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排容积CT“Target CTA扫描模式”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探究

2023-02-09 09:28吴锟陈希奎唐贵超郑成凤范明赵荣芳詹红利邓利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1期
关键词:扫描模式时相心电

吴锟,陈希奎,唐贵超,郑成凤,范明,赵荣芳,詹红利,邓利华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四川 内江 641000

引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总人数约为 3.30亿,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约1100 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1]。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治疗及预后有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CT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图像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且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大幅降低[2-3],CCTA已成为临床诊断筛查冠状动脉疾病安全可靠的首选技术之一[4-6]。但CCTA检查要求层厚薄、螺距小,从而导致辐射剂量增加。检查所受辐射剂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降低管电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模式、探测器宽度等CT硬件工艺的提高均是目前临床降低辐射剂量的常用方法。彭睿等[7]研究发现,在心率在65~70 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时相集中于舒张末期(R-R间期70%~80%)。研究表明,在管电压及管电流固定的情况下,根据心率缩窄采集时相,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手段[8]。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保证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选择更低辐射剂量成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辐射损伤[9]。本研究针对心率低于75 次/min的患者,采用第二代320排容积CT所特有的Target CTA扫描模式(采集时相设置在R-R间期75%)与传统前瞻性心电门控采集模式(采集时间窗为R-R间期的35%~ 85%)所得CCTA的图像质量及检查辐射剂量等参数进行比较,探讨Target CTA扫描模式在患者心率低于75 次/min时应用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临床诊断或疑似冠心病患者;②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患者。排除标准:① 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治愈;② 既往有碘过敏史;③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 临床症状不稳定(如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情况;⑤心率变异患者,即心律失常的患者(早搏或者房颤心率波动较大的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9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曝光时间窗(R-R间期的35%~85%)扫描模式;B组39例,采用320排容积CT Target CTA(R-R间期的75%时相为中心)扫描模式进行扫描。A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4.0~84.8岁,平均年龄60.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为23.8 kg/m2。B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46.8~70.3岁,平均年龄63.5岁,平均BMI为23.0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审批号:2019-伦审批-24),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心率/(次/min)A组 60.9±12.2 161.5±6.6 61.6±9.9 23.8±3.1 58.1±4.9 B组 63.5±7.4 162.5±6.7 60.5±8.8 23.0±3.7 57.3±3.9 t值 -1.257 -0.786 0.232 0.695 -1.189 P值 0.235 0.448 0.821 0.501 0.259组别年龄/岁身高/cm体质量/kg BMI/(kg/m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第二代320排容积CT (Aquilion Vision,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Otawara,日本)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探测器准直宽度为320 mm×0.5 mm,Z轴扫描范围16 cm。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膈面下。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固定为100 kVp,管电流采用智能毫安管电流调控技术,图像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值设置为26,对应图像层厚0.5 mm,球管旋转时间0.275 s/圈。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一次心跳采集成像。图像重建采用自适应迭代算法AIDR 3D(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 和非对称锥束重建算法降低SD值[10-11],重建函数选取FC43。重建层厚为0.5 mm,层间距0.25 mm。A组:采用传统默认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1个Beat扫描,曝光时相为R-R间期的35%~85%,并自动重建最佳时相,若最佳时相无法满足诊断需求,则通过高级心电编辑软件以5 ms间期为间隔单位重建多个时相,选取最佳时相重建整个心脏;B组:采用第二代320排容积CT所自带的Target CTA采集模式,1个Beat扫描,设置R-R间期的75%为曝光时相。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对比剂,流速 4.0~5.5 mL/s,总量 40~60 mL(0.8 mL/kg)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50 mgI/mL),然后注入30~40 mL 0.9%氯化钠溶液冲洗。采用团注跟踪法确定扫描时机,指令提示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12 s时提前吸气后屏气并等待,当降主动脉达到260 HU时触发扫描。通过在降主动脉而不是升主动脉实施团注跟踪技术,冠状动脉增强的延迟时间更短,患者间变异性更小[12]。

图像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Vitrea fX,1.0,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日本),运用心血管后处理软件对冠状动脉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血管管径分析等处理。

1.3 图像分析

(1)主观图像分析:主观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有6年和10年CCTA经验的诊断医师进行评定。评定时,患者基本信息均被隐藏。根据心血管计算机断层摄影学会18节段分类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分析[13]。图像质量按节段分级,当解剖显示的每一节段(≥1.5 mm)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和狭窄的严重程度时,被认为是诊断性的。结果按4分制评分[14-15]:4分:优秀,无明显血管边缘的伪影;3分:良好,轻度伪影,血管边缘轻微模糊;2分:可接受,中度伪影存在,但图像仍可解释;1分:无法评估,重度伪影,使图像不能解释。当2名医师的得分不同时,最终的得分经共同讨论后决定。

(2)客观图像分析:右冠状动脉和左主干近端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在横断面图像上绘制。使用圆形ROI记录每个冠状动脉段的平均CT值(Hounsfield Unit,HU)。选择尽可能大的 ROI,同时小心避免血管壁粘连,以防止部分容积效应。在轴位图像上,ROI被放置在血管轮廓内,并记录平均CT值。图像噪声被定义为升主动脉ROI的标准差。记录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主干近段、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左钝缘支近段、右冠状动脉的CT值、噪声等数据,计算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主干近段、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左钝缘支近段、右冠状动脉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n,CNR)。记录CT扫描系统自动生成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

1.4 统计学分析

进行功率分析以确定最小队列规模。本项研究假设2组的每段主观图像质量相似。为了检测主观图像质量得分0.1的差异,最小样本量被确定为总共234个片段(约39名患者);样本量计算基于类型2误差(α=0.05)[16]。

2 结果

2.1 扫描参数和辐射剂量

采用2种扫描模式分别对39例患者进行扫描,2种方法均采用100 kV的管电压,记录扫描过程中的管电流参数,结果表明,两种扫描模式下的管电流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3,P=0.889),见表2,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种扫描模式下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DLP和ED,结果表明,B组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CTPIvol、DLP、ED)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种扫描方法管电压和管电流参数比较(±s)

表2 两种扫描方法管电压和管电流参数比较(±s)

组别 管电压/kV 管电流/mAs A组 100 83.2±20.0 B组 100 82.7±18.5 t值 - 0.143 P值 - 0.889

表3 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的比较(±s)

表3 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的比较(±s)

注:CTDIvol:容积 CT 剂量指数;DLP:剂量长度乘积; ED:有效辐射剂量。

组别 CTDIvol/mGy DLP/(mGy/cm) ED/mSv A组 26.2±5.9 423.7±72.0 5.9±1.0 B组 8.8±3.2 143.4±52.4 2.0±0.7 t值 -13.556 -15.175 -15.175 P值 <0.001 <0.001 <0.001

2.2 主观图像质量评估

两种扫描模式分别采集234个冠状动脉节段,结果表明,A组和B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2,P=0.723),见表 4。

表4 39例患者两种扫描方法图像质量节段评分情况[n(%)]

2.3 客观图像质量评估

两种扫描模式下的噪声、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5)。

表5 两种扫描方法不同位置噪声、SNR和CNR比较(±s)

表5 两种扫描方法不同位置噪声、SNR和CNR比较(±s)

注:SNR:信噪比;CNR:对比噪声比。

组别 主动脉根部 左冠状动脉主干近段 左前将支近段噪声 SNR CNR 噪声 SNR CNR 噪声 SNR CNR A组 36.1±13.1 26.5±8.3 42.0±21.0 36.1±13.1 31.6±20.8 47.3±26.8 40.1±10.6 29.7±15.5 47.5±39.6 B组 46.0±19.6 24.6±21.8 40.1±28.0 36.0±19.6 28.4±27.3 46.5±23.2 42.6±31.8 27.8±23.8 47.3±28.7 t值 -0.045 -1.481 -0.895 -0.045 -1.693 -0.294 1.351 -1.026 -0.067 P值 0.965 0.167 0.390 0.964 0.118 0.774 0.204 0.327 0.947组别 左回旋支近段 左钝缘支近段 右冠状动脉近段噪声 SNR CNR 噪声 SNR CNR 噪声 SNR CNR A组 40.8±9.1 21.6±10.2 39.6±34.1 28.9±4.8 16.1±3.7 28.5±11.5 41.5±5.7 21.2±7.3 36.3±21.4 B组 43.0±28.3 22.4±17.3 42.0±30.5 31.6±12.0 14.4±10.0 26.4±22.5 45.8±25.4 21.8±9.5 38.5±29.6 t值 1.361 0.588 0.875 1.557 -1.780 -1.210 1.500 0.537 1.182 P值 0.201 0.569 0.400 0.148 0.103 0.252 0.162 0.602 0.262

2.4 图像分析

对比两例心绞痛患者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宽相位(图1)和Target CTA扫描模式(图2)采集的横断位图像、容积重建图像、右冠状动脉曲面重组图像、采集心电及辐射剂量报告,结果显示Target CTA模式,在辐射剂量为1.5 mSv的情况下实现了无运动伪影图像,同时也实现了低辐射剂量下的病变血管显示(图3)。

图1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CTA图像及辐射剂量报告

图2 Target CTA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CTA图像及辐射剂量报告

图3 Target CTA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CTA图像及辐射剂量报告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心率 ≤75 次/min患者,采用320排容积CT特有的Target CTA扫描模式(R-R间期75%为采集时间点),与前瞻性心电门控宽时相(R-R间期35%~85%)扫描模式相比,减少了约66.1%的辐射剂量,同时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在心率较高的情况下,收缩期往往能比舒张期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然而,Steigner等[17]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第一代320排容积CT,舒张期采集对心率45~78 次/min的患者诊断是可行的。由于第二代320排容积CT的机架旋转时间从350 ms提高到275 ms,所以本研究将采集时相分别确定在R-R间期的35%~85%和75%,结果显示,舒张图像可为心率低于75 次/min的患者提供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质量。

Leipsic等[18]的研究结果表明,缩短曝光时间窗的冠状动脉CTA血管造影与宽相位窗的检查相比,辐射剂量降低47%,且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原因为第一代320排CT最快的球管旋转时间是350 ms,所以将心率超过66 次/min的患者被排除在这项研究之外。本研究使用了第二代320排CT,机架旋转时间缩短到275 ms,在心率低于75 次/min的所有患者中,以75%为曝光中心的单相位采集,扫描仪旋转了360°,运用非对称锥束重建可以使用180°的数据进行重建,也可以在约100 ms内自动重建出最佳时相的图像,因而辐射剂量较宽时相采集组降低约66.1%。

Steigner等[17]研究显示,10%的曝光时间窗(70%~79%的R-R间期)与35 %的窗宽(60%~95%的R-R间期)相比,能提供相似的诊断图像质量。然而,当使用固定的时间窗(75%的R-R间隔)时,图像质量显著降低,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分析原因为,首先,在先前的研究中使用的是175 ms的第一代320排容积CT,而本研究使用时间分辨率为137 ms的第二代320排容积CT;其次,非对称锥束重建在本研究中是可用的,它可以实现无运动伪影图像,即扫描是在以75 %为中心的最小时间窗口下进行的。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BMI分别为23.8 kg/m2和23.6 kg/m2,将管电位降低到100 kV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19-20]。Zhang等[21]研究结果表明,BMI<25 kg/m2的患者的100 kV千伏图像采集与BMI≥25 kg/m2的患者的120 kV图像采集具有相似的图像质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虽然降低的管电压可以维持冠状动脉的CNR,但是增加的噪声对斑块分析的影响仍不确定。低衰减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22],低管电压对斑块形态分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有以下几个局限性:① 未用冠脉DSA来检验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不同采集方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② 心率超过75 次/min的患者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有必要进行更大数据的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针对心率低于75 次/min的患者,采用第二代320排容积CT特有的Target CTA扫描模式与传统宽时相采集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相比,在保持主客观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以75%为中心的最小曝光时间窗可以减少辐射剂量。由于使用口服和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的大多数患者心率很容易控制在75 次/min以下,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更多的患者接受更低辐射剂量的Target CTA扫描模式进行冠状动脉CTA血管成像。

猜你喜欢
扫描模式时相心电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更正启事
血清白细胞介素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双光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骨密度不同扫描模式的对比研究*
抑郁症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3D VOI 技术在SPECT三时相骨显像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应用
基于CompactRIO的PAC的特点及应用
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采集时相对肺部肿瘤PET/CT四维显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