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婷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随高校资助育人措施的完善与实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难题已经得到有力解决。据统计,2021 年国家资助学生15251.68 万人次,资助总金额为2668.29 亿元。新形势下,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要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做到资助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出符合新时代资助育人需求的新思路。
2013 年11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在湘西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精准资助正是精准扶贫思想在高校资助育人上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为高校贯彻资助育人提供了发展方向。在高校实施资助育人工作中,要做到准确定位,如资助谁,资助什么,谁来资助的问题。此外,“脱贫先扶志扶智”,困难学生主体才是脱贫的内驱动力。只有以实现学生长远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的代际传播,实现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近年来,三全育人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涵盖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科研、资助、服务、实践、文化、心理、网络十大育人体系中。资助育人是三全育人体系的一大重要载体,能实现社会优势资源的有力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融入资助日常工作中,是实现高校资助精准化人性化的有力保障。需要社会各界育人主体,立足于学生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把握学生个性化需求,给予物质帮扶的同时,倾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友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需求,形成家校合作、社会帮扶、学生自助的资助体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低级需求和高级需求。其中,低层次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即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安全需求,即确保人身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即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每种需求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低层次需求满足是高层次需要得以实现的前提,高层次需求则是后期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潜能。在同一时期,多种需求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主体中,但其中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地位,且不会影响其他需求的存在。占主导地位的需求是人在某一阶段最为迫切的需要,是激励其积极行动的根本原因和动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特殊的人格特质,突出表现为自尊心强、渴望自我认可和他人的尊重等性格特点。同时,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不同时期个体需求存在差异性,加上受外在环境影响,需求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所以,不能局限于困难学生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关注该群体更高层次的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资助中感受到爱和被爱,进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3]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目标,离不开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准资助,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是实现脱贫攻坚艰巨任务的重要内容。高校精准资助是针对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和激励,要做到准确识别帮扶对象,明确帮扶具体形式,精准帮扶资金三个方面。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避免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和因学返贫现象的出现,实现其高质量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缓解其学业上面临的沉重负担,从而公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精准资助,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真心和关爱,激发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价值认同;激励困难学生逆境中迎难而上,培养积极心态和良好道德品质,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高校资助的目的在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而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5]在资助工作实际中,资助老师坚持资助与育人、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遵循00 后的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尊重贫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榜样的引领示范,重视其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细致了解学生家庭地域经济水平差异,注重学生个人隐私保护,实行多样化的资助方式方法。
资助对象确定是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前提,决定着资助资源的合理性分配。然而,当前资助对象认定难已经普遍存在。在实际操作中,高校按照学生比例将资助名额和金额分配到各学院,各学院根据同样的模式分配至各辅导员,再由辅导员根据学生申请材料和提前掌握的学生个人生活消费水平加以确定。而反映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数据材料是否真实有效,往往缺少详细的调查核实,进而导致各学院各班级人数认定比例不均,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主观性等问题。学生自主填写的家庭经济信息具有多元性,包括学生的家庭住址、人口数、健康状况、收入和突发情况等,多元的数据缺少科学的信息量化测评标准。因此,如何确定资助对象的核心变量和指标,如何确定不同变量的相应权重,如何构建科学的数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有基本生活需求,也有发展性价值追求。对于他们而言,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固然很重要,但是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要求也是必需,对其学业发展、人生规划起到关键性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创新创业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都是资助育人工作科学合理预判的基础。在高校实施资助育人过程中,通常依据学生家庭收入来源、收入数额作为民主评议的依据,进而将贫困生划分为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等级,难以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根据资助金额的来源渠道不同,则按照资助对象、资助金额和发放时间点来进行贫困生帮扶,忽视资助过程中个性化指导,无视贫困学生的个样化发展需求。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资助专职负责人员配比1:2500。虽然高校设置了资助管理中心处理事务,但是资助专职队伍建设仍旧缓慢。高校资助工作涉及学生群体人数众多,情况较为复杂多样且时常变动,需要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统筹协作。在实际中,各学院的资助负责人主要是由专职辅导员担任,辅导员自身所带学生数超过1:200 配比。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繁杂,时间紧任务重的资助工作,致使辅导员疲于应对学院资助工作。加上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新旧资助负责人之间工作的交接往往出现短板,尤其是部分新任职的辅导员群体对资助政策的理解、落实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对大数据的准确核实处理、细节问题把控、突变情况的应急往往手忙脚乱。
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求学梦,高校精准资助政策的实施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毕业后的全过程。尽管新资助政策已经推行几年,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及家长对政策知之甚少的局面。因此,抓住时机强化政策宣传至关重要。在开学前期,高校学生资助中心可制作资助政策宣传手册,随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起邮寄给本校大学生,将不同阶段本校学生能享有的资助政策的种类、资助金额和资助条件加以说明,而不仅仅局限于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一方面能缓解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求学的担忧,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树立奋发图强的目标,强化自我管控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学校官微为学生资助开设专栏,定期更新本校资助信息,形成学生资助查询专用渠道,以备学生随时可以了解情况。资助专员对已享有本校资助的学生进行培训动员,鼓励优秀学生代表在寒暑假期间回自己家乡、高中母校等地方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以个人真实的经历传递爱,让需要的家庭更能感同身受。
马克思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需求包括生存、发展和享受三方面,生存需求是发展和享受需求的前提基础,三者之间处于层层递进的关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的具体实践,不仅要满足学生基本生存需求,解决学生的物质难题,更要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资助管理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依托党团组织开展爱国、诚信、感恩等主题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贫困大学生中自立自强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党员同志在班集体中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重视第二课堂作用发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义工等活动,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带动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理解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价值意义;开展学习指导、就业帮扶,宣传讲解“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政策,倡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建设中。
传统意义上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和质疑。自2019 年起提倡由学生本人自主填写家庭经济信息,并签署确保数据真实的诚信声明,不再以提供政府部门贫困证明为认定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做到认定对象的精准识别,才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主评议过程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一要保障上级反馈的在籍在校六类特殊群体获得帮扶,即建档立卡户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二要考虑到学生生源地经济水平,不同地域存在的收入差距、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及其突发性变故所导致的家庭困难。三要注重核实,利用寒暑假开展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存在主观夸大描述“比惨”的情况,进行实地了解。对各困难档次学生进行监督,每学期邀请班委和其他学生代表,对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消费、学业成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实现对贫困生认定的动态管理。
资助育人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的骨干力量,需要融合资助专员、每位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工作者的集体力量。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取决于各学院资助工作开展情况。因此,各学院安排资助专员可以有效对接学校和学院的资助工作,避免辅导员在负责全院资助工作中信息核实不准确、材料上报不及时、漏报错报乃至应付工作的问题。另外,要重视资助工作者系统学习和技能培训,熟知国家和地方高校资助政策,领会资助每个环节的要义,树立资助育人工作理念;要提升处理繁杂系统数据的业务技巧,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便于更好地开展学生价值引领工作;要经常和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沟通,把握学生是否存在学籍信息异动,关注学生及其家庭动态变化,及时让困难学生享受帮扶和关爱;要建立一套针对资助工作者的考核管理制度,对于表现突出者给予及时鼓励与肯定,并将年度的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岗位调换的重要判断依据,以此来实现资助工作者自我不断完善提升。
综上所述,精准资助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长期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职业生涯全过程,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资助金额的有效发放、资助方式的多元化,需要每位辅导员、资助专员、社会爱心人士的全员参与、多方合作,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坚守信念、志存高远、感恩社会”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