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第二、三年段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3~6年级共安排想象作文14次,占总量的22.58%。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想象作文教学备受重视。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理念陈旧、指导乏力”等问题,导致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效率不高。为此,笔者从教学理念、二维支架的开发、“四环四导”教学模式的运用等方面构建了“二维支架式教学”体系,让教师的教学有了方向,指导有了抓手,课堂有了实效,小学生想象作文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写作,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然而,作文一向是教学的难点,想象作文教学难度更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需要依据各种限制因素,创造性地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与记实性写作相比,想象作文的创造性更强。
当前,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果写作”导向严重,“过程写作”指导缺失,主要表现为:
1.“过程写作”观念的缺失。大多数老师以“写作结果”为导向,不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让“写作过程”成了一个“黑匣子”。
2.“过程写作”支架的缺失。想象作文有其独特的规律,大多数老师没有把握文体特点,没有搭建有效支架进行指导。
3.“过程写作”策略的缺失。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以“读范文”为主要教学策略,没有构建有效的教学范式。
“二维支架式教学”强调“从学情出发,开发精准的支架,运用在任务、构思、表达、评改四阶段”,指导学生写作全过程。
“用支架指导写作全过程”的教学理念,丰富、深化了“过程写作”这一作文教学理念,强调三点:一是“从学情出发”。通过问卷、作品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二是“开发精准的支架”。根据故事和儿童诗写作的规律,开发合宜的支架。三是“指导写作全过程”。运用支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构思、表达、评改”四个阶段的写作活动。
1.文体维度支架:故事和儿童诗写作的核心支架
(1)故事写作支架:“情节支架三式”。写出一个好故事,关键看能否写好“冲突”,一个人遇到一个难题(冲突),他就必须努力奋斗,采取行动,这时,冲突开始推动事情发生,让故事发生了变化。冲突一旦解决,故事就结束了。让学生写故事,关键教学生设计好“冲突”。因此,在故事类想象作文教学中,要搭建好情节支架。情节支架有基本式、分类式和具体式。
情节支架的基本式:冲突包含两个故事要素:一个是渴望,一个是障碍。“渴望”指的是人物要实现某个目标的强烈愿望,“障碍”指的是人物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一切相反的因素。因此,根据故事写作的三要素冲突、行动、结果,就可以将故事的基本情节描述成一个公式:渴望+障碍+行动+结局=故事。
情节支架的分类式:故事情节有基本的结构形态,但是不同类型的故事又有其独特的结构形态。比如,“探险类”的故事,可以提炼为“进入险境—遭遇险情—通过行动—脱离危险”。“成长类”的故事,可以提炼为“年轻的主人公不够成熟—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改变了性格或者原有的价值观—走向了成熟”。笔者选取了10种经典的故事原型,分别是“还原成因、得到宝物、坚持梦想、变形记、缺点也有用、有恩报恩、探险故事、成长蜕变、黑白分明、复仇故事”这十类,并从典型故事中提炼出情节支架。
情节支架的具体式:情节支架的基本式和分类式,梳理了故事的整体框架,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进行改造,通过问题、思维导图、表格、图片、蜘蛛图、鱼骨图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
情节支架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丰富故事类型素材,通过提取不同类型的故事成规,把握不同故事的内在特点,初步掌握故事写作的内核。
在具体的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对故事基本模型的归纳和学生对模型的演绎是重中之重。正是通过对故事基本模型的不同演绎,对施动者、相助者、反对者三者关系的不同设置,对故事各种走向、各种变体的不同安排,学生的想象力将得到大大锻炼,创造力将会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如果能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模型,熟练掌握故事写作的技巧,将为其从事小说、戏剧等其他叙事类文体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儿童诗写作支架:“结构支架八法”。提炼出对话法、寻因法、比喻法、对比法、排比法、拟人法、问答法、假设法八种结构支架。
对话法:把周围的万事万物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俯下身子,与他们亲切交流。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写童诗的过程。
寻因法:寻因法就是给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寻找一个原因,由于儿童的想象幼稚天真,而使得理由并不十分符合常理,但这样的创作往往富有童趣。
比喻法:比喻法是童诗创作中基本的一种方法,用一样东西去比喻另外一样东西。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
对比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凸显内容、性质,这样能够创作出具有强烈反差的诗歌。
排比法:排比法要求作者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写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句子,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写。
拟人法: 拟人法是儿童诗创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正是因为把世界上的万物当做人,儿童诗才有了丰富的想象,才变得特别有情趣。
问答法:同样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就是一问一答的妙处。事实上也是如此。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生活不同,体验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不同,因此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
假设法:一个假设会带来很多美好的遐想,根据这一方法可以写出很多类似的儿童诗。
儿童诗的写作和其他文体的写作有很大的不同。儿童诗语言跳跃而且高度精练,想象丰富,需要运用恰当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搭建适宜的范例支架,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通过相关的主题,触发儿童的诗心,激发儿童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不同的意象进行表达;二是让儿童了解儿童诗的结构和常用的手法,初步从外在形式的角度去模仿。
2.过程维度支架:情境、情节(结构)、范例、量表四类核心支架
分别开发了情境支架、情节支架(结构支架)、范例支架和量表支架。
(1)情境支架:从交际情境出发,解决的是“为什么写”的问题,主要包括“话题”“读者”“目的”等要素。
(2)情节(结构)支架:故事写作中,借用情节支架三式,帮助学生丰富故事类型素材,通过提取不同类型的故事成规,把握不同故事的内在特点,初步掌握故事写作的内核。儿童诗写作中,借用结构表达八法,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结构和常用的手法,从整体上学习构思儿童诗的写法。
(3)范例支架:一是根据实际提供具体典型的范例;二是从范例中提炼出精准的写作知识。
(4)量表支架:根据教学目标,提炼出核心的写作知识,将写作知识转化成评价量表,包含写作的具体标准和评价等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写作的优缺点,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从“促进整体写作的评价”转向“促进专题写作的评价”,将写作整体分解到具体的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抓手,让每一节课专注于具体的某一个点。
二维支架的运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了“四环四导”的教学模式;二是提炼出二维支架运用的三个原则。
1.“四环四导”教学模式
“四环”:写作教学的“任务”“构思”“表达”“评改”四个环节。“四导”:指的是根据四个环节的不同任务,搭建不同的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全过程写作。具体要点如下:
“一导”指在写作任务环节,搭建情境支架,创设具体的真实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明确具体的写作目标。如在《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了真实写作情境:“同学们,最近学校公众号向大家征稿,征稿的主题是‘探险’,要求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想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学校将择优在公众号刊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如何写好这篇作文。”
在这个情境中,老师设置了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学生的写作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能在学校公众号发表而受人瞩目。真实的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二导”指的是在构思环节搭建情节(结构)支架,引导学生构思整体。根据文体不同,在故事写作中,搭建情节支架,指导学生构思整个故事的情节,从篇章的角度确定写作大框架。在儿童诗写作中,搭建结构支架,选用对话、寻因、对比等方式,确定整首诗的大框架。比如,在教学《这样想象真有趣》过程中,教师借用“报恩”“探险”“坚持梦想”等情节支架,引导学生构建故事。学生在情节支架的指引下,构建了丰富完整的故事。教学儿童诗《小雨点》时,借用“寻因法”引导学生思考“小雨点为什么来到大地”,学生得出了“是因为雷公公要打他屁股”“因为他看到很多好吃的水果”“因为想要和小树苗做游戏”等有趣的原因,因而写出了很多趣味盎然的诗歌。
“三导”指在具体表达环节搭建范例支架,并从范例中提取核心写作知识,指导学生的句段表达。这样的支架,既有感性认知,又有理性总结,以适宜的写作知识指导语言表达。以《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具体细致地描写“险境”,老师提供了两个范例支架:《观潮》一文中描写潮水的片段,《跳水》一文中描写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片段。出示范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得出以下方法:要写出洪水在不同时候的形状和声音;一边写洪水,一边写人的反应;适当应用修辞手法表现洪水的可怕。
“四导”指在评改环节搭建量表支架,将写作标准细化、具体化,指导学生对照标准,自主评改,升格写作。这一量表包含写作的具体标准和评价等级。比如,在《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中,教师提炼出四个评改点:“想象合理”“困境写具体”“求生写具体”“心情的变化”,并将每个评改点具体化:“想象的困境符合具体的场景;求生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并能恰当用上探险装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环境;一边写环境,一边写人物;能够写出危险的氛围”“写出谁提出求生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能运用连续的动作描写”“能写出初到场地、遇到险境、求生成功三个阶段的心情;能直接描写心情;能写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根据评改点和具体标准,进行等级化评价。
2.支架运用的三个策略
(1)支架的搭建,要以“群”的形式出现。所谓“支架群”,就是指为了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教师搭建多个有效支架,并进行合理运用。学生在想象作文写作的过程中,面临着选材、构思、表达、修改等诸多环节的问题,因此,就需要综合搭建“支架群”,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写话内容“猫和老鼠”这一习作时,教师综合搭建了情境支架、问题支架、范例支架等,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有的放矢,设置支架,激活思维,激发灵性,提供策略,让低年级学生写话时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支架的提供要在学生“悱愤”之时。什么时候提供写作支架?应该是在学生困惑时,正如教育中常说的一句话:“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从心理学角度看,“悱愤”之时正是学生焦虑之时,急需得到帮助。这个时候老师提供适宜的支架,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悱愤”之时,主要表现在“选材”“构思”“表达”等几个阶段。
(3)支架的运用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于写作效果而言,学生会运用构思支架才算有效。但是,要达到“迁移”的学习目的,还需学生“内化”支架,而“内化”的前提条件是真正“理解支架”,即所谓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么,在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理解支架”与“运用支架”的关系?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理解,再运用;第二种是一边运用一边理解,在尝试中进行理解和运用。
比如,在运用“复仇”情节支架时,需要让学生理解这样几点:仇恨是主人公行动的动力。因此,要设计合理的仇恨。一般来说,这样的仇恨往往是家国仇恨、生死仇恨,才会让主人公不顾一切,实施复仇计划。复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进行。复仇的结果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顺利复仇,另外一种是抛弃了仇恨,和仇人和好。第二种结果的出现,往往是结仇的原因另有隐情,或者是仇人有独特之处,让复仇者放弃复仇。
“二维支架式教学”遵循故事写作和儿童诗写作的规律,以“过程写作”理念为指导,从文体和过程两个维度开发出核心支架,指导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实践表明,“二维支架式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