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楠楠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2022 年3 月,国务院将“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列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2],同时将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项目等作为主要任务提上发展日程。医药类高校作为中医药科研机构,拥有众多的高素质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理应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推广道路上的“领跑员”和“排头兵”。高校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标本馆依托学校医药资源,对全市中小学生及公众进行中药科学知识普及,成功申报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发挥了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青少年中医药知识科普、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开放性普及的重要作用。以党建为抓手,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高地,弘扬本草精神,坚定传统文化自信,培养更多中医药文化受众,将宁波最有魅力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仁不让的时代使命。
1.1 以党建为引领 提高思想站位 深层次地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价值 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智慧的凝结,还是红色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药代表人物所诠释的坚持不懈、勤奋治学的人文精神与红色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服务精神、创新精神不谋而合;中医药文化中精诚仁和的核心价值思想体现在党和国家建设的多个方面,蕴含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智慧之中。本草文化和红色文化互为补充,在党建思想的引领下,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宽广;与红色文化的交叉使得本草文化有了更加强烈的时代感和更加深刻的精神价值。
1.2 以党建为引领 加强队伍建设 高质量培育中医药文化宣讲团队 夯实高校基层党建堡垒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其党建工作的内涵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3]。将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引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一方面为基地建设提供团队力量,另一方面为党支部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基层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党建引领下的学生队伍是最具凝聚力和服务精神的红色团队,将这支队伍引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学专业背景,可以为标本馆创设、文化知识宣讲、社会志愿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力量;同时在这些实践活动的锻炼磨砺下,党支部内动力、服务活力、创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志愿服务-学术促进-第二课堂-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党建结合业务工作新思路。
1.3 以党建为引领 全方位凝聚高校 社会 企业等多方力量 打造产教学共享共建平台依托医药类高校的中药标本馆、博物馆是更加专业化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讲平台。在平台建设中引入政府组织、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外界力量,将为基地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政策支撑、资源供给和宣传服务路径。以党建为抓手,能够在更高的站位下统筹大局,提高各方力量的凝聚力和一致性,避免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在党建思想的指引下,引导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协同创新发展,最终形成“1+1+1>3”的发展效果。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标本馆依托于学校中药学专业资源,自2008 年建馆以来,在院校师生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中医药文化宣传、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标本馆现已成为宁波市首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宁波市科协授予的宁波市高校企事业单位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单位、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宁波市首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示范性资源基地。近10 年以来,中药标本馆逐渐成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面向全社会开展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窗口,相继接待国家、省、市等各级领导,国内外高校访问团,企事业单位等社会人士和中小学生研学团体。为了更方便开展科普活动,学院组建了一支“红色本草”团队,依托团队成员的中药学背景,将党团建工作、科研学术研究有效结合起来。
如今中药标本馆已经成为师生科研教学的“第二课堂”,一直为中药鉴定技术、中医药基础、中药与方剂、中药调剂技术、中医养生、中药保管养护、药用动植物识别技术、实用中成药等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及教学材料。此外,中药标本馆还作为开放性实验室和素质拓展平台对学生开放,每年所承担课时总计达1000学时以上。中药标本馆已经成为培养学生中医和中药专业技能的综合实践平台。
目前标本馆拥有包括珍稀名贵中药标本、常用中药标本、浙江省特色中药标本、海洋类中药标本等各类展品3500多件,为全社会普及中医药知识提供了有效载体。作为宁波市首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标本馆多次接待青少年研学团体。学院成立了一支由30多名学生组成的中药标本馆学生管理团队,参与标本馆场地建设及青少年科普宣传服务。这些中药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团队成员不仅向青少年介绍中医药学相关理论知识,还指导他们近距离接触药材饮片、参与中药调剂实际操作。这种知行合一的模式,加深了青少年对中药文化的认知,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他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为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拓宽宣讲途径,中药标本馆正在向新媒体、数字化方向迈进,宣讲模式从以往的“被动走进来”向“主动走出去”转变,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制作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宣讲课件,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社会群体认识中医药、感悟中医药、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向全社会传递红色本草精神。
3.1 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红色思想引领 推动党建理念和基地建设深度融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特征和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中强化党建思想红色引领,将党建的重要性这一深刻认识渗透到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用党建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指导业务开展,牢牢把握中医药文化传承全局发展的方向盘,确保各项业务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不会出现偏差。在标本馆的场馆建设和科普活动中,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旋律,突出彰显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内涵,将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和意蕴真正化入意志、润入心田。用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基地建设创新性、开拓性发展。
3.2 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 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教品牌团队培育 打造一支高专业水平 高思想素质的红色本草队伍依托中药学专业特色资源,结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业务开展,探索“一个主体+两个支撑”的发展模式。“一个主体”指以思想进步、专业素质过硬、服务意识强的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团学干部等学生队伍组成的宣讲主力军;“两个支撑”分别是以专业教师组成的顾问力量和以辅导员等党建思政教师组成的团队建设力量。专业教师力量为学生团队提供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的指导,增强科普工作的专业性和深入性;思政教师力量侧重学生队伍的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结合党支部活动实践,塑造学生的团队精神、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红色家国情怀,通过党的建设实践增强学生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2 个教师团队共同哺育支撑学生主体,最终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思想素质进步、积极性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红色宣讲小分队,助力创设“红色本草”党建品牌。该模式的引入将有助于实现高校基层党建、专业教学研究、科普基地建设互助共同发展,体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如传统中医药炮制方面的传承人、中药鉴别专家、民间老中医等中医药方面的传统“手艺人”,将他们作为特别顾问加入科普宣传队伍,让科普活动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
3.3 进一步开发标本馆多样化功能 推动标本馆数字化建设 利用新媒体途径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1)在传统的以参观、游览、宣讲为主要业务的基础上,增加更有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场馆建设,开发标本馆的多样化功能。比如开发中药体验馆,让来访者能够从中药的种植、中药的制作、中药的鉴别、膏方的配制、膏方的应用等环节体验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利用小剧场的形式再现中医药文化知名的场景和故事,更加生动深刻地让参观者感受中医药文化精神。(2)结合社会大众需求,推广养生互动、中医药保健体验课程等,充分利用学校中药学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比如开展中医药社区义诊志愿服务、邀请校内专家教师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药养生食疗课程等。(3)接轨新兴媒体,推动数字化建设。比如通过大数据库建设,可以更加高效、快捷地收集、统计、检索馆藏资源;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三维呈现技术,用户只需要扫码,就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和智能屏幕真实、沉浸式、全方位感受中医药文化;通过数字建模,可以模拟各种中草药采摘、中药生态园游步道等真实景象,甚至可以“穿越”到古代,去感受古人对中草药的使用,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场景。(4)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融,加大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4],创建中药标本馆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受众较广的现代社会大众媒体,宣传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的亮点和特色,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3.4 进一步加强社会合作 推动公众参与 打造中医药文化宣讲科普基地共享 共建平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指出:“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充分借助政策杠杆,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同中医药企业和单位的合作,形成“学校+政府+企业+公众”的多方合作协同机制,发挥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5 进一步厚植文化情怀 结合地域特色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涵 宣传红色本草文化精神价值地域文化环境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标本馆地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宁波市,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邦,历代中医药名家辈出,古有明代大家赵献可、清代的伤寒大家柯韵伯,今有我国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宁波中医史和宁波人文史同步,具有悠久的历史,《宁波中医药文化史》[6]概述云:“萌芽于史前,兴起于宋元,辉煌于明代,至清代仍旧保持了不凡的业绩”。如今,宁波市内还保存着药行街、国医街、药皇殿等多处和中医药历史相关的街道和建筑古迹。宁波具有历史积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这给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结合宁波中医药文化地域特色,宣传弘扬历代中医药人勤奋隐忍精神、守正创新精神、笃定力行的精神;通过对历史文物古迹的现场参观以及对历史故事、传说的讲述等有形和无形的结合,深入挖掘和拓展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感悟中医药文化中的红色本草力量。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中医药文化和红色文化互相交融、互为补充。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党和国家出台了多个文件和方案,这说明了中医药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已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和重视,也表明了国家举全社会之力普及中医药文化的决心。然而,中医药文化宣传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中小学等普通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中医药行业忽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普及[7]、缺少专业化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讲队伍等。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基地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标本馆作为重要的中医药文化宣讲平台,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依托高校专业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逐步成长为提升科研学术水平、深化基层党建业务、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综合载体。中药标本馆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博物展示的窗口作用,更深入地挖掘党建引领的价值,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的新路径,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积极向青少年科普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动公民健康理念的改善、提升人们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提供动能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