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飞 王娟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191)
2013年,美国著名投资人Aileen Lee将市场上成立时间短(不超过10年)、发展速度快(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公司,统称为“独角兽”[1]。独角兽企业不仅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趋势,更是新经济活力的最佳体现。独角兽企业,往往不局限于自身成长,还能有效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融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把握新经济发展下一个风口,独角兽企业无疑是探寻其中的那扇窗户。
自2016年起,全球独角兽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7%左右,如图1所示。其中,2021年是全球独角兽企业增长异常迅猛的一年。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独角兽企业较2020年同比增长70.3%[2]。这主要得益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驱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科技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吸引了巨额投资,金融科技、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的十大领域全部与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2021年独角兽企业增速高企还有资本市场繁荣的驱动因素,疫情中各国央行为刺激经济复苏而大量超发货币,全球股市都迎来了牛市行情,也带动了独角兽企业的投资热情。Crunchbase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风险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 430亿美元,较2020年3 350亿美元增长近一倍,大量资金涌入也推高了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水平。
图1 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及新晋独角兽企业情况
2022年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增速出现明显下滑。根据CB Insights数据,1—10月新晋独角兽企业为295家,远低于2021年同期的614家。其中,3月、7月新晋独角兽企业呈现显著下滑趋势,降幅分别达33.9%、56.25%。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乌克兰危机、能源短缺、高通胀等多因素影响,资本市场迎来寒冬,进而影响了独角兽企业的投资热度。根据CB Insights和Crunchbase数据,全球风险投资增速自2022年一季度开始持续减缓,其中,三季度的融资金额环比减少了34%,是近10年环比降幅最大的一个季度。2022年1—10月,独角兽企业共获得700亿美元的融资,仅为2021年全年2 812亿美元的1/4。同时,新晋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水平也有所下滑,2022年1—10月新晋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33.6%。
CB Insights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领域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金融科技(占21.1%)、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占19.2%)、电子商务(占9.1%)、医疗健康(占7.9%)和人工智能(占7.2%)。从近3年的情况看,金融科技、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电子商务这3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始终排在前3位。
其中,金融科技是近年来崛起速度最快、涌现最多高估值独角兽企业的领域。从 2019 年的第三名(占比 11.3%)上升到2020年第一名(占比13.0%),并于 2021 年、2022年继续保持第一(占比分别为20.2%、24.7%)。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不仅数量最多,也是分布最广的。独角兽企业共分布于全球49个国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其中的34个。高估值独角兽企业也多出现在金融科技行业。该领域独角兽企业主要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务创新[4]。金融市场是资本高度聚集的地方,科技手段和金融创新的融合加速了企业成长,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一般创立时间短,且在短时间内估值快速攀升,这与金融科技在短期的资本集聚相似。
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发展最早出现的赛道之一,已经有不少行业巨头,但至今仍然是全球独角兽企业诞生最多的领域之一,凸显在零售领域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经历2016—2019年的稳定发展,电子商务独角兽企业于2020年、2021年迎来高速增长,近两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2%。这主要得益于垂直细分电商赛道的新机遇,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丰富电子商务的应用场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商业融合发展。
全球独角兽企业城市数量快速增长。CB Insights数据显示,全球独角兽企业城市的数量由2016年的68座增加到2021年的225座,年平均增长率达27.0%。截至2022年10月底,独角兽企业分布的全球城市达283座。其中,拥有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城市由2016年的45座增加到170座,增加了近3倍;拥有两家独角兽企业的城市从8座变为46座,也实现了近5倍增长。拥有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的城市从3座增加到23座;在2016年还没有一座城市拥有超过50家独角兽企业,到了2022年旧金山、纽约、北京和上海这4座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城市独角兽企业数量都超过了50家。
全球独角兽企业扎堆于美国的旧金山、纽约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充分体现了产业集群的潜力和影响力。作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产业集群汇聚区域各类要素资源,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6],有助于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创业活力提升,有利于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发展。美国的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北加利福尼亚州和东北大都市圈,北加利福尼亚州以旧金山湾区为核心,东北大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海岸,有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我国独角兽企业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密集分布区:环渤海区以北京、天津、青岛为主;长三角区以上海、杭州、南京等为主;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包括深圳、广州、珠海。
各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分化的态势,如图2所示。2016—2018年,中国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高于美国,且遥遥领先于欧洲和印度。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等诸多利好因素,使得我国成为资本投资、创新创业的沃土。2018年之后,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增速不如欧美、印度。根据CB Insights数据,2021年美欧独角兽企业增长100%左右,印度增速达到120%,而我国仅为40%。2022年以来,美国和印度独角兽企业增长30%左右,欧洲近90%,而我国增速不足5%。
图2 中、美、欧、印的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情况
近年来,中美独角兽企业发展分化的态势进一步加剧。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8年之前,中美独角兽企业基本是同步增长趋势。2018之后,中美差距开始拉大,美国增长趋势开始加速,2019和2020年中美差距扩大到120家左右,2021年、2022年这个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7家、469家。中美独角兽企业发展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国近年来强化在数字领域的布局、加大风投创业的刺激力度。如拜登执政以来,聚焦高端制造业回流、数字新基建、新能源、5G、AI等高技术发展领域,力推经济复苏计划、创新与竞争法案、基建法案等,推动美国创业与投资的热潮不减。2021年我国吸引风险投资的总量是1 290亿美元,与美国同期的3 290亿美元相差甚远。二是中国独角兽企业运营持续性不及美国。如2021年以来因估值跌破10亿美元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全球120家独角兽企业中[2],中国占据了68家,占比超过一半。
欧洲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新增数量已大幅超过中国。综合CB Insights和Crunchbase的数据看,2018年之前中国比欧洲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每年比欧洲多10家左右,但2018年之后我国独角兽企业增量被欧洲反超,2022年前3个季度欧洲新上榜独角兽企业比中国多出了30家。欧洲独角兽企业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近年来持续强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布局,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向好、投融资渠道畅通。如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数字罗盘:欧洲数字十年》,提出了未来10年欧洲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目标以及衡量目标完成情况的数字罗盘。欧盟还制定了多个针对性的筹资计划,包括“数字欧盟计划”“连通欧盟设施计划”“地平线计划”和农村发展基金等,对高性能计算、量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重点投资。欧盟还设立了创新委员会等机构,鼓励谷歌、亚马逊等企业在欧设立创新研究中心,支持小微型初创科技企业快速发展。Dealroom数据表明,2021年欧洲初创企业融资额为1 210亿美元,是2020年的3倍、2015年的10倍,成为全球风险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
印度独角兽企业发展潜能释放,增量呈现赶超中国态势。根据CB Insights数据,2020年之前中国独角兽企业增量明显领先于印度,每年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比印度多10家以上。2021年我国新上榜独角兽企业数量首次被印度超越。截至2022年三季度,印度独角兽企业70家,其中17家诞生于2022年,中国同期新晋独角兽企业7家,不及印度的一半。印度独角兽企业增速持续走高,主要得益于印度鼓励创业和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引导以及单一大市场的规模优势。印度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创业印度”“数字印度”倡议和“印度制造”等计划,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领域创新创业投资活力。印度正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数字市场,过去5年间印度移动数据使用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3%。2021年,印度电子商务市场增长率高达26%,预计到2026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 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0%。
自从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得益于国内大市场优势,我国在互联网发展大潮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2018年流量红利逐步衰退,我国互联网开始进入“下半场”,消费互联网新风口明显减少。2018年以后适于快速扩张的消费互联网各赛道已经基本成熟,新风口新机会减少,拥挤在现有赛道的很多同质化竞争企业开始退出市场。与此同时,产业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其发展路径不同于消费互联网,难以快速扩张、做多做大。一是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产业互联网仍处于发展初期,订单规模和金额通常较低,但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却要求较高。成本回收周期上,消费互联网通常以月为单位,如手机游戏开发仅需3个月左右,而产业互联网业务布局则以年计。二是产业互联网网络效应较弱,很难迅速扩大规模。我国实体企业数字化基础参差不齐,且产业互联网非标准化特点突出,难以形成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据统计,要成为独角兽企业,消费互联网领域平均需要7年,而产业互联网领域则需要12年左右。三是制造业等行业对技术积累要求高。产业互联网的大部分领域,特别是涉及制造业领域需要对目标行业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积累,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互联网企业布局拓展形成挑战。
从投资来源看,我国独角兽企业投融资主要来源之一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通常投资目光更长远,多以自有的现金流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较少受募资周期、退出期限的约束,可以为初创公司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还能向初创公司提供除资金之外的稀缺业务发展资源,因此逐渐成为了独角兽企业培育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行业领军企业已成为我国独角兽企业培育孵化的重要推手。2021年全球49家由母公司孵化的独角兽企业中,有48家来自中国[2]。根据IT桔子数据,我国21%的战略投资的主体都是互联网企业,在投资总数上互联网企业占据了58%的份额,成为我国战略投资的主力军。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中,来自腾讯、阿里巴巴战略投资的分别有59家、31家,二者之和的占比高达53%。2022年以来,孵化独角兽企业最多的企业仍是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企业。
2021年我国加强平台经济治理以来,互联网平台企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正在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实现资本扩张向兼顾社会效益转变。同时,国内的资本“红绿灯”制度正逐步完善,已计划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但具体细则尚未落地,市场投资预期尚未稳固。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2022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国内头部企业投资节奏明显放缓,2022年前三季度的投资均低于2021年同期。如腾讯2022年前三季度的投资金额规模仅为2021年全年的11.1%。这对国内独角兽企业的孵化和培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大国竞争博弈等因素叠加作用下,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增加,影响风险投资走向。如我国吸引风险投资的总量因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从2018年的1 180亿美元锐减至2019年的630亿美元。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与我国数据安全法规存在一定冲突,造成中概股企业的退市风险,引发2021年中概股股价大跌,影响了我国独角兽企业的投融资热度。在2021年全球股市大涨的情况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普遍下跌,包括新上市的科技公司部分跌破发行价,体现出全球风险资本对中国科创公司的信心不足。Preqin数据显示,2021年向中国科技创业公司投资的美元级风险投资额比2020年同期下降65%,新基金的数量减少了2/3。2022年一季度中国的美元基金只筹集了14亿美元,这是2018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5]。从募资情况看,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存量基金数量和规模的同比增长率均低于2021年的同期水平,反映出投资热度有所降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国拥有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优势,具备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的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发展新经济、培养新动能具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培育壮大我国独角兽企业仍然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一是引导国家政策性基金、社会资本加大对融合创新技术和应用模式的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现有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二是充分发挥核心独角兽企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地为中心,建立辐射范围更广的独角兽企业聚集区,形成协调发展的独角兽企业分布格局。三是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快高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优化整合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资源,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培育早期风投市场,持续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风险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科技。
一是积极培育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在办公场地、风险融资、专利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11],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集中发展具备产业优势的独角兽企业。二是大力推动产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推进智能制造、智慧家居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为行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三是在网络安全、关键材料、重大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强部门间协同和央地协同,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突破和规模化产业应用。四是在半导体、自动驾驶、健康医疗等资本市场较为关注的领域,充分运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发挥区域产业创新集群优势,加快企业发展壮大步伐。
一是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避免政策扎堆出台、形成叠加效应,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对预出台政策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与评估分析,强化政策制定的透明性、科学性。二是尽快明确资本扩张的“红绿灯”制度,在有利于重大科技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出“绿灯”投资案例,积极引导投资流向。三是继续加强国际国内监管政策协调,在进行数据安全审查的同时为中概股企业达到境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要求提供指导,督促其构建完善的内控与合规体系。四是研究出台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国际化发展能力。
一是稳步推进境内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科创板建设,加速畅通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渠道,畅通科技、金融协调发展。二是发挥机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股改辅导、管理培训咨询、财务顾问、路演推介、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提高企业规范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11]。三是深化与日本、韩国、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数字、绿色、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数字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在相关国家开展业务创造良好环境。
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追踪了2016年以来全球独角兽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了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和驱动因素。重点对中国、美国、欧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独角兽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梳理了典型国家和地区促进独角兽企业发展的举措,发现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增速已落后于美、欧、印,并深入分析了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本文从创新创业生态、重点领域培育、监管政策协调、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