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学校 刘 楠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要想实现基本素养到生产技能的转化,离不开劳动教育这一中介的助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继而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表征而言,全面发展更为强调整体质量,而并非五育的机械式叠加,将劳动教育同其他四育交相融合,能更好地凸显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五育之间彼此独立的局面,指向全人教育。
学校方面应以多元手段助推劳动教育空间的不断拓展,立足于五育的融合与贯通,全面挖掘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课程中潜在的劳动教育素材,并将其同其他四育相互渗透;以期通过课程资源与师资智慧的深度整合,促进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五育并举和教学创新,优化多元课程整合、多种形态交融、多个路径执行的教学实践,致力于劳动教育的循序、高效落实。
具体而言,首先是知识层面的资源整合,即从现行课程中挖掘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诸如语文课程中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和故事,美术课程中有关图形对称、色彩构成的知识……将这些内容根据主题的差异,分别渗透到劳动教育内容中,做好最基础性的资源整合工作。其次是逻辑形式层面的资源整合,这里强调将其他课程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劳动教育中,诸如将数学课程中的抽象思维、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思维等加以整合,组织以3D打印、城市设计等为主题的“新”劳动教育活动。最后是价值层面的资源整合,这也是劳动教育同其他课程资源整合的最高层次,不仅强调劳动教育应践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充当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关键手段;还强调对劳动教育课程核心价值的彰显,也就是劳动的知识性学习或“新”形式的劳动活动,终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培养以尊重和热爱为基调的劳动观念。还需重申的一点是,即便各课程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将其内容随便整合,必须事先进行必要的考量、分析和整理,以免课程内容彼此冲突,导致适得其反的局面。因而,教师在整合不同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务必以慎为键,搞清楚劳动教育同小学学年段其他课程在各个层面上的潜在联系及融合情况,以此为基础再行整合之事,方可使整合效率最大化。
所谓“全息”,即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信息的彼此包含和融会贯通。“全息育人”强调劳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指向更高层面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养成的品德培养、智力提升、体质强化、美感追求。从以劳育人视角来看,可将这一目标归纳为对学生身体的影响,注重将劳动成果渗透到学生的外在感官、肢体与内在灵魂、思想中。换而言之,要依托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属性,助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一要以具身性立德,将身体放归于道德场域,以形象直观的劳动实践取代固化枯燥的理论说教,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感受劳动的辛苦和成就感,培养起尊重、珍惜、热爱劳动的劳动观念。其二要以生成性增智,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源自感官感知,要以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为基础,全面凸显眼、耳、手、脑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将直接性的劳动经验同间接性的学生经验整合在一起,构建起全新的认知结构。其三要以整合性强体,就本质而言,劳动教育是身体与头脑相融合的产物,所以,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艰辛的体力劳动中强身健体,更要在晦涩的脑力劳动中砥砺意志,增强体质,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共同发展。其四要以情境性育美,劳动教育应当扎根在适宜的环境当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切多元的劳动教育环境,还要将劳动知识、精神融贯于班风、校风的创设当中,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和创造的过程变为品味、领悟、展现美的过程。
立德树人的贯彻亟须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机制的设置,恪守多方面、多领域、全过程的融合育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将劳动教育的短板补全,小学生的进步成长需要劳动的磨砺。新形势下的劳动教育需将立德树人贯彻于课程建设的始终,致力于德育理念同劳动教育的深层次融合,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劳动教育应当实现两大目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可以满足时代发展诉求的劳动品质。
首先,劳动本质上便是一个将真善美统一于一体的实践过程,所以,课程建设必须将“德”放在首位,在进行多元课程资源整合的同时将德育因子巧妙融入其中并贯穿始终,把劳动教育视为践行德育熏陶的有效渠道,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他们培养正向的道德情感。此外,还要将课堂教学视为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重要构成部分,确保课堂教学同其他教育路径的有效贯穿,以期通过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等多元路径,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知,磨砺道德意志,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其次,劳动面向的是现实性任务,对人而言是满足自身诉求的有效手段,因而,课程建设的一大重点也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起能在社会生活中立足的劳动素养。具体而言,课程实际建设应致力于体力、脑力劳动的交相融合,以及常规劳动项目同新型劳动项目的适时连接,比如,传统卫生清洁同智能机器人清洁的结合等,建设主题多元的复合型劳动课程。特别在当前智能化设备愈发遍及的环境下,对智能设备的使用也成为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反思思维、合作观念、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要想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他们爱上劳动,便要引导他们多多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劳动实践中,继而在感受劳动细节、体验劳动艰辛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劳动是走向成功、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摆正劳动态度,提升劳动兴趣。因而,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劳动教育,要求学校立足于现有的劳动实践场所,设置更多开放性的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学生的劳动空间。一方面,校园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场所,包含形形色色的劳动资源,应秉持“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原则,充分利用花坛、树丛、橱柜、闲地等处,打造一处处可以进行劳动实践的“小基地”。学校将这些“小基地”分别安排给不同的班级,由学生负责花草的浇水、除草,橱柜的整理、清洁,闲地的打理、维护等工作,此举在引导学生培养优良劳动习惯之余,还能强化他们作为校园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要将学生的劳动空间拓展至校园外,例如,可以新建一批学农、学工实践基地或者服务性劳动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了解、观察、体验劳动生活的机会和渠道,引导他们感受劳动实践的新形态,为五育融合搭设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除了“走出去”,还要多多“请进来”,学校可以多多邀请一些声名远播的劳动模范、行业大能、技术专家等,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接受更直观、深入的劳动教育熏陶,涵养他们的劳动情操。依托于切身接触、投身其中的劳动实践,学生将更容易了解劳动活动的类型,把握劳动活动的细节,还能尝试以更确切生动的语言描绘精彩的劳动时刻,并且以肉眼看到、以双手摸到真实的劳动成果,继而在德育层面被劳动吸引并爱上劳动,在智育层面习得一些劳动技能所需的专业知识,在体育层面强身体、立意志,在美育层面增强审美素养和创造技能,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
家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亦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少了家庭参与的劳动教育是有失完整的,尤其在五育融合视野下,更应当强化家校合作,动员广大家长广泛加入劳动教育中来。家校双方勠力同心,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创设更多机会和条件,关心他们的观念变化及劳动诉求,引导他们通过劳动活动强能力、提素养:从低年级开始,便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如整理书包、扫地拖地、洗衣服、叠衣服等;每次放长假之前,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年纪特征,安排一些如“给家人制作拿手美食”这类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将在劳动课上学到的烹饪知识付诸实践;每到一些重大节日,学校方面还可以协同社区组织一些别具一格的劳动活动,给学生制造更多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由此带领他们通过劳动学会独立,懂得合作,获得成长。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雷锋”活动,学生一起进社区打扫卫生、修整花草;在九九重阳节带领学生来到“颐养园”,给爷爷奶奶包饺子、表演节目;在植树节带领学生种树;在中秋节学做月饼……自此,劳动已经不再停留于洗衣做饭、清洁整理等简单的体力活动,而是升级为一种教育方式,是对理论知识的躬行实践,依托于家校协同共育、社区协同共建,助力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所有学生的心田。
总之,学校要充分整合校园、家庭、社区资源,按部就班地引领学生参与到卫生清洁、快件派送、农务劳作等劳动实践中,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强实践技能、操作技能及创新意识,也从中感受各岗位劳动者的艰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品味劳动的深层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些看上去简单寻常的学校、家庭、社区劳动,以多元途径返回并深入其他四育当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且长久的。
贯彻劳动教育,检验所得成果的关键环节便是构建一套劳教结合的督导评价体系,完善劳动评价考核机制,就评价内容来看,一般可以从劳动的目的、过程及效果三个角度切入。所谓劳动目的,即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动力意愿是否出于主动,是否可以踊跃投身其中,而并非因为教师安排的任务被动为之;劳动过程,重点在于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有没有做到事必躬亲,能不能虚心听取、借鉴他人的劳动意见等;劳动效果,顾名思义也就是对所得劳动成果的评判,诸如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能否让家长、学校及学生自己满意,有没有通过劳动习得一技之长,如学会整理书桌、清洗红领巾等。除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参与主体也讲究多元,教师、家长、学生皆应作为评价主体,如此,学生才能透过多元、多方评价更为辩证地看待自身的劳动成果,及时拾遗补缺,从劳动中获得更多成长。
在评价细则方面,除了强调劳动工具选择的恰当性、工具使用的准确性及劳动强度、成效、时间等要素,更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踊跃性及其展现出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在评价方式方面,注意方式选择的针对性和全面性,除了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将所得评价适时反馈于劳动活动,还可以以档案袋的形式将劳动教育推进状况加以记录,将相关成果汇整好,收录至综合素质档案当中。还要重视终结性评价,诸如可以以作品制作的好坏来判定学生的劳动收获和劳动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做好劳动反思,通过撰写反思清单、劳动报告等方式搞清楚自己在劳动知、情、意、行等不同层面的表现。此外,还要拟定更具公正性的奖惩策略,对那些劳动态度严谨、劳动表现积极的学生,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正强化策略激起学生的劳动踊跃性,带动更多学生投身于劳动实践。
综上所述,热爱劳动是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教师和家长要大力鼓励学生劳动,大力倡导学生劳动,并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快乐,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此外,劳动教育作为新形势下五育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点”,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课程开发,而应致力于实现全方面、多要素、各学科的跨界融合,既要跨课程之“界”,又要跨年级之“界”,方能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