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省畜禽养殖调查总队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云南省生猪存栏3 319.83万头,出栏4 192.22万头。产生的猪粪量大,环境污染风险高,严重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传统无害化处理不彻底、生物安全性差、资源化利用率低,急需探索推广新的处理技术。技术以实现养殖猪粪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利用资源昆虫黑水虻幼虫采食猪粪,吸收其中未被生猪利用的营养物质生长、转化、生产优质昆虫蛋白质,转化后粪便呈沙粒状,为蓬松型、无臭味的优质有机肥(有机质78%左右),猪粪减重率50%~60%,黑水虻幼虫作为优质昆虫蛋白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技术的应用能高效处理畜禽养殖粪便,获得虫体蛋白和有机肥料,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利润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畜禽生态养殖系统中资源的高效、绿色循环利用效率,改善了养殖环境,成功构建了低投入、高收益、小风险的生态粪便治理新技术。
技术已在云南省昆明、楚雄、大理、曲靖、昭通、红河、西双版纳等9个州(市)21个县(市、区)推广示范30余个点,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黑水虻转化猪粪的产物为虫沙和虫体蛋白(营养成分见表1~3),经研究测算粪虫比为5.5∶1,粪肥比为3.9∶1,万头猪场每年可产生粪便约4 000 t,可生产鲜虫727 t,折合干粉约254 t(35%干物质),收入203万元,可生产有机肥1 025 t,收入82万元,扣减原料成本、人工工资、设备折旧费、水电费等每年可获得利润约100万元。
表1 有机肥营养成分含量
表2 黑水虻虫体营养成分
表3 黑水虻幼虫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
技术已发布云南省地方标准《黑水虻饲养技术规范》(DB53/T 1050—2021);“一种智能化工业化养殖黑水虻成虫的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 202010873672.9,授权公告日2021.09.28;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个(专利号为ZL202022463187.2、ZL201821762422.2、ZL201821323768.2、ZL201922306422.2、ZL202120041933.0、ZL201720047837.0、ZL201821770412.3、ZL202120032839.9);授权软件著作权4个(2020SR1054350、2021SR004—7928、2121SR0047927、2020SR1054345)。
黑水虻高效处理猪粪新技术,主要是利用黑水虻幼虫过腹转化猪粪,吸收利用猪粪中的营养物质,达到高效快速资源化利用的目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图1 工艺流程图
(1)成虫房建设。成虫房应按照15~20 kg/m2预蛹的饲养量来确定建设规模;地面硬化、防水、防渗;屋檐高2.8~3.5 m,屋顶选用钢化玻璃、塑料薄膜采光板等透光性好的材料建设;成虫房安装补水、控温、通风系统,房内满足栖息条件。
(2)成虫饲养管理。将羽化前2~3d的虫蛹放置成虫房内,房内温度20~32℃;用2%的红糖水喷雾补水,每次喷雾15~30s,喷量30~60 mL/m2,喷雾至地面潮湿但不积水即可,时间宜选择12:00—17:00。
将猪粪或腐败性有机物等臭味物质搅拌混制成产卵诱导剂,含水率85%~90%;虫蛹羽化后2~3 d,将产卵诱导剂放入塑料盆中,用20~30目纱网封口,将盆放置在成虫房内中,避免阳光直射,上面放置产卵板,诱导产卵;每天定时收集虫卵置于孵化盘中,定期更换产卵诱导剂;将装有虫卵的孵化盘放入孵化箱内进行孵化,孵化温度为30~32 ℃,湿度为70%~80%,48 h后放置于装有饲料的盆上方继续孵化,60~84 h后孵化完成;饲料配比为豆粕∶玉米面∶米糠 = 1∶2∶3。
刚孵化的幼虫继续用饲料培育3 d,环境温度控制在26~28 ℃,适时添加饲料,配比同上。
将培育好的3日龄幼虫投入饲养池,猪粪混匀,水分控制在70%~80%,均匀撒投在饲养池中,每天上午、下午投喂,环境温度15~32 ℃。12~15 d后进行虫粪分离。
黑水虻幼虫分离后按5%~10%的比例选留优质个体作为种虫二次饲喂,饲料配比同上,待70%的幼虫变为棕黑色的预蛹后停止饲喂。
停止饲喂后,将预蛹放置于通风良好、干燥、阴凉,15~25 ℃环境下蛹化。分离后的幼虫可作为动物蛋白饲料利用;虫沙可直接利用,也可制成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技术适用于干清粪工艺的生猪养殖场。
养殖器具和养殖场地应定期清洁消毒;若出现黑水虻幼虫病死现象,需整池清除,并用氧化钙对饲养池进行消毒;饲养池内温度高于45 ℃时翻料降温。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