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海,栾 杉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奋斗,显示了党中央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我国只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基于中国国情,国家做出了以下战略部署。
1)2020—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事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农业急需现代化。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和2022年俄乌冲突,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重视,疫情下的主要产粮国减产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关系民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就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但仅仅保住耕地红线还不够,农业也应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只有两条腿走路,中华民族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3)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也应有所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个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因此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
4)农村发展不及城镇,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虽然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
“十三五”和“十四五”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接、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重要历史节点[2]。“两个百年目标”分别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准脱贫是要将农村贫困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县成为历史,区域性贫困问题完全消灭,该目标已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调整农业产业体系。这些使命与任务都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程度是检验成果的重要指标[3]。
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产业是我国正在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数据作为一种关键生产要素走进了各行各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增长速度保持了9.7%的高位,增速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渗透率仅有8.9%。因此,探讨数字经济如何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能为传统农业农村注入数字化生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传统的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生产基本取决于自然条件,农产品的销售也受市场和渠道的制约。优质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市场条件的影响,农产品收购渠道少、价格低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民。此外,农业部门结构相对简单,生产规模小,管理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生态系统效率低,商品经济薄弱,没有实行区域分工。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了农业生产者无法分享其他产业带来的利润,致使农民普遍认为从事农业收益低,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并且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外出务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也偏低,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生产成本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平台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的发展特点,一方面推动了我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变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经济供需的精准匹配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内数字平台在各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改革。然而,数字平台在农村的应用视角相对狭窄,尚未形成覆盖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数字平台。目前,数字平台在农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村管理和农村治理上,该平台在农村地区的互动场景有限,数字农村文化娱乐、农业科学预测、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多媒体文化平台相对缺乏,农村文明数字化改造有限,土地综合规划和农业信息平台供给不足,平台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相对肤浅。
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农村技术的滞后性使得数字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传统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缓慢、乡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无法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要素下沉、渠道不畅且流转缓慢,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系统性优化。其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受到资金短缺、投资渠道单一和成本长期难以回收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存在运营商重复建设、承载能力较低与覆盖深度有限等问题,尚不能满足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和大范围应用的要求。
相比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可以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一系列活动,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有些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钻法律的空子,增大了网络安全风险,这对于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首先,网络监管难度大,网络具有隐匿性、自由性、广泛性等特点,导致了很多网络攻击、网络诈骗事件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农民以及相关利益人的权益。其次,网络平台、网络销售等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造成了很多潜在风险,使得农民的财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最后,数字技术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大了其运用在经济上的风险,一旦发生问题,影响广泛,将造成更大的损失[4]。
经过几十年农业反哺工业,如今我国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外延不断扩大。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资源将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外部数字经济的冲击下,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步向分工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数字经济是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能够使农村产业实现数字化。首先要把握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是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以及第三产业农产品销售,并不能只停留在三个产业的简单相加。三个产业应深度融合,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使农业、工业和贸易紧密相连,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积极融入整个供应链,提升链条价值,使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分享到更多第二、三产业创造的利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也应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由于农民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应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三个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引导第二、三产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确保农民得到更多收入[5]。
数字经济向农业领域的渗透,不仅对农业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重塑了农业的微观形态。传统农业的生产、产品、市场等环节必须经过数字化改造才能融入现代数字经济体系之中,例如现代农业的订单式生产,对种质、土壤、环境气候、生产工序、施肥等环节都有具体且详尽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实施,即是对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过程。此外,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必须根据相关生产标准对产品进行规范分类、称量、包装,然后将相关资料和产品照片等信息资料录入数据库后,才能开展网络销售。数字经济推动农业数字化的具体做法如下:
1)积极推动物联网用于农业生产,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更多地使用无人机进行大规模的农药喷洒作业,不仅节约劳动力,而且更加方便快捷。
2)推动农业机器人进入现代农业的生产,将数字技术与畜牧业深度融合,能够对动物生长情况和养殖场地进行24 h监测,数字技术也可以运用到种植栽培领域,运用计算机可以智能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最合适的温度、湿度、CO2浓度和光照强度等,实现增产保质的目的。
3)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热销,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直播、村务直播等数字经济,加快布局农村移动支付、数字工厂等一批数字产业和技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4)健全农情监测预报平台,推动遥感技术、北斗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耕地进行监测,对自然灾害、农产品生产和病虫害等进行提前预警,力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完善农产品分析会商制度,加强信息分析队伍建设,鼓励引导科研机构、企业、服务组织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6)完善省级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农产品生产数据和主要批发市场流通数据,形成农产品供应趋势预测,及时发布市场风险预警信息。
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大多是采用自上而下推进的模式,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该模式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证其顺利实施,但同时带来了监管成本较高的问题。事实证明,以往涉及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由于政策实施大多在基层单位,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层层对接,最后到乡镇干部进行核实,需要监管部门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政策传达到位,并顺利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改善政策的执行方式,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例如,区块链技术是分布式存储信息的技术,可以很好地把控农业电子商务中物品的质量和安全。农产品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记录,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根溯源,但是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技术使用的成本效益。在精准农业中,耕地深度的精确测量十分重要,以往都是靠人工估计,现在将深松传感器安装在松土机上,就可以精确测量出耕地的深度,但目前费用较高,普遍超过1 000元,然而政府补贴每亩深松整地为40元,这时也要考虑使用技术的成本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本一定会有所下降,但在此之前,政策的制定还是要衡量技术监督与人工监督的关系[6]。
数字经济在乡村的广泛渗透使大数据平台在乡村消费端蓬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拓展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场景。首先,推动平台建设向数字文娱方向延伸,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通过搭建云上平台推动优秀乡土文化永久保存与开放共享,深入挖掘和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民俗文化、古镇古街、传统技艺等乡村优秀文化遗产的数字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乡村文化数字展馆等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设多元、智慧的数字文化场景,延续乡村文化脉络[7]。其次,推动平台建设立足乡村环境保护,助力乡村生态治理。在利用数字平台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结合大数据、“互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收集、处理、分析全国范围内的气候、植被、供求、成本、价格等信息,打造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各地环境信息,加强科学预测气候变化以及生物节律变化的能力[8]。在农业生产污染治理方面,利用多元化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检测污染物排放水平,并监督生产主体减少单位面积农田施用化肥、农药的强度[9]。通过数字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对已有方案进行实践,并建立监督和预防机制,严厉打击不顾农村生态的农业生产行为。
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趋势,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网络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建设水平,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宽带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等,加强设计和生产信息化相关的产品,为农村信息化提供物质保障。
2)整合基础设施,打造城乡一体的信息化社会。在已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城市和乡村信息资源,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的信息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确保数字经济在法律规定内活动,降低网络风险。因此,必须先完善农村数字法律法规,保证农村数字经济平稳发展,加快相关法律的建立。例如建立个人信息的保护、网络安全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法律,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各部门还要对网络犯罪和诈骗等行为进行大力监管,严惩相关人员,营造和谐的农村数字经济大环境。
农业和农村的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数据,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府数据的开放程度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加快推进“一省一窗”的异地通办。政务服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关键在于深化业务办理部门的后台改革,推动政务领域的服务流程再造,推进“一省一窗”的异地通办新模式。其次,打造智慧办公业务平台。全面系统梳理办公业务流程,推进办公平台整合,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跨区域的智能化协作和共享。最后,加强智慧政务基层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向镇街延伸,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实现从省到村以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联通,构建改革向基层延伸的有效载体,提升农村精细化管理能力[10]。
深化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使农村实体经济与现有高新技术快速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相结合能够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渠道,使农村经济焕发新的生机。此外,数字经济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广大农村地区要尽快融合并推广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