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安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 郑州 450046)
数字人文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极大拓展了人文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渠道,为培育用户的人文素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图书馆作为基础性知识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不仅内含数据科学的属性,其也因提供整理序化的数字记录资源而得以深度参与数字人文[1]。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是由图书馆专家主导,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方法与理论开展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可满足用户对图书馆资源获取、分析与应用的需求。从图书馆自身发展情况来看,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往往在线下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与服务水平的提升。而数字人文服务的发展有助于其传播与交流,承载更多具有“人文温度”的信息,拓展图书馆的外延,赋予图书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更大范围内连接图书馆和社会[2]。疫情期间减少直接接触的防疫要求刺激了“云展览”“线上讲座”“居家阅读”等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数字人文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用户对图书馆提供能抚慰人心、给予希望的人文服务更加期待。图书馆应如何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如何在新时代为用户提供数字人文精神守护服务,如何解决与新文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查询服务能力,也使得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激发出学科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高了生存空间的话语权,在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改造升级传统学科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人文融入新文科建设,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使文科教育融入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体验与社会媒体信息的互动传递。图书馆加强数字人文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时代为参照,学科外部应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相匹配;学科内部要在数字人文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专业重组和变革,做好学科融合交叉,培养高质量人才。然而,图书馆开发的数据平台或工具相对有限,缺乏先进的数字工具,致使数字人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用的数字技术相对滞后,无法充分满足人文学者的需求。同时,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大多缺乏对特定馆藏资源知识内容的数字化深度挖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与人文学者的合作与沟通,没有从人文研究的视角来建构知识关联与技术应用框架,导致平台的利用率、满意度及可持续性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新兴研究领域,数字人文实验室(包括公共平台、研究所、教学中心三大类)组织化程度低、内聚力薄弱,技术的性格和学科的性格不匹配,产生了技术设备维护更新缺乏相互支持等现实问题,同时还存在实验室发展生态与创新基础、实验室之间的数据和技术科学人才的正确方法理念不相融等问题。图书馆只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技术和多专业人才,才能推动数字人文的良性发展并为其提供支撑力量,缺少这些资源的支持将会大大影响图书馆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的成效。
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和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技术始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3]。图书馆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数字科技与新文科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全面优化图书馆工作模式,构建数字人文创新数据矩阵,打破时空限制,为受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不断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推动图书馆数字人文的高质量发展[4]。但是,图书馆在技术攻关和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数字可视化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不成熟,缺乏数字文本挖掘、数字可视化数据学习管理不明确的现状,不利于图书馆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的交叉融合。图书馆应用AR技术面临着设备费用高昂、业态雷同、安全隐患、知识产权风险、功能质量有待提高、用户体验需要提升等问题[5]。数字人文在兴趣驱动、问题驱动中加入了数据驱动,在定性研究中加入了量化归纳与实证统计相关关系分析,但技术人员与人文学者之间角色共情度不高,也有些数字人文研究者为了迎合学术时尚而将研究打上了数字人文的标签。一些初始阶段的数字人文项目可以通过浅层次的知识对接方式推进,无需用数字人文方法,但随着项目活动的纵深发展,馆员终究需要具备复合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数字人文项目。数字人文能够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计量研究问题,毕竟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知识的结合,应用数字人文方法可以提高研究效率或者提升研究深度[6],促进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效,馆员只有拥有复合性的知识基础才能将其理解透彻。数字人文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这正是新文科作出的独有贡献[7],也是数字人文建设绕不开的挑战。
目前,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资金不足,制约了其技术研发。近年来,我国图书馆获得的财政投入有了较大增幅,但数字人文建设因数据加工成本高,仍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例如,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因缺乏资金导致计划与现实存在差距,申请的资金无法与建设目标匹配[8]。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小微图书馆更需要专项经费的支持。图书馆要规划好各项经费,将数字人文建设经费纳入开支预算,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同时,图书馆作为具有特定载体的公共文化产业,应该开展更多体现经济发展的研究,发挥数字人文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经济属性,遵循产业规律、市场规律开发图书馆数字人文文化及文化消费研究,进而推动数字人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使消费主体具有多层次性。如果图书馆对文化商品属性开发的意义认识不足,也容易抑制文化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新文科建设拓展了人文学科的方向和渠道,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人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图书馆高级专业人才,为图书馆向数字人文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基础和技术支持,迎合和满足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工作环境和职业场景变化的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来看,图书馆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以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图书馆要实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关键在于勇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既要重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又要重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空间以及多媒体设施等硬性条件,还需要有专业的数字人文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图书馆数字人文提供的数据管理、资源监护、数字保存、用户隐私保护、信息发现与推介等服务,都要求数字人文专家团队具备学术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数据素养。由于图情界对数字人文命题存在着较大争议,再加上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学科中的应用场景也存在诸多模糊之处,部分学者对图书馆向数字人文转型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将导致学科边界模糊、评价体系缺失、学科泛化等诸多问题。传统的馆员咨询无法满足专业的、无地域时空限制的信息诉求,图书馆需要在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的优势,彰显图书馆数字人文的科学精神和数字人文精神,着力培养复合型图书馆数智人才。数字时代图书馆工作场景发生了巨变,图书馆必须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大力培养具备数据素养和数字技能的专业人才,探索未来的数字人文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供大体适应的、大致均等的现代化数字人文服务,以满足公共文化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信息生产能力的提升,数字人文引发了人类关于阅读、研究、发现、创新的诸多哲学思考,推动了方法更新和工具设计,数字人文项目资源不断趋向多样化和复合化。在数字人文中,人文依然是发展的引领和着落点,图书馆从新的技术角度构建了当代人文知识系统和认知方式[9]。
文化属于人的深层精神领域,人对物质的原始追求带动了社会发展,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当代,人民对精神满足的需求越发迫切,对自我的认可与塑造、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的认同也愈发重要。数字人文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逐渐被唤醒,不仅拓宽了人实现自由、平等、幸福、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路径,还为文科资源在数字领域实现现代化转型找到了一条可行路径,极大地丰富了人文学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数字人文和人文科技的集成与互动,构建了数智科技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的场景。图书馆既需要以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场景融合来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率并进行变革,也需要面对数字人文建设的复杂价值取向和时代变革,适应高等教育新文科改革发展,融入人文学科本身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认为应进一步顺应国家和社会的创新需要,着力进行人文素养的顶层规划设计,以数智科技为纽带,打造沉浸交互的学习模式,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研究方法,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规律与辩证关系,尊重新文科建设的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特色[10]。图书馆数字人文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迈向智能式、体验式、场景式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是当今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1]。图书馆从软学科走向硬学科是受科学技术发展大环境的驱动,要加快实现数字人文的文化价值、技术价值、商业价值的相互赋能,以及图书馆文化、技术、产业的融合[12],激发图书馆文化创新深层次的动力,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促进文明的传承和文化传播。
数字人文为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普惠化和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进了图书馆文化数据资源的共享融通,整合了各类数字媒介和社会数据资源,彼此信息共享、相互依存,协同解决开放数据中的人文问题。数字人文以人文学科资源为基础,运用数字技术在一定条件下解决某一主题的人文问题,这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利用公众的智慧完成对传统馆藏的数字化利用和传播。数字人文还为人文学科在图书馆领域的发展找到了重要途径,打造出以自身为底色的高价值数字文化IP,将传统文化资源提炼成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以助推文化传播,创造出图书馆自身的独特价值,展现了数字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多样性,拓展了图书馆用户服务的研究视角,为信息素养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应用空间,可有力推动图书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这既是图书馆履行自身职责的表现,又是图书馆文化场景目标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有利条件。
文化与科技的“会师”推动了图书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整合向融合方向转变。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活动为文化内容的智能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借助全息投影、数字孪生技术拓展时空的功能,使信息在文化产品各环节之间自由流动,虚拟个体与真实个体互相绑定,促进图书馆数字文化发展。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在数据业务和服务上的交织推动了图书馆内部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管理。技术驱动文化内容不断迭代发展,不断创设新的图书馆空间场景,加速图书馆价值融合,丰富图书馆文化场景,革新图书馆服务方式,从而推动文化资源的数据化提取和原创性重构。用户可以更加真实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实现以文化IP 为标识参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创造新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命运共生关系,加速图书馆新业态和新场景的数字化融合,形成包容聚合的图书馆数字人文生态经纬图[13],拓宽图书馆的创新应用范围。数字人文创新对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数字文化发展对新事物的包容是实践创新的来源,也是现代经济体的活力之源。图书馆数字人文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地履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的职能,助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活力。
数字人文是一场技术变革、一场经济变革、一场技术创新,具有多重复杂涵义,包括向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进行挑战而做出的更新。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将会撬动图书馆走出象牙塔,加强图书馆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横向连接与密切合作,开展更多充满活力的富有开放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同时提升图书馆价值并回应多学科的交叉热点。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倡导的信息开放与共享为图书馆数字人文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人文的蓬勃发展推进了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跨学科运动。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将数据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通过对信息内容的智慧分类和资料的大规模整合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图书馆与用户服务的快捷化和交互性。
数字技术增强了文化表现力与场景感知力,从而可及时掌握用户群体需求的变化。数字人文将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进行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图书馆自身的信息素养服务功能,弥合了图书馆的数字鸿沟,优化了数字技术利用和数字人文研究成果的推广方式,为传统社会科学作用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要发挥图书馆自身作为交叉学科的独特优势,仍需进一步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在不同层次上的变化,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服务,为培育用户的人文素养创造条件和可能。图书馆数字人文借助新技术以及各种仿真、模拟、实习、实训、实践等手段,协同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开发,始终秉持人文与技术互补的理念,这对于图书馆推进学术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人文通过文理交叉融合等方式淡化了学科边界,在实践上回应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良好的正向示范效应,给予图书馆新的发展活力。
数字人文有利于促进数据与成果的开放共享,提升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的话语权与学术认可度,确立持续创新、开放共享和学术认可的研究导向。图书馆要把握数字人文发展机遇,利用自身专业资源、技术与人员优势,适应信息时代数据的开放性、共享性趋势,为用户提供开放信息平台和信息处理工具以便处理繁杂信息。数字人文将数字时代不同领域的学科信息进行补充并展现出来,成为推动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亟需跨学科数据开放共享的支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风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活与工作方式,数据开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图书馆而言,要尽可能地实现数据开放和共享,使数字人文研究被更多用户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公共服务部门的数据应本着“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的要求,始终秉持数据来自人民,最终服务于人民的理念。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正积极践行数字人文开放共享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创建数字人文平台并面向用户开放信息,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为分析处理繁杂的信息提供便捷渠道。这对于提高数据使用效能和便利度、降低成本、赋能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拓宽图书馆学术研究范围大有裨益。图书馆应积极适应信息时代数据开放共享的趋势,确保公众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资源,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数据信息,提高数据的应用效能,最终推动科技文化的繁荣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文化产业是一项具有多重意义的产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文化的兴衰,科技文化资源关联着相应文化产业的效能,直接影响着文化作品的产出效率,推动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影响着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图书馆数字人文理论和实践的整体研究对象要融入图书馆发展大局,探索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完善的数字人文理论体系整体框架以及具体实施办法,形成数字人文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的创新共同体,促进产教融合创新,以新文科政策协同研究,使其成为图书馆服务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数字人文依托数字技术文化,推动智能工具在文化生产中适配并广泛应用,释放了文化内容的灵感源泉,以新业态范式创造出巨大的文化生产价值。如中华书局建成的古籍大数据中心依托数据库资源要素的积累,为文化资源提供智能生产方式,推动资源的高智能与高效能处理。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文化生产的产品要素和产业起点,极大优化了文化生产的布局与生态。科技文化资源的生产过程不会对原生文化资源造成任何损耗,还可收获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身份和文化情感。
新文科驱动下的数字人文辅助传统人文研究深度参与数据分析,突破传统发展范式逐渐走向规范化,以此提升自身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把握人文学者的信息需求与研究思维。图书馆积极响应数字人文相关规划并制订相应文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数字人文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掘传统文献在新的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潜力,努力寻找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平衡点,形成了数字人文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图书馆数字人文技术领域的专家搭建了一个数字人文评价委员会平台,从学科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方面助力人文学科领域的学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积极开展数字人文生态研究和实践,利用数字人文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契机,引领人文学科的理论创新、学科方法创新[14],推进图书馆学科建设。新文科视域下的数字人文在服务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同时,也在服务理论、服务思想、服务未来和服务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利于防止技术主义对人和人文精神的伤害以及精神文明的制约。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局限所在,凝聚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是抵御和守护人文精神和人类主体性的最后力量[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新文科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促进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图书馆要以发展新文科的时代精神为指导,配合新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的开发、使用等活动,通过提供以数字人文创意为核心的人文知识、自然遗产、视觉艺术、视听和互动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来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数字人文遗产保护项目落地,助力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目标的内涵式、跨越式发展和高质量建设,实现数字人文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人文是文化发展交流的推进器,积极推动教育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合作,发掘与保护人文遗产,利用文字和图像资料促进人文遗产的传播,实现知识的自由流通,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书馆积极探索数字人文的发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图书馆的新征程,完善数字人文可持续发展体系,促使公众形成自发性的行为规范,实现数字人文发展的目标。数字时代图书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要素的参与下运行,既推动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助于图书馆深度融入国家的经济、社会和人文互动。把握数字技术的运行规律,分析图书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现状以满足时代需要,是经济社会理论化、系统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新时代数字人文建设和发展必须具有更为完整、全面且深入的理论架构,通过对原有图书馆专业发展逻辑的反思,细分数字人文专业体系,从理论构造的逻辑等观念入手,寻找理论方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为理论参与实践、介入实践提供智识支援并推动实践发展提供内在基础[16]。图书馆数字人文遵循新文科理念,结合自身的建设规律和特点,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浪潮,使学科的社会价值和支撑作用、组织形态和制度逐步迈向规范化。在此阶段,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发展目标在于集聚发展资源,培育广受认同的学科文化,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数字人文育人育才的主阵地,以人文关怀为起始,利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立足数字人文实际,用数字人文实践发展数字人文理论,用数字人文理论阐释数字人文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图书馆数字人文体系,设立数字人文产业或对数字人文人才培养进行备案,开发特色鲜明的数字人文资源,构筑智能算法等特色研究基础。
从新文科视域揭示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一般特点,并为其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样例。基于图书馆数字人文的内在需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与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实现新文科建设与新科技的交融;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推动文理工交叉融合发展,助力新时代人文社科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改造传统专业,新增数字科技等新兴专业,应时而动,主动求变;加快数字人文建设步伐并开展数字服务管理工作,这已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亦是图书馆关注的重要课题,为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发展保障。数字人文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在专业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数字人文从业者的业务技能,进一步增加从业者的就业优势和工作亮点。在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数字人文人才的培养,加快数字人文教育从认识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转变,以社会需求为科教融合、产学互动、人才孵化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图书馆聚焦人文和信息管理学两个核心专业,助推数字人文跨学科育才。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可充分利用各种数字人文信息来开发本校特藏,搭建公共平台服务空间,基于新的社会现实经验描述来完成理论旨趣的转变和理论层次的跃迁,为我国人才培养创新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形成图书馆数字人文专业体系。
数字人文建设要兼顾其在图书馆体系建设中的整体定位并协调与图书馆的关系,遵循新文科蕴含的协同育人理念,坚持整体联动、人文交叉融合的原则,加快推动数字人文走向成熟,并在实践中融入新文科发展大局。利用新技术赋能计算机科学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研究力量,培养数字人文高层次人才,制定数字人文学科建设方案,详细分析数字人文建设存在的问题,激发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数字人文快速发展,形成融合发展的数字人文学科群。数字人文依托国家新文科建设机遇,遵循新文科建设中对于服务国家战略、鼓励学科融合、夯实基础理论的要求和目标,注重融合性发展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双主体建构战略支撑数字人文建设进程、展示数字人文建设成果的发展方向。数字人文的智能化、融合化对图书馆的实践和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书馆要调整思维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变局,打破单一介质的局限,寻找更具整合性、融合性、包容度与兼容度的图书馆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与哈佛大学东亚系等合作开发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是跨学科合作建设数字人文的成功范例。图书馆为国家新发展阶段文化的繁荣发展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具前瞻性意义的建设思路和智力支持,对于完善和夯实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与学科研究新话语、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构筑高质量的数字人文学科基础并发展数字人文体系是图书馆研究的未来使命。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并进行融合性发展建设,夯实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使从业者掌握现代数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模型开展结构性数据分析,开设数字融合特色课程,增加数字治理、数字监管、大数据检索与统计等相关课程,积极培养从业者的数字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全面统筹图书馆数字人文的调控工作,关注数字人文对图书馆的贡献。图书馆作为提供知识存储、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为开展数字人文项目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为信息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相互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数字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其打开的不单单是科技新视野,更是人文精神的新视野,有利于推动思想创新和学科发展。数字人文新文科建设并非抛弃传统文科体系,而是在其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遵循文科发展规律。
近年来,社会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这要求图书馆在工作理念、思路、方法上作出相应调整,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新文科的融合。图书馆要积极发挥优势,创建数字人文实验室,涵育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理念。创设智能技术实验室,聚焦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模式,落实国家教育评价体系,扎实推进新文科建设工作,促进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全面提高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品质。要回应对新时代社会科学与新技术关系的讨论,应高效协同整合实验室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数字人文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作为风向标和导航仪的作用,推动数字人文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满足数字人文实验室的技术应用需求。图书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促进图书文献资源向知识资源转换,运用数字技术创设跨领域的技术平台,同时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人文素养为导向的价值维度,注重实践的内在逻辑统一性,为数字人文与新文科的融合提供更多支持与发展的可能。
图书馆数字人文注重自身资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反向渗透到其他学科提供了强大动力,对图书馆探索新文科与图书馆的融合形式做出了更全面的实践,成为当前推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契机。数字人文跨学科合作融合了各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知识发现,需要图书馆为专业技术团队及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者提供一个具有知识性、创造性的基础设施环境,以推动人文精神发展。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应以图书馆数字人文为驱动力,着眼于实现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国家经济转型同步升级的发展目标,在与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推进图书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探索其社会力量的多种可能性,这也是图书馆目前甚至未来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图书馆以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前沿技术带动文化自信,为文献传播与共享提供优质平台,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和战略咨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图书馆数字人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传统文科的现代化,助力文化创意精准落地,构建技术体系以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图书馆以全局视角看待其对未来智能社会发挥的作用,开辟数字人文的新路径,开展数字人文精神情怀研究,应用技术分析对历史人物的基本传记资料进行信息检索,主动融入图书馆用户服务,以实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知识创新的愿景。数字人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向智能化创新转变,为文化产业研究提供了沃土,生产出不同形式的数字文化产品,满足了多元的文化需求。在此情境下及时处理文化产业领域引发的新问题,突破文化行业体制壁垒,处理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成为重中之重。例如,建设的“全唐诗库”以及“中文哲学电子书计划”等文献资料库,以丰富的收藏内容为用户提供历史地名的数据检索,完善了资料库的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基础数据,还支持在线查询和离线下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知识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及知识产权,发挥现代技术效能,构建了更为系统的信息资源传播共享的优质管理平台。
图书馆借助数字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内生动力,对数字人文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时可以利用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营造虚拟场景,为公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这无疑有助于打造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新名片。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如武汉大学等不仅开设了数字人文中心,建立了数字人文实践平台,而且结合课程、学术研讨等多维方式,实现了数字人文的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为全国其他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建设工作提供了优秀的实践经验,生动展现了图书馆数字人文技术创新融合路径的强大活力。可以说,数字人文的组织效率、展示质量、传播效率、服务黏性为图书馆文化创新及应用场景研发注入了强劲动力。
政府要加大图书馆财政资金投入和统筹力度,制定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资金保障制度,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图书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优先将经批准启动的图书馆公共文化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对绩效突出的图书馆予以奖励,对绩效欠佳的适当减扣补助资金。实施图书馆公共文化补助奖励政策,落实落细图书馆公共文化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图书馆数字人文文化项目建设。对符合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要求的公共文化项目,要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要逐步加大图书馆公共文化产业的支付力度,增强图书馆公共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图书馆公共文化补偿机制,解决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资金紧缺的问题。
数字人文服务商业模式的出现,往往能推进文化消费的增长。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资本必须经过创意开发、产业运营和市场消费等促进文化资源资本化的环节。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体现在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为生产提供动力和要求。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更要突出数字文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不是公益性[17],其应探索适合公共文化消费的有效途径并拉动人文消费,从核心品牌引领、供给创造需求、线上线下联动、政策创新推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供需精准支持的政策和措施,以激发数字人文活力并加速数字人文产业研究进展。数字文化领域发展需要公众团体的广泛参与,因此吸引公众团体参与人文活动,调动公众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已成为数字人文综合性专门项目发展的有力支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8]图书馆应紧紧围绕数字文化经济,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以科技助力文化消费并培育文化消费的新业态。从改造图书馆传统文化业态、扩大图书馆开放、创设文化消费场景、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图书馆数字人文的影响力、辐射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9]。图书馆将数字人文知识转化成数字化服务与产品,增强数字创意并加大文化消费的力度,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正是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决定的。只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真正使文化产品实现增值。
新文科建设为我国文科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动力。《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既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又承担着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在培养路径上,应积极发挥现有人才在行业或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坚持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扭转过去重知识轻实践的局面。建立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的新变化。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处理好从业者的知识广度与知识深度之间的关系,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及的将文科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现代科技极大革新了传统文科的研究方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传统文科的研究深度在不断加深,数字人文就是数字技术与传统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典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发展要秉承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融合、学科内涵提升与跨学科发展相融合的原则[20],在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应注重馆员人才队伍和专业能力建设并对馆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馆员知识发现和参考咨询[21]的服务能力。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捕获用户需求的强有力抓手,在知识发现服务上具有天然优势。馆员是数字人文与新文科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其应以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的数字人文工作,随时获悉读者的需求和意见,接收用户的评价,不断完善与改进服务内容,根据学者需求开展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为其提供科研基础数据,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工作环境的变化驱动着图书馆向数字人文转型,要求图书馆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从重点高校或科研机构聘请在数字人文领域具有影响力且能起到学术带头作用的专家教授及杰出人才,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带动馆员掌握扎实的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馆员从数字人文的提供者转变成人文服务的积极构建者,进一步构建立德树人与综合实力相统一的知识教育体系和文化支撑体系。
数字人文建设从传统文科自身发展的角度反思和调整现有文科的发展路向,最根本的是更新学科观念、创新学术思想、培养创新人才,通过融入新技术来推动文科的健康发展,动态吸纳与整合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展现出全方位开放的胸襟与姿态,不断为社会新文化、新业态、新思想提供创新源泉与动力。图书馆要培养以德为先、回应现实需求的新时代高素质韧性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专家、信息技术分析服务者、信息行为专家、信息文化构建师、信息安全的忠实守卫者[22],以更好地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提高学术型与职业型人才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馆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同时还要提升文明执行力,增强软性化服务意识,端正行为和态度,注重情感管理,只有围绕公平、开放、尊重及自由的理念提供人文服务,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作基点,才能真正寻求并实现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人文价值。馆员要成为内涵素养深厚的学术型人才,而不仅仅成为图书馆的“工匠”[23]。这既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所在。
党的二十大以来,图书馆在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找准了资源的内在融合重点,数字人文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探索与发展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整合图书馆数字人文应秉持整体、连续、科学等原则,实现图书馆数字人文的优化组合和多维联系,包括文本分析、内容分析与挖掘、时空分析、社会关系分析等应用内容,逐步创新和完善图书馆数字人文工作体系。另外还应克服阻力、化解矛盾,打通数字人文项目的技术壁垒,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文化资源,实现对服务的调控以及对个性化资源的精准推送,为新文科视域下的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指明努力方向。未来的图书馆服务不仅是提供信息、知识的服务,更是提供文化产业产品的服务。图书馆要依据我国国情,形成“有为图书馆”与“有效数字人文”良性互动的强大合力,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用户、服务公众,不断开创图书馆人文事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促使图书馆真正并永久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教育基地[24],助力图书馆事业行稳致远。
(来稿时间: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