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杰 张 鑫
(1.郴州市中医医院儿科,湖南 郴州 423000;2.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湖南 株洲 412000)
万全,湖北罗田人,明代著名的中医儿科学家;祖上三代为医,万全本人毕生专攻儿科,所提出的“三不足,两有余”等学术观点在中医儿科学中影响巨大[1]。小儿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肺系疾病多发[2]。万全将小儿肺系疾病归为咳与喘两大类,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其著作《幼科发挥》《万氏家传保命歌括》《育婴家秘》《广嗣纪要》《片玉心书》中均有散在论述,在咳与喘的病因病机、四诊辨证、治则治法与遣方用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将万全各类著作中论治小儿肺系疾病特色总结如下。
万全依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所提出的“四不足”学说,在肺系疾病中主要体现为脾肺两脏不足论。万全认为,小儿肺系疾病多发,根本原因在于小儿的两大特点。(1)肺常不足,娇脏易伤:肺为华盖,居上焦,本为娇脏,“娇脏则易遭伤”,故小儿初生肺先天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肤疏薄,卫外不固,生于天地间易遭四时六淫之邪气侵袭;肺受邪后宣降失常,发为咳喘。若小儿胎气弱,素体禀赋不足,则肺气更虚,外邪侵袭后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疾病或缠绵难愈,或发为危急重症。(2)脾常不足,土不生金:万全《育婴家秘》[3]云:“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年长儿则“况小儿脾常不足,非大人可比,幼小无知,口腹是贪……视大人犹多也”,意为小儿出生后以母乳为主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不知自节,导致其脾虚较大人更为明显。脾属土,肺属金,脾肺母子相生,经络相通。脾胃健运,助肺益气,也能促进宗气的形成;宗气生成充足,则一身之气充沛。而饮食劳倦,中气有损,脾伤则土不生金,肺伤则气怯喘嗽,此子母俱病,而成喘嗽之症。“肺脾常不足”是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亦是肺系疾病的病理基础。《黄帝内经》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肺所生疾病主要包括咳嗽、哮喘。但万全在论述肺脏主病之后,又专论肺脏传他脏者“兼证”;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之时,肺经主病当宣发肃降,但注意五脏之间的联系,培土生金法是最常用的治则[4]。
2.1 归纳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万全首先对咳与嗽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二者病位、病机有异。咳为有声无痰,病位在肺,病机为肺气伤而不清;嗽为无声而有痰,病位在肺脾,病机为肺气动于脾湿。其次,万全特别重视对小儿咳嗽病因的辨析,并按病因对小儿咳嗽进行了大体分类,用以指导选方。一般明确病因后,辅以脉诊,可基本确定用方。他根据当时小儿发病的特点,认为最常见的病因为外感风寒。风寒因从虚而入,肺主皮毛先受邪,失其宣降,发为咳嗽,最常用的方为参苏饮一类的祛风散寒方。同时万全认为四时之春、夏、秋、冬,对应风、暑、湿、寒邪,引起外感咳嗽。《万氏家传保命歌括》[5]中曰:“伤寒咳者,憎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鼻塞声重。此由形寒饮冷得之。其脉浮而紧,多发于冬,宜小青龙加杏仁汤主之。伤风咳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鼻流清涕,欲语因咳言不得竟。其脉浮而缓多发于春,宜人参荆芥散主之。伤暑咳者,烦热饮引,口燥,或吐涎沫,其脉洪数,多发于夏,宜小柴胡加知母石膏汤主之。伤湿咳者,骨节烦疼,四肢重若洒淅。其脉细,多见于秋,宜不换金正气散,去藿香加紫苏叶、神曲主之”。内伤咳嗽之因为虚、气、痰、火,小儿最常见的是伤乳咳嗽,宜用大安丸、保和丸以消导之法治之。
2.2 诊断中重视脉诊的应用万全在小儿咳嗽的诊疗过程中,对脉诊非常重视,用以鉴别其他疾病或判断预后。以治嗽三法脉为例,浮则从发散议;沉脉实则行清利法,濡弱方可补益。此外,万全也通过脉象来判断危急证候及预后,如:“咳……脉沉紧者死;沉小伏匿者死;咳而羸瘦,脉坚大者死。咳而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凡肌瘦脱形,热不去,咳呕,腹胀且泄,脉弦急者,皆死证也”[3]。
2.3 治则治法灵活多变万全总结治疗小儿咳嗽之法,当以顺气为先,下痰次之。如有表邪未尽者,不可用补剂及乌梅、罂粟壳之类。《片玉心书》[6]归纳其治法有三:发汗、下泄、清补。咳嗽初起,多为风寒,宜汗法;随即入里化火,则用泄法;久咳连绵不已,多属虚,多用补法。补以健脾滋肾为主,咳久成劳,久咳不止者,宜以补脾为主,乃虚则补其母也,参术调中汤主之;又宜滋肾之阴,肾为肺之子,肺中有火,子来救之,六味地黄丸主之。
万全在治咳嗽有痰涎者中,注重肾脏的作用,这一点在多个医案中有体现,如《幼科发挥》中曰:“咳嗽之多吐痰者,乃肾之精液不归元者,补肾地黄丸主之”[3]。并且注重因时制宜:“要知治嗽大法,根据时认症扶持,春天外感疲无疑,夏是炎上火气,秋则肺伤湿热,冬为风冷相随,相时而动作良医,对症根据方用剂”[3]。
2.4 归纳小儿咳嗽危急预后不良证候万全认为,小儿咳嗽不可小视,有些危急证候要及时鉴别,并归纳出小儿咳嗽中的危急证候。《片玉心书》[6]曰:“凡咳嗽日久,面青而光,其气喘促,哽气时多出声,唇白如练,此肝气旺而肺气绝者,不治。凡咳嗽日久,喉舌生疮,其声嘎者,不治。凡咳嗽日久,胸高而喘,肩与肚胁俱动,加惊搐者,不治。凡咳嗽日久,潮热喘急,一咳之时,面青黑,目上窜,血从口鼻长出者,此木火旺盛而肺已绝,不治。凡咳嗽日久,面白,唇青,目闭闷乱,头摇手摆者,此肺气将绝,不治”。
3.1 指出喘证为慢性难治疾病对于小儿哮喘,万全首先指出此病治疗不易:“轻则以五虎汤一服即止,重则葶苈丸治之,皆一时解急之法”。但一部分人内久服五圣丹,外用灸法,内外结合,效果较好。且如本身患有基础疾病,治疗则更为困难,《万氏家传保命歌括》[5]云:“人有大病不得瘥,一朝加喘者,不治”“喘之危恶,又岂可以寻常目之”。
3.2 归纳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万全对哮与喘作了区分,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为咽痰,喘为暴病,治法不同,但二者病位在肺,病机都为肺气上逆。其病因不离痰火,因肺有痰火,遇风寒外袭,或呛乳诱发而得。最常见风寒外感所致寒哮,宜五虎汤、麻黄泻白散。处方用药时要注意审其受病之因,如水气乘肺而喘者,宜郁李丸;如痰盛者,宜千缗汤;如肺热证者,宜泻白散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如肺虚证者,宜用五味子汤。
哮喘辨证,需辨初犯与复发。哮喘初犯,有因感寒而得之者,必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邪在表,宜发散之,用五虎汤主之;有内有寒痰者,用芎蝎散;有因热而得之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苈丸下之;有因宿痰而得者,必痰涎壅上,喘息有声,以千缗汤主之。哮喘复发,平素有喘疾,遇天连绵不已,发而吐痰涎者,宜服补肾地黄丸;如发而不吐痰涎者,宜丹溪治痰喘方;并且推崇用苏沉九宝汤,言“治经年喘嗽屡验”。
3.3 重视小儿哮喘的用药禁忌万全所处的时代,医生喜用矿石类药物。万全针砭时弊,在各种著作中反复告诫医者,小儿哮喘治疗忌用砒石等药,“切不可轻听时医,妄用砒霜有毒之物,慎勿用砒霜、轻粉诸毒药攻之,与其巧而无益,不若拙而行其所无事也”[3]。此观点亦与钱乙喜用金石类药物不同,体现了万全对前辈经验的修正与发展[7]。
3.4 注重应用灸法治疗小儿哮喘万全治疗儿科疾病常用外治法,在小儿哮喘重视灸法,曰:“用药调理法虽良,断根灸法为上”。常选择的穴位有璇玑、气海、足三里,以艾条灸之。
3.5 归纳小儿喘证预后不良的证候万全归纳出小儿喘证的危候,《育婴家秘》中有患儿素有大病时突然出现喘息为不治,患儿身汗如油喘者命绝,患儿出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的相关记载。此外,万全主张通过脉象判断预后,《万氏家传保命歌括》[5]:“脉浮迟滑人生也,涩数微虚者命必倾”。
综合万全各种儿科著作中有关小儿肺系疾病所记载的方剂与医案,其肺系疾病常用方为参苏饮、五虎汤、葶苈丸、泻白散、苏沉九宝汤等,使用方剂时大体分虚实两端,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好饮水,以泻白散、葶苈丸泻之;虚则表现为哽气,长出气,以阿胶散、生脉散、甘桔汤等补之[8]。
常用剂型有散剂、丸剂、膏剂、汤剂多种类型。为适应儿科的特点,万全用药大多以丸、散剂为主。有研究[9]统计,《幼科发挥》一书100 多方中,汤剂只有20个左右。但在肺系疾病中,万全用方80 余首,汤剂30余首,散剂20 余首,丸剂10 余首,汤剂的比例较多。因小儿肺系疾病发病急、变化快,汤剂更容易取效。说明万全根据病情的轻重、儿童的特点,灵活选择剂型。
常用入肺经与脾经的药物,桑白皮、杏仁、半夏、陈皮、茯苓、紫苏叶、葶苈子、炙甘草、桔梗、麻黄、人参、枳壳、五味子的使用频率最高。盖因儿童咳喘,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常以健脾为重要治法,以培土生金。万全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痘疹心法》[3]中对这些常用药物作了论述,有些见解独到,比如认为桑白皮非寒凉之品,性辛温,可行气去肺中水气,泻肺气有余;茯苓有降肺火之效;麻黄泻卫实,去荣寒,消斑毒等[8]。常用的配伍为麻黄配杏仁、桔梗配枳壳,一宣一降恰合肺性的对药;半夏配陈皮,二陈入中焦以化痰的对药;茯苓配陈皮健运中州的对药;人参配茯苓,补全身之气的对药;麻黄配桑白皮,一温一清的对药。
万全毕生精力致力于儿科,善于借前贤经验,在著作中大量引用《黄帝内经》《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等理论,但从不拘泥于古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小儿肺系疾病有独到的思考与经验。在其著作中,先论肺脏主病,再谈肺脏之兼证,再议肺脏所生之病及所用何方,其论多为个人的见解,并附有举例医案;诊断时色脉并用,阴阳互参,重视咳喘发病之因,认为明确病因方能正确选方用药;辨证时鉴别外感与内伤,分清寒热与虚实;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灵活多变,多种剂型都有应用,亦不偏废外治法。
现今,小儿肺系疾病依旧为儿童就诊率最高的疾病。万全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很有价值,有些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值得进一步挖掘,以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