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毛,赵宁,马丽萍,拓西平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上海 200433
生命是由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所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呈高度水化状态,如果损伤水化结构,就会导致正常状态改变,并影响其功能[1]。水(H2O)是构成身体组织的重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吸收营养物质或将其输送到全身,执行生化反应的过程,还是代谢产物的排出,以及体温的调节等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的参与和保障。
中国一项健康长寿调查[2]研究了26 688名老年人,通过多重倾向评分方法的Cox回归模型分析他们饮用不同水源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选择自来水的老年人相比,经常饮用天然水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更低。没有经过煮沸处理的水可能增加饮用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3]。
人体内的水并非纯净的H2O,而是包含可溶性的类晶体水和结合在胶体上的水。这些水分是活细胞中最丰富的化合物。水在人体内是以2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自由水或游离水,一种是结合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是细胞内的溶剂和运输物质的媒介。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自由水中进行代谢和行使生理功能。结合水与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DNA等相结合存在,参与这些生命物质的生化活动和生理活动[4]。
1.1 调节体温 当呼吸或出汗时,人体会排出一些水分,从而调节体温。在高温环境中,体内产生过多的热量会危及人体健康,机体需要通过出汗来散热以降低体温,出汗可以将热量通过水分蒸发的方式带走,保持体温正常,避免中暑。天气寒冷时,人体皮肤毛孔收缩,会减少水分和热量的丢失,水在体内可以帮助储存一定的热量。
1.2 运输物质 水既是良好的溶剂,又具有黏度小、易流动的特点,这有利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即使是某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脂类也能与亲水性的蛋白质分子结合而分散于水相,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至身体各个部位[5]。
1.3 润滑作用 水也是体内的润滑剂,有助于滋润皮肤。皮肤缺水会引起多种皮肤问题,如弹性下降、干燥,甚至出现一些皮肤疾病。身体内液体的存在可以减少器官间因运动摩擦产生的损伤和疼痛,同时还能提高器官的灵活性。眼泪、唾液也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泪液可防止眼球干燥,有利于眼球转动,唾液有利于食物吞咽和咽部湿润[6]。
1.4 促进新陈代谢 生物体内需要水作为良好的溶剂,能使体内大部分物质溶解,对物质的消化、吸收、分泌与排泄等生理过程有重要的作用。物质代谢的本质就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生化反应过程,这些过程主要是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有许多代谢反应还需要水的直接参与,如水解反应、加水反应和加水脱氢反应等。水的介电常数高有利于各种盐类的解离,既为机体提供各种生理上必须的重要离子,也为物质代谢创造了必需的条件。
1.5 保持组织的形状和功能 人体中的水分不仅以自由水的形式分布在体液中,还会与蛋白质、核酸以及蛋白多糖等物质结合形成结合水。水在细胞内是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维持着组织器官的形态、硬度和弹性,以及保障特殊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如心肌含有79%的水,血液含有83%的水,两者的含水量相差无几,而其形态和功能各异。心脏为一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固体器官,可推动血液循环。而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发挥运输物质等另外一些生理功能。这主要是由于心肌中的水大部分是结合水,失去了流动性,而血液中的水主要是自由水,故能流动自如。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其含量和年龄、体型有关。年龄越小体内水含量越多,新生儿约为80%,成年男性约为60%,女性为50%。老年人代谢降低,泌尿器官功能低下而排尿增多,肌肉趋向萎缩,脂肪增加,其含水量仅为45%左右,所以老年人对失水性疾病耐受性较差[7]。
老年人的肾脏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出现肾脏形态变化,导致肾功能的减退。老年人尿液的浓度降低会导致他们需要排出更多的尿液或水来排除体内的溶解物质。这表明老年人处于易失水状态,很容易出现脱水症状[8]。
3.1 加速机体衰老 当身体出现缺水时,各器官的生理代谢和正常功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脱水是一种临床上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以及代谢产物排泄功能,导致皮肤干燥、皱纹增多、肌肉弹性下降,还会有口渴、尿少、发热等症状。如果身体过度缺水,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身体疲乏、头痛、焦虑、容易激动等不适症状。缺水易导致代谢产物排泄障碍,这会使得某些毒素被再次吸收,而这是加速机体衰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2 引发的一些疾病
3.2.1 白内障 长期缺水会导致眼球晶状体变性,可引发白内障,进而引起视力减退。老年人因高热、腹泻等原因脱水,若发生1次,其白内障发生率比普通人高4倍;若发生2次,则高出普通人24倍[9]。
3.2.2 心肌梗死 缺水会导致全身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如果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可引发心肌梗死。有时候因为急性腹泻等症状而导致心肌梗死,这在临床上并不罕见。
3.2.3 脑血栓 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一些老年人担心夜间频繁排尿,因此限制了饮水量。夜晚汗液的蒸发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因此,早晨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形成的高峰期[10]。
3.2.4 心律失常 当身体缺水导致血容量降低时,血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当静脉补液迅速扩容后,可以恢复窦性心律。
3.2.5 肾结石 机体的许多代谢产物会通过尿液溶解并排出,然而这些代谢产物也可能会损害肾脏并形成结石。如果身体缺水,就会导致尿量减少或排尿困难,尿液颜色变深,体内代谢产物浓度升高,给肾脏带来损害。同时引起尿路感染和疼痛;尿液中盐类过高,会导致结晶并沉积形成结石,严重时会堵塞尿道,引发疼痛、尿潴留,甚至可能导致尿毒症。
3.2.6 食欲减退 食物在胃肠内消化过程中,消化液的分泌量与水的摄入量密切相关,不足的水分会影响食欲。如果身体缺水,唾液分泌会减少,导致口腔干燥,因此吞咽食物就会变得困难。
3.2.7 便秘 若人们出汗增多但补水不及时时,可能会导致便秘。这是因为肠道由于腹泻和炎热气候以及剧烈运动大量出汗而产生急性“干旱”,使得小便变少并影响排大便。然而,这种情况并不难预防,只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即可[11]。
3.2.8 痰液阻塞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除了自身咳嗽力量不足外,还与痰液稠度有关。当人体缺水时,痰液过于黏稠,不易咳出。补充水分后将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老年人每日需摄入的饮水量男性为1 700 mL,女性为1 500 mL[12]。在高温或高强度身体活动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饮水量。
应主动喝水、少量多次。感觉口渴已经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应主动饮水,不要等到过度口渴了再喝水。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每次1杯,每杯约200 mL。
可早、晩各饮1杯水,其他时间里每1~2 h喝1杯水。睡前喝1杯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睡眠时由于呼吸作用、隐性出汗和尿液分泌等,不知不觉会丢失水分。起床后虽无口渴感,但体内仍会因缺水而血液黏稠,喝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建议早晨起床后空腹喝1杯温开水。进餐前不要大量饮水,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饮水的温度不宜过高。机体口腔和食管表面黏膜的温度一般为36.5~37.2 ℃,建议饮水的适宜温度在10~40 ℃,水温超过65 ℃,会给机体口腔和消化道造成慢性损伤,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风险。
在参加运动时,身体会通过汗液蒸发丢失水分,因此需要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
老年人应该避免过度饮用含糖饮料,建议老年人用白开水或茶水替代含糖饮料[13]。
老年人喝水量还要根据排尿量而定,部分慢性肾衰竭老年人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会出现少尿或无尿现象。老年人因疾病而出现少尿或无尿时,意味着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排出,如果不控制喝水量,会加重机体重要器官负担。
老年人肾脏出现萎缩时,不宜多喝水。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有重吸收作用,而肾脏萎缩时,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如果仍大量饮水,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