象,避免在未来二次信谣。

(三)拓宽辟谣渠道,保证专业性与科学性

“上海辟谣”还与各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合作,保证辟谣信源的可信度,也不断丰富平台的数据库储备。大数据时代对网络辟谣平台的数据容量、处置速率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辟谣”平台致力于强化媒体在多渠道的“把关人”意识,建立、完善并不断升级大数据平台的关键词筛选机制,创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舆情动态监测系统,提升自己的研判分析和服务能力。在网络谣言治理的整体进程中,平台能够提前建立完善的防范预警机制,强化技术资源与人才资源,通过爬虫、语句处理、特征识别、文本倾向分析等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基本舆情信息的收集,建立起主动优势[3]。

事实上,网络上的许多谣言都超出了平台工作人员的知识范畴,因此,平台会积极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通过访谈对问题作出专业的阐释。

例如,针对“戴降噪耳机会损伤听力”的谣言,记者曾向多名上海三甲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请教,并总结提出保护听力的真正建议;对于“今年酷热是否会使冬天极冷”的疑问,记者邀请了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梁萍为公众解答。

此外,“上海辟谣”还联合公安部门官方账号辟谣。例如,上海浦东警方捣毁一涉老诈骗团伙,并抓获22名犯罪嫌疑人,该犯罪团队声称其推销的羊奶粉等产品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帮助,营养远超牛奶。因此,记者特别邀请上海市同仁医院营养科主任张静来解释羊奶粉保健的原理,从而提醒公众不要轻易被保健品公司迷惑。

在解读政策方面,“上海辟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在2021年4月“沪惠保”推出后,随之在网络上出现了多条谣言,如“‘沪惠保’报销范围极小”“‘沪惠保’快撑不住了”等。然而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沪惠保”一直在有效赔付,返利于民。可以看出,政策信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更不能被随意解读。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对“沪惠宝”相关政策作出了专业解释,澄清了误导。未来,“上海辟谣”将继续加大政策解读力度,提供可靠的信息了解渠道。

最后,“涨姿势”这一栏目的许多内容是从“科普中国”以及各大媒体采访稿中具有科普性质的知识中选取的,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公众答疑,强调科学思维,注重事物本质,而不是“见招拆招”、浮于表面。不仅回应了谣言,更总结出谣言发展的普遍规律,教导公众应理性面对互联网上纷繁的信息,提升公众明辨是非的能力。网络辟谣平台深入引导受众,使其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对于陌生信息,应首先运用常识思考、甄选,而非在情绪裹挟之下做出非理性行动,进一步培养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根据《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腾讯微信平台2018年全年共拦截谣言8.4万多条,辟谣文章阅读量近11亿次。由此可见,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未来,治理谣言仍然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方合作的过程[4]。

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社交媒体和新媒体正在对抗并消解过去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传播格局。如今國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时刻影响着每一个国家,想要独善其身、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我国媒体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促进本国发展,更需要从国际视野出发,传播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当下,新闻媒体能否在第一时间作出客观准确的报道,已经成为衡量媒体公信力的主要标志。媒体只有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海内外受众才会将其视为信息的可靠来源。官方媒体的信息一旦出错,则须开展高难度的信息澄清和舆论纠偏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机构更应该意识到自身在受众认知中的关键位置,严谨、慎重地进行新闻采编。

尽管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当下,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闻内容的生产权也不再仅仅掌握在专业记者和媒体手中,已经进入了“大众媒体时代”,但是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主流媒体始终是党和政府的象征,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面对纷繁复杂、不断出现“反转新闻”的舆论环境,官方媒体的信息发布和及时更正更加重要。主流媒体应当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成为舆论工作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利用自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在公众平台充分释放自媒体传播的正能量话题,让更多的正能量、暖新闻滋养网络空间。

媒体还应当严格遵循党的纪律和相关制度要求,具备底线思维和责任意识,充分考虑每次报道之后可能引发的舆论影响。

本文认为,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上海辟谣”无疑在规范媒体行业、提升公众素质、改善舆论环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平台应当继续以自身的已有优势为基础,以还原事实、洞悉真相为宗旨,用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权威信息为公众释疑解惑。这既是“上海辟谣”作为主流媒体牵头设立的辟谣平台应有的责任,也是其提升传播力、公信力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志彦.面对来势汹汹的谣言,我们选择迎面而上[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2(3):14-18.

[2] 李婷婷.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3(12):43-44.

[3] 王建华,布玉婷.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社交网络谣言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5):34-45.

[4] 周洪. 774家机构在微信上联合辟谣,全年拦截谣言8.4万条[EB/0L].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22918755 697932726,2019-01-17.

作者简介 王星,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
多层面相上网络谣言的悖论特性及长效治理
网络谣言之刑法研究与完善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网络谣言治理亟需“四位一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