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小学 刘晓烨
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必备素质,也是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此背景下,更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爱国情怀,并能实现其自主发展。改革、优化原有的教育方式,使相关观念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上发挥主导作用;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就要增强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及技能,让其养成良好的依法治国思维习惯。现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阐述如下。
我国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行各业的有效运行,均离不开法律的制约。因而公民应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权。课堂建设环节要不断改进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思维品质,可从架构设计、交互平台、实践机制等方面着手,确保教学有迹可循。因而在小学生中,要进一步培养其核心素养,就必须重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核心素养作为培养关键,对国家的长期发展极为有益。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善用信息化资源的优势来丰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在传统的板书之外,合理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源等,并以图文图像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其移动终端、短视频、微课、慕课等资源,来达到丰富课堂内容、活化课堂氛围的效果。
如在“我参与,我奉献”一章中,知道公共生活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树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做到文明有礼,提升公共意识。教师可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照片,让小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此外,教师还可通过播放纪录片等,拓宽小学生视野,帮助其懂得生活中的“有所为”之事。小学教师必须明确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尽其所能地教书育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树立良好的德行理念,形成优秀品质,真正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
因小学生在思维品质、意识层面的认知尚欠,所以要求教师立足课堂教材,并在课外材料的外延中,从生活出发,创设适合学生的生活场景,让课堂体验更生动,让学生的实践认知价值更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须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抓手,切实领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借助儿童故事、儿歌吟唱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突出基础素养的培养;构建生活课堂,渗透道德认知,培养规则意识,提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从小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件着手,并在主题化的特性中,真正挖掘教材的魅力,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教育小学生在成长中将“道德和法治”贯彻到底。教育内容可围绕班级体育活动,教会他们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或在教学中,引入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让课程的针对性更强。
例如,在学习“与班级共成长”一课时,可由教师帮助学生回忆以往几年的生活,发现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其更热爱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建设贡献自身力量的效果。
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因其灵活性强、主动性好,故要求创新以往的教学形式,寻求出一种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与此同时,教师可采用模拟法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化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认知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学会尊重”一课时,教师以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案例,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模拟表演、参与体验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尊法意识,习得用法方法,培养守法行为。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尊重他人、重视他人、懂得他人与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更好地得到周围人的包容与赏识。同时,建立在生命与生命间,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最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目标实践中,以国家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智能化法治前提,并收到了较佳的效果。尝试形成“尊重人人、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规律”四个尊重维度的课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将知识与应用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质疑、表达等能力,激发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品味深度学习乐趣,体验思维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先是从书中汲取知识,而后在知识储备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其更愿意参与社会活动。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读敦煌壁画上的传说故事,讨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感受敦煌开放、包容、崇尚唯美的精神。随后,教师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敦煌展。学生在馆内认真地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并由师生适时地与工作人员开展互动。教师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道德与法治课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基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教师要更加关注博物馆资源背后的文化价值,而非文物的属性,利用文物的文化内涵来夯实学生的文化自信。学校将博物馆里的有效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为国家课程服务,这让课程更加鲜活真实,让学生在感受历史中,进一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为民众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为让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热爱学生,赋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多欣赏和激励他们,让学生在宽容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师在课前通过学情分析,创新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加以优化,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有效积聚知识的效果。
学校初步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得出品德良好、热爱生活、探究实践、遵规守法,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指标。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做好设计准备,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学生才能在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在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其实践性和生活性强,所以要在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魅力,打造出真正符合学生特色的高效课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是符合实际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由此,在教学情境及其核心素养建设中,唯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才能让课程建设符合预期目标,让小学生成长为真正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有纪律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