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动力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价值取向探究

2023-02-14 04:46马宁宇闫家訚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学科建设课程思政

马宁宇 闫家訚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动力下,高校要坚持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建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育人平台,不断探索开放融合育人新模式,在固有的学科建设体系中嵌入新理念、新内容、新目标、新任务,从而打通多元化学科建设的知识结构和脉系,借鉴与拓展新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紧扣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有利契机,在坚持人文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挖掘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培养有情怀、有作为、有担当的艺术人才。文章基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以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大力推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新发展理念,旨在为新文科建设动力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和育人机制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新文科;戏剧影视文学;学科建设;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04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兰州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立体式教学法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融媒体转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2022年兰州文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新文科视野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资源与‘课程思政’教学取向探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KCSZ-YJXM-07

(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的新环境

新文科浪潮下,新型的艺术学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设同样需要对标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育人体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积极探索具有专业影响力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致力于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同时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1]。探索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之中,创新阶梯式课程体系,建构培养适应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阶梯式教学体系、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元化教学平台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新型理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2],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创造新的育人环境。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的新需求

新文科建设动力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要符合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要求,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向往和精神追求。始终坚持聚焦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既要植根中华优秀文化,又要与时代同向同行;既要在文艺作品中饱含人民情怀,又要在故事内核中绽放文艺之光,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文艺精品力作向真、向善、向美的高度境界。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教育理念转变、教学内容重构、课程思政实施等方面需要教育者以信息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教化学生,同时要从学科建设的专业角度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和创作全过程,更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动力,唯有这样才能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同时要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实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具有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的戏剧影视人才。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嵌入

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中,以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系列课程为抓手,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为方向,以“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口号,开展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建设方案,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成果展示等多方面积极推进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价值探究与共识是视觉时代的顿悟赋予媒介素养的新使命与新担当,为了打破原有学科教学的保守与僵化,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探究必须遵循新的艺术美学规律,融入艺术的形式美、意境美和生活美。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也势在必行。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课程中,对影视剧本题材的选取、主题的设定、人物形象的塑造、现实生活的映射要与我们这个时代同心同行。

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除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实践,在实践体验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资源。从课堂教学、毕业作品、舞台实践等形式中要求学生融入红色文化、“非遗”、民族文化、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战“疫”等时代主题,从身边的小窗口切入,以小见大,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思政元素作为人文素养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充分利用课程实践环节、剧本大赛、微电影大赛等形式开展一系列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具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传媒人才,更多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也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思政资源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中的运用。

(一)以“点、线、面”为横向维度的思政资源

1.“点”——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主要目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旨在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需求,但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戏剧影视文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内在动力。同时,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剧本写作相关理论元素及创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在重视训练的同时聚焦国情、观照社会、反映现实。此外,学生在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中,对选题的把握、主题的确定、故事的走向以及人物的塑造都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现实生活规律,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2.“线”——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主宰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教育事业的时代楷模。要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和践行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传道、育人的使命与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前策划“剧本创作主题”章节时,要结合不同剧作理论家对主题的定义与主题的选取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如讲述脱贫攻坚的时代报告剧《山海情》《那山那海》《山河锦绣》等,建党百年的献礼剧《觉醒年代》的观摩与赏析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主题选取经典的影视作品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作品中所涵盖的情节主题、情感主题、思想主题,使学生真正把握影视剧本创作的主题内涵;在实训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经典优秀影片为模范,创作具有家国情怀、人民担当的动人故事。

3.“面”——以教材为核心

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系列课程作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环节。理论中涵盖了剧本创作的题材、主题、人物、故事情节、冲突悬念、结构等教学,实践中涵盖了微电影剧本、话剧、小品、短视频写作等。在戏剧影视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掘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落实课程思政举措,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中故事建构的形象性、语言台词表达的艺术性和观众鉴赏的审美性决定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维度。

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大量时代话题,通过文学剧本创作方式、微电影制作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讴歌人民英雄,弘扬时代精神。

(二)以“观、评、写”为纵向维度的思政资源

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案例,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更加深刻,精心挑选的案例也能成为思政教育资源。例如,以献礼剧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为例讲授,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创作主题、时代价值、人民情怀、现实生活,将思政资源贯穿整个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的全过程。

1.“观”——培养学生鉴赏的悟性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影视剧本创作理论知识和开始写作之前必須树立主动观影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性思维,拓展国际影视视野,提升观看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在《1921》《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八佰》《守岛人》《长津湖》《中国医生》《平凡英雄》《万里归途》等影片中,推出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英雄形象,也推出了一批有温度、有锐度、有力度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普通人形象,这无不体现出中国电影人的文艺担当和使命情怀。

面向未来,中国电影也应一如既往地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在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上不断传承创新,不断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电影艺术作品,努力打造中国电影与中国文艺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而集锦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将镜头对准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与家庭的关系,通过新颖的题材选择、生动的内容叙事和多样化的镜头呈现,讲述了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了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印记。

2.“评”——培养学生批评的理性

要求学生对精选作品进行分析评论,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时代价值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文艺精品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创新学生评论影视作品的视角,打牢学生的创作功底。

例如,著名作家梁晓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以东北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近半个世纪的命运际遇为主线,通过描绘百姓生活史,展现社会变迁和家国命运,从而彰显镌刻在基因里那种向善向美、乐观拼搏的民族品格,这也称得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诠释。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良善品德的传承坚守展现了出来,是一部高度聚焦时代主题、深刻提炼时代生活、生动表达时代变迁的精品力作。最终以内蕴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同时见证了我们在文化自信方面的长足进步[3]。《人世间》带有鲜明的大格局、大时代特色,其秉承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的创作思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嫁接,用一种落地、亲和的方式塑造质朴可敬的人物形象,讲述感人落泪的真情故事,引发大众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也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体现。

3.“写”——培养学生创作的灵性

在影视剧本创作中,一是要聚焦时代主题。扎根现实生活,与时俱进,传播中国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影视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缩影,应充分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二是要把握现实题材。对于题材的选择,应当注重其深刻性、现实性和历史性,要符合时代发展之变革。三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情感饱满,要能从作品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要以现实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来激发观众。四是要彰显价值理念。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不仅要创作符合国情、彰显中国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还要将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影视作品的观摩与评论,整合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通过影视剧本呈现数字化、影像化、碎片化的中国故事。

戏剧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科、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紧跟时代,因势而新,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将其融入课程中,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要基于专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发展变化变革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理念。

(一)注重学科发展内涵建设的专业性组建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为了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必须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专业性。要培养全媒体人才,使学生有更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因此,戏剧影视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师要坚持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建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育人平台,探索新文科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新生态,深入挖掘学科中包含的思政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与话语创新,以教书育人的理念、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心灵有感、思想有魂、精神有气。

(二)增强专业课程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性表达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效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方式与思维模式,通过共情性与触景深情达到寓教于乐的深层效果。所谓共情性,指要让观众对电影本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鸣对一部新主流影片而言非常重要,就是能够让观众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所散发的情绪力量产生某种节奏上的共鸣。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与观众或时代形成良性互动,进而达成契约,最终建立起一种基于“共情、共鸣、共振”的情感感知基础的美学环境,也即共同体美学[4]。另外,由于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其对强化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时代性是至关重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影视艺术、技术创新融入了新元素,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类型不断涌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场景,现实与想象的网络空间不可分割,导致人们对现实更加迷惑。为此,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发展趋势、了解学生需求,用中国话讲清时代问题和现实问题,以新的叙述视角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三)凸显学科建设的实践性设计与实施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高度强调学生阅读思考与采编制作的良性互动,以知行合一、能拍会写为课程培养目标,激励学生在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数字技能大赛、剧本创作大赛、大学生微电影评选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知识水平的延伸。例如,可以通过评、写、拍等环节围绕“抗疫精神进校园”征集微电影剧本和微视频,使宏观主题转化为微观影像,学生通过可视化的创作,联动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舞台美术设计等专业打造高质量、跨学科的校园实践文化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积极推动传统优势艺术学科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动力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推进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导向的时代需要,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现实需求,是学生形成正确艺术观和创作观的迫切要求,是戏剧影视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时代呼吁艺术学科、专业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助推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理念,整个学术界都在力求冲破原有的学科边界,以跨学科的前瞻视野和创新方式去拓展与延伸学术的广度与深度。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元素融入不同学科体系,丰富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创新了学科的探析视角,助力学科发展的创新之路,这是艺术家的呼吁,是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的呼吁,更是时代的呼吁。要重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和本地资源的利用,做好思政教育的落地、落实,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大局观。

(二)人民需要艺术学科,专业必须育德艺双馨之才

马克思把艺术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而戏剧影视文学作为艺术学科的分支,同样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艺术人才[5]。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推广是“教育者先行”的过程,是师德师风教育的有效载体,要注重教师教学的潜移默化以及情感、思想、品德修养的共融,同时要肩负为党培养艺术传媒人才的使命与担当。戏剧影视文学是引领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风尚的行业,学生的政治素质、媒介素养、艺术修养、文化根基尤为重要,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打好基础,在社会上才能有所作为,也才能夠为人民造福。

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推进新文科建设,培养新的艺术人才是中国文化在这个时代发光发热的必要条件。新文科建设为戏剧影视文学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人才培育机制,融入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社会发展迭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语境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者必须认清自身资源和特点,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推动艺术学科的全面发展和艺术专业的创新研究,鼎力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承者、艺术的创新者和中国影视行业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 王羿.“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与课程革新:以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阅读与鉴赏课程为例[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报),2021(4):163-173.

[2] 江宇.在中国实践中读懂马克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发展观察,2016(24):35-39.

[3] 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42-150.

[4] 胡智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2):1-5.

[5] 张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新范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1):9-10.

作者简介 马宁宇,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文艺批评。 闫家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猜你喜欢
新文科学科建设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