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效应分析①

2023-02-08 02: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思政

孙 静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而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两者在人才成长方面的促进作用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1]。对于高校教育本身而言,研究耦合效应能够揭示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为高校教育提供创新模式和实践策略,推动高校教育朝着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方向迈进。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通常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和参与的团体,旨在提供学生交流、学习、实践和社会参与的平台。这些社团以特定的兴趣、领域、专业、文化或社会问题为核心,以自愿参与和共同利益为基础,通过集体行动和合作来实现成员个体发展和社会价值的目标。

在特征方面,相较于社会范围内的成熟社团,高校内由学生发起的学生社团具有别样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展现社团所在高校的精神面貌与人文环境。

具体而言,自主性与自我组织能力是高校学生社团始终所倡导的理念,社团成员自发地组织、规划和执行各项活动,而非依赖于学校或教师的指导,这种自主性同样也使社团学生的领导力、创造力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架构具有高度的民主性,社团领导团队经由本社团成员通过选举投票产生,且规章制度、活动计划和资源分配相关事宜也强调每一位社团成员的参与,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稳定器”的作用,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一)强化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高校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构建联系的重要媒介,是达成社会主义坚定信仰的不可或缺的一步[2]。而对于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真善美、尊重他人、追求平等和公正的宝贵品质,有助于学生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还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二)推动育人体系全面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现阶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互融合,推动人才发展细化、全面进行。在完人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人才素养的全面发展业已成为众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纲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何在培养“专精人才”与“全面人才”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能够充分地发挥调和作用,辅助高校推行的专精型或是全面型教育工作,以灵活地安排策划,组织讲座、讨论、文化活动,从学生的课余生活着手,实现专精与全面之间的融合,从而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提供必要保障。

(三)树立法治意识道德观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其最为重要的两点职能便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从思想上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其中,法治意识是指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维护的意识,而道德观念则是指对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判断和行为准则。强化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对学生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能够在行为中遵守法律,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而道德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积极影响,也为社会建设和法治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行为上来看,高校思政教育习惯于通过案例分析、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解法律体系及法治原则的情景,最终起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及法律素养的作用。相对于严肃的法治意识建设,道德观念的引导工作则更加温和,强调通过伦理讨论与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人格,使其认清道德与个人、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关系,通过提供道德典范和榜样,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弘扬社会正气。

(四)促成社会责任感的觉醒

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宏伟的愿景都需要社会成员的深度参与,这就需要当代青年具备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承担时代重任的责任感与觉悟,更要具备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要从这些需求着手,将责任感教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工作的关键目标,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与公共利益,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社会生活,最终养成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方法上来看,高校的社会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通常与素质拓展学分挂钩,直接提升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无时无刻不在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做、如何做、怎么做好等关键问题,以实践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尝试新思路、提出新观点、采纳新方法的创新精神。

(五)塑造文化自信成长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温和的土壤,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对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便能够起到串联的作用,将社会、民族、个人紧密连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同时,增强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培养文化创新和创造的能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效应分析

(一)教育内容与活动主题的耦合

从目标上来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追求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主题的统一,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也确实如此,在社团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社团的活动主题紧密结合,都追求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尤其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社团活动的核心目标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内容,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与思政教育对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二者内在的统一性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从具体的实际效果来看,通过将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主题相统一,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增强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认识。例如,在关注环保的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3]。

(二)教育方式与管理方法的耦合

从顶层设计来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有着一致性,在教育方式与社团管理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这些方面的工作更容易成为二者相互作用的着力点。在完人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理应与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相互融合、相互补足,二者应当作为理念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先导,成为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融合典范。从这个视角来看,思政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分析、讨论研究、角色扮演等方法能够在社团建设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关注社团管理中的伦理、决策等问题的探讨。与之相对的是,学生社团的具体实践活动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将理念以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促成知行合一,切实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师生互动与社团指导的耦合

师生互动与社团指导的结合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重要标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种结合的基础,通过积极互动和信任,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思想引导,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和讨论,帮助他们理清思维、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在社团指导中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目标和发展需求。这种指导不仅限于规划社团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更包括提供专业支持和知识传授,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质量的师生互动与社团指导的结合,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从学生社团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高校学生社团也就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4]。

(四)反馈形成与目标纠正的耦合

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学生社团建设的质量,都需要强而有力的意见反馈机制与评估体系对现有工作予以分析总结,针对现存的问题形成动态的纠正,最终促成二者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社团内置的有效反馈机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本社团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成长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改进。这就要求教师在社团活动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通过评估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5]。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这种反馈和建议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改进自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社团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勤于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就能够更加轻易地通过思考和总结,发现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向。教师也能够依照评估结果,适当地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保障措施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关系尤为紧密,二者的耦合已然成为不争的发展方向。正因如此,高校与社会各界就应当锁定二者的关联,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学生社团建设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开展。

(一)顶层设计的保障

即便社团建设与思政教育在高校内部的行政制度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实际工作的开展方向基本一致。因此,高校就应当顺应发展趋势,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指导文件,锁定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具体而言,这些文件应详细阐述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为实际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二)基层工作的保障

负责学生社团建设及管理的教师与专职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侧重方向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统一调配,以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从思政教师队伍与现阶段从事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中,筛选专业人员负责指导社团建设、培训学生、推进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等职责,确保二者的协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是决定社团建设成果与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尤其需要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工作,要善用换岗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他们在思政教育或是社团建设管理工作中有所建树。当本校培训力量薄弱时,校方可以面向社会招贤纳士,从社团发展领域中吸纳专业人才,采用外聘专家驻校指导等形式强化学生社团的建设成果,更需以专业人才的工作经验为榜样,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资源支持的保障

高校应提供包括场地、设备、资金和人力在内的资源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况且,高校内较为专业的学生社团本就是“烧钱”的项目,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等前沿领域的学生社团对资金等物质条件的要求更高,校方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频繁的交流机会,还需要拨调大笔资金用以购置先进设备,并且为了确保能够物尽其用,校方还要引进配套的技术及专业指导服务,创造适宜的环境,使社团成长为有前景的平台,思政教育才有施展拳脚的机遇。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耦合效应,积极探索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优化学生发展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耦合效应的分析,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思想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思政
缤纷社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