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春慧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现场工程师是指对接企业一线(例如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他们主要负责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对现场工作的各环节担负着重要责任。现场工程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现场工程师以“校企共育”为载体,针对企业岗位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我国现场工程师处于短缺的状态。现场工程师对接本科阶段主要是“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对接高职高专阶段是“现场工程师”培养,不同种类的现场工程师其核心内核均基于工作,重视职业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校企联合培养为载体。
2022 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遴选发布生产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这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现代高职高专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为职业教育高质量指明了方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新型产业层出不穷,当前技术赋能产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岗位需求日益增加,有必要对高职高专现场工程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需要。现场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科教强国的重大举措,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完善企业员工培训,也促进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互促互进新局面,是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模式的重要探索。
(1)标准化理论。标准化理论是高职高专标准化培养模式的首要依据。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从社会和企业层面讲,是基于“ 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提出的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要求,培养标准的研制是实现该计划的重要基础;从国家层面讲,党的二十大报告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是基于教育、人才与科技的“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标准化理论为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可以确保现场工程师匹配岗位需求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知识和技能图谱,提高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还有利于提高培养过程的效率,降低培养成本。
(2)教育心理学理论。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理论并形成标准化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现场工程师,需要先进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基于生产实际(职业岗位)的学习是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环节,生产一线的是重要的学习场所,所有生产与学习、特殊情境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都需要在这里解决,因此探讨“基于现场工作的职业教育学”必然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教育心理学依据,为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通过标准化规范,关注以上三个层面的发展,例如在认知层面,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现场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层面,要求关注现场工程师学习兴趣的培养,树立自信心,强调爱国精神,培养职业道德和使命感;在行为方面,重视动手能力,促使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的职业岗位,从而促进现场工程师的全面终身发展。
(3)人因工程学理论。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也要基于人因工程学理论。人因工程学理论也称为工程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机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人工智能AI 技术的发展,很多岗位工作内容都会发生飞速的变化,人与机器的互动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适度改进人机互动方式例如使用虚拟现实装置,可以降低工作复杂程度,锻炼操作能力,降低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风险。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联合培养项目申报条件,高职高专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校企联合,建立标准化现场工程师培养基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包含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联合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推进招生考试评价改革,形成标准化现场工程师招生思路。校企联合制定考试招生办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以保证招生模式公平公正,学生综合素质符合生产一线的基本职业需求,从根源提高培养效率,提高现场工程师的素质标准。
(1)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形成标准化现场工程师师资队伍。例如明确企业导师教学职责,强化学校导师实践能力,制定双导师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和师资结构上设定标准,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服务水平,为高职高专现场标准化培养模式构建提供有效支持。
(2)助力提升员工数字技能,打造标准化现场工程师技能队伍。例如学校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培训,加强相关企业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利于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的实施。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邮轮内装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是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极具海事特色的项目,本项目成功获批江苏省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邮轮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培养邮轮内装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基于邮轮全产业链,依托中船产业学院,校企双发目标共定、标准共研、专业共建、培训共赢、就业共促、毕业共护,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蓝海视野、有志从事邮轮建造事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工匠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邮轮专业应用型人才。
(1)立足国家政策导向,响应海洋强国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按照《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坚持校企共育,互促互进,加快产教融合,形成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2)打造中国特色产业学院,服务邮轮市场需求。基于邮轮产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培养从业人员能力。学校与中船舰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共建“中船产业学院”,完善1+X 邮轮内装职业能级培训技能培训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升级,支撑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3)探索本土化邮轮产业人才培养,促进学徒制升级。持续深化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培养中国特色邮轮现场工程师,助力实现“邮轮产业本土化”的产业格局。
(4)打造省级邮轮全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实结合,以虚带实,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实现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的标配。基于区域共享的数字智能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科教融合,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形成标准化的国产邮轮产业数字化人才模型。
邮轮内装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将打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局面,着力培养适用于邮轮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邮轮人才“校、行、企”联合培养路径,形成现场工程师高质量标准化培养新模式。
(1)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模式。本项目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坚持“校企双主体、学生双身份”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工程实践”校企融合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发挥企业和学习、产业三方优势,实现供需匹配、学岗对接、工学交替、校企共育,提高邮轮内装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2)形成职业实践技能标准化模式。依托“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联合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和业务水平;制定企业员工培训方案,为职工开展数字技能提升培训;开发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下,通过系统的实践学习和锻炼,职业技能必然显著提升,最终形成能够独立解决现场工程问题的技能标准化模式。
(3)形成职业综合素质标准化模式。通过针对现场工程师的标准化专业化的培养,准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得将全面提高,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纳入标准化指标,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职业综合素质标准化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
(4)形成人才培养成效标准化模式。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验证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成效。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普遍满意度有利于标准化培养模式升级参考。
(5)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标准化模式。对现场工程师毕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就业竞争力形成因素。目前企业对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准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继续深入研究,保证毕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形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标准化模式,保证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在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成效。
(6)形成社会评价新标杆。通过收集社会各界的评价,分析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在社会上认可度。现场工程师的社会评价来自企业、学校、家人、朋友等各个方面,将完善社会评价体系,形成社会评价新标杆。
通过对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的实施,准员工能力得到全面培养,教育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为向社会输送大量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场工程师做出贡献,值得推广与应用。
高职高专现场工程师在国内处于探索阶段,在岗位能力需求、课程体系建立、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和评价机制等人才培养方面仍需完善,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培养目标,企业互通、科教互融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培养路径的推广应用可以惠及更多的学习者。
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分段化脱离生产实际,因此“驻厂制”管理模式更利于学习,将0.5学年跟岗实习+0.5 学年顶岗实习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技能训练全部安排在企业。准员工遵守企业制度,在生产一线习得岗位技能,学习解决生产现场技术应用问题,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脱离“学生+准员工”双重身份向企业员工转变,是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文章在高职高专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一些见解,但仍有局限。例如,对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将继续深化对现场工程师标准化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为高职高专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