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从容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进行思想引领、行为塑造的关键课程。“四史”教育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二者内在相通,通过“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四个着力点,即:教师理论素养和历史素养的双提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融合创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互动、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同频共振,探讨“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新路径。
【关键词】“四史”教育∣“概论”课∣内在逻辑∣四个着力点
“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四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高校思政课是进行“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1]是时代要求。“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课程,单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对思想理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别说指导学生行动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但在当前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却存在着“以论讲论”、“论当史讲”的普遍现象,这种传统的静态灌输的教学形式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弱化了本课程对学生的政治价值引领、理论思维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功能。
一、“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3]“概论”课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以下简称“一个能、一个好、两个行”)的大道理;在于提升学生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四史”教育和“概论”课具有“融合互构”的教育内容
“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需要回答好“一个能、一个好、两个行”的创新理论。回答好这个理论的前提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教师将“四史”教育的鲜活素材和“概论”课的理论灌输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将枯燥的理论讲授变成有血有肉的理论逻辑演绎[4]。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在听课中理解,在讨论中释义,在课堂展演中深化等。
(二)“四史”教育和“概论”课体现“殊途同归”的实践效果
“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5]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是“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整理“四史”教育的实践素材,挖掘“四史”教育素材背后的实践逻辑,有机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当中。参照“四史”教育的实践逻辑,以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序开展“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实现理论自觉到真知实践的相互转化。
二、“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四个着力点
习近平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6]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统领“概论”课和“四史”教育的融合创新。通过以史释论引导大学生重点理解“中国向何处去”的发展大势,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7]
(一)出发点:实现教师理论素养和历史素养的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作为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主导力量,“概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历史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教师理论素养和历史素养的双提升势在必行。
1.通过专项学习,加强对融入理念的理解。通过参加专题培训、研讨交流学习,把握与“概论”课教材相关的党的最新理论,比如:十九届六中全会、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的精髓要义,弄懂“四史”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增强铸魂育人自觉性。[9]
2.通过集体备课会,加深对融入要素的优化。通过集体备课会,研讨“四史”的社会背景、历史节点、积极价值,对其进行扩散性分析。同时,针对学生的疑点、理论困惑和心理状况,以问题为导向重构“概论”课教学体系。
3.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深化对融入内容的对接。通过教师个人的深入研究,把握“概论”课教材和“四史”教育内容的逻辑结构、重难点问题,提升教师理论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實现“概论”课理论阐释与史料“配方”的有机对接,力求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二)基础点:实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融合创新
“概论”课“教材内容较多地运用了文件话语和政策话语,这种理论性、规范性的教材话语体系虽然有利于政策解读和理论诠释的系统性、严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基于此,借助“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契机,实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融合创新,是当前“概论”课改革创新的一条新思路。“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重点、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和以中国百年巨变为根据。[10]
(三)关键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向互动
习近平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四史”教育以史实教育为起点,重点在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关键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落脚点在于实干兴邦的精神教育。“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形成为开端,重在从理论逻辑阐释“一个能、一个好、两个行”的大道理,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最后落脚到坚定“四个自信”的实处。“四史”教育和“概论”课在内容上互联互通,在目标上殊途同归。
(四)落脚点:实现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同频共振
“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落脚点在于通过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坚定“四个自信”的行动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同频共振类似于人的认识过程。理论自觉代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行动自觉代表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指导具体实践。理论自觉的形成离不开丰富、鲜活的“四史”史料这个中间环节,行动自觉开展的好坏也需要“四史”教育素材的助力。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 [EB/OL]. (2021-04-20)(2022-05-11).
[2]黄朝峰.打造新时代的“金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有的放矢)[N]. 人民日报,2022-06-30(9).
[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202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
[5]王雪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问题和现实路径 [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
[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本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10.
[9]宋友文.以理论思维培养为核心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J].思想教育研究,2023(4).
[10]崔家新,沈春梅.“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强调的几个问题 [J]. 北京教育(德育),2022(2).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体系理念和路径研究(SGH21Y0275)。】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