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颖 刘雁峰
(1.北京核工业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45;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妇科,北京 100029)
胎教,最早起源于中国,古又称“养胎”“胎养”“养孕”等,是指妇女妊娠期间在饮食、生活起居、情志精神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胎儿生长发育的措施[1]。古代重视产育,逐渐形成了“优生优育”观念的雏形,早在殷周时期便有了胎教的记载,因此有学者将我国称为“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2]。
胎教最早发源于宫廷,专为培养天子而创设。“胎教”一词最早见于《青史子》一书,该书已佚亡[3],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相关论述中,称其“共五十七篇,古史官纪事也。青史氏之记,述古胎教”[4]。汉代学者戴得在《大戴礼记》中载有:“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记述了古代宫廷对妇女妊娠后的居住环境和饮食生活的严格规范,显示出了对胎教的谨慎和重视态度。同一时期刘向在《列女传》中专设章节记载了周后妃怀周文王时严格践行胎教的事例,“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5],这一案例也被后世奉为胎教的经典。
西汉初年,历经战乱、瘟疫,此时的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发展人口恢复农业经济,提倡三纲五常和礼乐教化。这一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主张重视胎教,其著作《新书·保傅》指出:“太子之善在于蚤谕教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明确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对一个人进行教育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让其所能习染的都是美好,“多听美言,讲论诗书,陈说礼乐”,胎教开始由宫廷走向民间。《新书·胎教》中曰:“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6,7]。现代学者王兴国教授[8]认为:“从现存文献中分析,贾谊是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的人”,《大戴礼记》与《列女传》中有关胎教的论述也可能传承了贾谊的思想。
随着朝代更迭,胎教逐渐与医学结合,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中记载了孕期养胎的方药及饮食宜忌。北齐徐之才最早设立胎养专篇,著有《逐月养胎法》,将孕期不同月份胎儿的发育情况与十二经脉对应起来,指导孕妇按照孕期不同阶段的生理变化进行饮食起居等的调理。隋唐南北朝时期,胎教观念已经深入民间。南齐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胎教专著《太公胎教》[9]。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专设“胎教门”,对之前的保胎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总结,使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南宋薛辛著有《女科万金方》,书中提出了十月胎形论,用诗词的形式描述每个月份胎儿的生长发育,配以插图,图文并茂,兼具文学、美学价值。清代沈金鳌收录了秦氏世传的“逐月养胎方”;叶天士在《叶氏女科证治》中对孕期养护调治做了全面的收录整理,丰富了养胎理论的内容[10]。
近代以来,国民在“救亡图存”的急迫心情下,甚至出现过“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教为第一要义”的言论。与此同时,西方近代的优生学、遗传学等知识的传入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中医胎教内容的反思[11]。
在当代,胎教已经成为围产期保健的重要一环,得到了科学实验的有力支持,成为越来越多的孕期女性的“必修课”。现在女性更希望通过胎教与胎儿建立亲密关系[12],增进与胎儿的情感交流;胎教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增添了诸如音乐胎教、生态胎教、环境胎教、情绪胎教、语言胎教等内容。
胎教分为狭义和广义两部分。狭义的胎教是指孕妇自身为加强品德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促进胎儿早期知、情、意和智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广义的胎教包含心理上的“胎教”和身体上的“胎养”[13,14]。
2.1 正本慎始 重视外象内感中医胎教非常重视母亲的德育和修养,提倡慎始敬终,以“外象内感”为主要核心。
古人认为胎教是人一生中最早的启蒙教育,从受孕的一刻起,胎教就已启动。人之初,母亲的一言一思,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影响着胎儿的身心成长。“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认为母亲的德行对孩子的影响重大。
北齐的徐之才提出“外感内化”论,认为孕妇的所见所感会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妊娠三月……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外象”是指胎儿所处的子宫内环境和母体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内感”指外部环境的信息通过母体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身心发育[15]。“外象内感”观点与中医“整体观”相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古人看来,母亲与胎儿之间血脉相连、心灵相通,孕妇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无时无刻不在对胎儿产生生理和精神上的影响,足以见古人对胎教的重视[16]。北齐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写道:“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17],让孕妇有一个良好的养胎环境。“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是为了避免外界的不良因素对胎儿的影响。慎其所感,为胎儿健全的性格和稳定的情绪打下良好基础。现代围产期保健中许多胎教方法吸收了古代胎教法中的精髓。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中写道:“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则多鄙贱不寿而愚顽,此所谓外象而内感也”,这是中国古代对“外象内感”理论全面、精辟的概括。胎儿赖母体气血以生长,母体和胎儿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故“欲子端正庄严,当令母见贵人……欲子贤能,宜读诗书,务和雅”[2],主张为胎儿的生长发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2.2 食饮适度 注重膳食调理中医早在汉代就已经认识到孕期的膳食营养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中专门指出了一些食物可能属于妊娠期妇女的禁忌,认为食用某些食物会损害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如“麋脂及梅李子,若妊妇食之,令子青盲”“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等。宋代陈自明认为妊娠期妇女应该“不食邪味”,要求妇女应该饮食均衡、不偏嗜五味,否则会影响胎儿的体质禀赋。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一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以及北齐的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中都提出了妊娠期每个月的膳食要求,提倡均衡搭配饮食,根据孕期不同阶段的需求,给予相应的营养补给[10]。
现代物质生活极为丰富,许多孕产妇营养过剩,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高发,不仅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同时会影响小儿的体质与此后的健康。古时,中医就提倡妊娠期应该饮食清淡,“辛辣适口,胎气随热”,主张饮食不宜过饱,营养不宜过剩。若多食煎炸之物、肥甘厚味等会影响母体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儿过大还会造成难产;辛酸过于偏嗜则出生后的小儿体质偏颇难养。如《济生集》中记载:“腰腹渐粗,饮食不宜过饱……过于蕃长致临产为难。且子在胞中,禀质肥脆,襁褓必多羸困,譬如沃壤肥盛之草木,移植于脊土,枝叶得不凋萎乎”。
2.3 调养情志 提高心性修养古代中医学家认为母亲孕期的情绪对胎儿有重大影响,要求孕妇在妊娠期间要学会调和自己的情志,保持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心境,节制喜、怒、哀、乐等情感及各种欲念,要求孕妇“戒嗔志,远七情”,做到“笑而不宣,独处不倨,虽怒不骂”[14,18]。如明代万密斋在《万密斋医学全书·万氏妇人科》中强调:“古有胎教,凡视听言动,莫敢不正,喜怒哀乐,莫敢不慎。故其子女多贤,此非贤母不能也……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完,病斯多矣。盲聋、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19]。
美国心理学家欧丁格和西蒙斯发现,怀胎十月期间,孕妇若长时间处于焦虑、烦闷和恐惧的情绪中,所生子女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情绪更容易产生波动。有研究[20]显示,感情不睦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出现躯体的缺陷的概率,比感情和睦的夫妻所生子高出1.5 倍,可能是因为母体持续处于不佳情绪状态下,影响激素分泌,改变了胎儿正常的生物节律。我国学者对多动症儿童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儿童在胎儿生长发育期,其母亲大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21]。即如万全所述“子在腹中,随母听闻”,因此母亲受胎之后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七情都应该慎之又慎。
2.4 劳逸适度小劳调气养胎 古人并不提倡孕期一味卧床静养,认为正常孕期适当活动对孕妇和胎儿都十分有益。如《保元论》中云:“妇人妊娠,常令乐意,运动气血,安养胎元……体宜动而不宜逸……毋久立久坐,毋久行久卧”,提倡孕期适度运动,可以保持气血畅通,有利于子宫局部的血供。事实上,孕前、孕后均应注意保持适量的运动,不应久坐久卧,也不应过于劳累,保持气血运行通畅,否则日后分娩易致难产[10]。但若出现胎动不安、胎漏等妊娠期不适,首先应当卧床保胎。
现代研究[22]显示,胎教是可以调节孕期母体的内外环境,促进胚胎发育的一种科学方法。张艳荣[23]、刘衍斌等[24]采用四维多普勒彩超观察用亲昵的言语关爱、抚摸腹部和播放轻音乐时胎儿的行为,结果显示胎儿对外界的刺激有丰富的自发情感、行为和及时的反应;另外,检测到的脐血流的胎儿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胎儿脐动脉舒张末期最大流速(S/D)、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脐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都有相应的下降,胎儿和孕妇的血流供应增加,对胎儿发育有利。另有文献[25]报道,若外界非常嘈杂或者过于寂静,胎儿则会出现异常的胎动,影响其在宫腔内的正常发育。
胎儿在羊水中,母亲通过抚摸使羊水晃动,信息传达给胎儿,开拓新的神经链和脑细胞的通路,使胎儿产生记忆,至孕后期胎儿已具备了听觉和感觉能力,对父母的言行能作出一定的反应[26]。给予良好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胎儿产生神经条件反射,使出生后婴儿能有所熟悉和记忆[27]。张先庚、刘琴等[28-30]通过对孕鼠造模,发现饲养在优裕环境(宽笼、有木棒、窝穴、暗洞等)下的母鼠,其孕育的子鼠身长更长、智能更高;而生活在地震台上、每天经历10 min 模拟地震的母鼠,其子代的生长发育较缓慢、大脑较小、大脑皮质较薄。罗碧云等[31]调查母亲孕期的胎教情况,并采用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对深圳市龙华新区9289 名3~4 岁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孕期音乐胎教和语言胎教的频次越多,孩子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多动指数等的得分越低;抚摸腹部的频次越多,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得分越低。由此可见,科学地实施胎教可以减少儿童时期的行为心理问题,有利于儿童多方面素质的养成。
胎教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培养天子而设立,后来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庭教育中的一环。胎教融合了中华传统的诗礼文化,重视母亲的品德修养,以“外象内感”为突出特点,其内容涵盖了生活起居、饮食劳逸等多方面,融合了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采用美学、心理学的方法,兼具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至今仍生机蓬勃。当然其中也有一定迷信和不科学的内容,也有比较片面的成分,如单纯强调母亲的重要性,忽视了父亲的作用,而现代围产期保健就汲取了古胎教的精华。总之,中医胎教源远流长、内涵深厚,值得深入挖掘探讨,对指导现代妇幼保健、小儿心理学和行为等工作均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