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麾
已过鲐背之年的朱曜奎近年来仍然笔耕不辍,展现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姿与豪气。朱曜奎祖籍苏州,出身于艺术世家,幼年师从父亲朱士杰以及颜文樑、刘海粟等艺术大师,倡导“大美术”理念,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他勤于探索和创新,将中国山水意象与西方写实绘画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式美学风范,在书法、中国画、油画、漆画、雕塑、壁画等领域皆有突出贡献,其中尤其是在油画创作领域造诣很深,本文即就其风景油画展开评析。
中國艺术家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从来不是一味地模仿与照搬西方套路,而是根据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美学个性进行了民族化探索,希望形成不同于西方油画的创作面貌。朱曜奎的油画作品便明显汲取了中国画的美学原则。比如,其在作品中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原则,即“步步移”“面面观”,以此消解了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则,改变了画面只有一个中心的构图方式,化立体为平面,化平面为线条,画面中的虚实对比与开合聚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更为可贵的是,他将中国画的意境、气韵和趣味移植到油画创作之中,形成了颇具民族色彩的艺术面貌。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朱曜奎热衷于采用凸显中国画意境的构图方式。作品《春天即将来临》采用了多视点的构图方式,以平面化语言绘制远山,以线条描画树木,将中国画把握虚实关系的技巧引入创作之中,使油画的笔触、肌理和中国画的笔性、皴法得到了有机贯通。这幅作品看似参考的是西方风景图式,实则是以油画手法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变格。
作品《深秋》的近景是以较为写实的手法刻画的五棵白桦树以及以点彩描绘的植物与鲜花,远景是橘黄色调的河水与银灰色调的荷花。画面中的林间甬路呈“S”形,颇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情趣。
作品《红山微云》描画了黄昏时分晚霞映照山峰、微云浮动游走的瑰丽景象。全画分为三个部分,远景以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描绘了蓝、橘相间的天空,中景以浅蓝色与红色渲染左侧的山脉,再以朱红色塑造右侧的山峰,两组山石成“人”字形排列,近景以橘黄色描绘蜿蜒的山路,以翠绿色描绘繁杂的草木。有趣的是,近景的山路也呈“人”字形,这与中景的山脉形成了呼应之势。山石的刻画是在有意消解焦点透视的限制,画面的平面感更加凸显出来。当然,画家没有完全放弃立体空间的塑造,而是将平面化与空间化进行了折中处理,这是中西合璧与双向互补的一种体现。总体来说,画家描绘山石草木不是为了画风景而画风景,而是通过这些意象来营造某种融阳刚与婉约于一体、铸苍茫与明艳于一炉的诗意情境。
作品《盛开的季节》以颇为写意的笔触和色彩描画了连绵的山脉。画面中,几簇斑斓的鲜花从斜刺里伸出,两只小舟横卧水中,如中国画小品般颇富雅致之气。这幅风景油画采用了中国花鸟画的“折枝”构图法。同时,画面色彩洒脱,除了绿色比较浓艳之外,其他的色调皆较为淡雅。此作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笔触、肌理,都借鉴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
在色彩方面,朱曜奎不仅设色大胆,而且在画面中营造出了和谐统一的色彩氛围。以作品《黄河咆哮》为例,他依托油画颜料,开展了一场“写意实验”。画面中,黄色的波涛和白色的水汽激荡于石崖之上,仿佛正在联合演绎一首“黄河大合唱”,眼前的景象活脱脱就是一幅中国大写意泼彩画。
作品《江南之春》以浅蓝和绿为主色调,写意化地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春色。绿树成荫的画面中,两只野鸭正嬉戏于水面之上,与树木、草坪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一位艄公手持烟斗,正在黄伞下悠闲地小憩、观景。该作采用平涂的手法描绘景物,倒垂的杨柳凸显出了中国画特有的线条之美。
作品《黄龙远眺》先以写意化的笔法和色彩描绘了远景处淡蓝色的天空与灰、黄相间的群山,再以较为写实的手法刻画了深绿色的林木,二者形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同时色彩关系的转变极为生动,营造出了澄明与苍郁并存的审美境界。
作品《黄山不老松》虽然以“不老松”为题,但并未以黄山的松树作为画面的主体,而是以起伏的山峦作为主要景观,松树只是零星地一笔带过。具体刻画时,画家没有按照近实远虚的常规方式表现山脉,而是不论远近,一律将视点并置、拉近,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了避免画面单调,画家又绘以涌动的淡紫色流云穿梭于群山之间,构成了多重对比关系。
作品《山河春》先以浅淡的色调刻画天空和远山,再以浓重的色调描绘中景处的山脉,近景处则由一片开阔的草地和低矮的树木烘托出了平远、宁静的画意。总体而言,该作设色淡雅,以平涂为主,颇具意境之美。
作品《峡江船影》以两山夹一江的险峻构图描绘了小船顺江而下的场景。画面中,远山较为虚淡,近山较为写实。虽为油画,但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对树木的处理更是逸笔草草,独具意境。
纵观朱曜奎的油画作品,可以看出其尝试打通中西、融汇古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审美融合之路。中西合璧看似是一条折中的创作路径,其实颇为冒险。毕竟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非中非西”、两面都不讨好的艰难境地。因此,在油画创作领域,中西合璧是一个尚待延伸与推进的艺术课题,而非一劳永逸的舒适圈。在笔者看来,艺术家想要探索中西合璧的创作路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以中国画为“体”,西画为“用”,不可本末倒置或平均用力。其二是要以中华文化和中国审美精神为核心,有选择性地吸取和借鉴西画的艺术技巧。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也在持续推进当中,如今已渐渐具备了“合璧”的优越条件。这为油画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和创新空间。
就朱曜奎秉持的中西合璧之路而言,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中华文化传统与美学自信的坚守。他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美学精神为核心,承继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辩证美学观,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油画民族化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