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椅村”到“石椅羌寨”
——一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文化景观建构个案研究

2023-02-08 01:41彭光慧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石椅羌寨北川

彭光慧,王 田

一、引言

5·12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羌族聚居区受到社会各界空前的重视,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广泛进入大众的视野。然而一些被称为“传统”的文化,在之前可能是不存在的或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久远,正如霍布斯鲍姆指出:“那些表面看起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①霍布斯鲍姆,兰杰.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通常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如建筑、服饰、歌舞、节庆等特色事项重构“传统文化”,并且以文化展演的表征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场域,由表演者和观看者共同参与,构成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即布迪厄口中的“文化再生产”。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一些民族村寨为凸显其民族特色,纷纷易名,如理县“桃坪寨”曾易名为“桃坪羌寨”。王田认为,类似于“桃坪羌寨”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村落的出现,是多方力量出现的结果,同时把“桃坪羌寨”视为一个民族文化建构和再造的产品和展演场域。②王田.“东方古堡”——学者关于四川桃坪羌寨的阐释[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2 -35.此外,名字的演变也可以折射出民族认同问题。学界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视角不尽相同,大致划分为“客观文化特征论”和“主观认同论”,而在“主观认同论”内部还存在着“根基论”和“工具论”。

通过梳理这些理论,可以对“石椅村”到“石椅羌寨”的变化进行深入思考:羌族文化构建是怎样一种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参与主体是如何互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认知? 在退出“表演”场域后,日常生活中是否延续这一良好的文化认同感?笔者有幸在2019 年12 月、2020 年6 月、2022 年7 月三上石椅村,尝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参与观察不同主体对民族文化旅游的认识,思考从“村”到“羌寨”转换之间所蕴含的文化成因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羌族人民如何适调。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北川羌族因面临文化薄弱而产生的认同焦虑,观察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认同感,以期能进一步深入认识羌族人民文化心理与文化认同的缘由。

二、名称的演变:从“石椅村”到“石椅羌寨”

石椅村又称石椅羌寨(羌语称“拿巴日格”),位于北川老县城东,紧邻地震遗址纪念馆和唐家山堰塞湖,距北川新县城23 公里,平均海拔1200 米左右,属山地喀斯特地貌。幅员3.5 平方公里,辖3 个村民小组,92 户,344 人。现有耕地180 亩,果园1300余亩,茶园450 亩。石椅村依托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现已打造成为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中华民国时期,石椅、景家等村实施保甲制度,合为一保,称之为“第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第三保”,设“景家农协会”。后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集体经济发展,该地历经“协会”—“社”—“区”—“队”的转变。至1962 年,因大队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石椅,视觉上具有中式椅子的轮廓,“石椅”因此得名。1975 年,石椅大队改队设村,石椅村第一次有了自己正式的村名。2000 年,石椅村迎来新生,大力引进水果种植,由传统农业村逐步转型,走向一条特色农业致富路。①参见内部资料《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史》。

5·12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羌族聚居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灾后重建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羌族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在举国支援中,石椅村浴火重生,明确以“水果产业为基础,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最终实现农文旅并举”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枇杷、梨子、猕猴桃等水果品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羌寨绿色蔬果基地。

通过对石椅村村史的梳理,可以看出石椅村并未正式易名为石椅羌寨②政府官方资料未正式易名为石椅羌寨,但其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展之下,人们普遍称之为“石椅羌寨”,故本文均使用“石椅羌寨”。。笔者在曲山镇人民政府实习期间以及在下村工作中所获资料仍以石椅村命名,但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带有旅游标识的如路标、景区指示牌、宣传语等均标示石椅羌寨。笔者试图探寻其中原因,认为石椅村在灾后重建中注重抓住旅游发展机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一条“农文旅并举”的新发展道路。具体实施方式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方式,以“羌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名片,大力宣传羌族特色,从而有利于实现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多重效益;与此同时,以实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来实现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达到民众的认同感。正如吴其付指出,民族文化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强化着地方民众的文化认同。③吴其付.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1):132 -140.

三、文化建构:石椅羌寨文化景观再造

5·12 汶川大地震给羌族地区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自然生态和文化空间都遭受严重破坏,如羌族古建筑、碉楼、祭祀塔、神山、广场、道路等公共建筑损毁;大量古羌书籍、图片、影视资料丢失;羌族文化传承人逝世。羌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对羌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石椅羌寨抓住发展的机会,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子,通过一系列文化的抢救保护以及“三年重建,五年恢复发展”的政府支持,对民族文化有选择性地重构,形成了地方特色文化景观。

在一定程度上,石椅羌寨的景观化建构可以认为是文化的再生产,它集中展示了羌族的历史传说、生产生活、节庆习俗等特色文化事项。

(一)生产生活景观

石椅羌寨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002.7 毫米。石椅羌寨海拔600 米到2200 米,植被覆盖率高,夏季气候凉爽,适宜避暑;冬季早晚温差较大,多有降雪。山上生长着1000 多种植物和200 多种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由于石椅羌寨位于山腰,山间多云雾,也被称为“云朵上的羌寨”。地震之前,石椅羌寨以传统农业为主。灾后,石椅村按照打造“川西第一羌寨”进行发展规划,新建寨门、广场和接待中心,实施羌风民居改造,依托特色水果种植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此可以早起欣赏云海,赴石椅羌寨参观,同时在非遗传习所学习简单羌语和羌族舞蹈,下山后参观地震博物馆和北川老县城遗址。此外,石椅羌寨半山腰有一处天然的双人石椅,形状逼真,属天然成形。关于石椅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石椅传说是羌族至高无上的天神阿爸木比塔的三公主木姐珠和凡间羌族小伙斗安珠成亲时,由天爷赐给他俩的座椅,当地羌民因此将之称为龙凤椅。由于羌族人偏爱石头,加之这里有一把神奇的天然石椅,因此很早以前这里就被称为“石椅寨”了。相传恋人或夫妻,只要坐上石椅,心里想着对方就能爱情甜蜜,婚姻幸福长久。石椅见证爱情。许多人慕名而来,坐上石椅,并在树梢上挂红丝带,虔心祈求,祝福许愿。①参见内部资料《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镇志》。

前往石椅羌寨的游客以团体游客为主,通常由接待中心接待,其余散客大多由居民接待。通过调研发现,游客集中在石椅羌寨水果成熟的季节,多在6 到8 月,旅游接待时期多与农作物生长成熟期一致。此外,石椅羌寨在举办特色的民族节庆和特色活动时,游客也会增多,主要来自绵阳、成都及周边。在此,主要可以观看和体验羌族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构成石椅羌寨的生产生活景观。

(二)建筑文化景观

通常,建筑给予游客视觉的冲击。石椅羌寨周围多高山,树林葱郁。围绕盘旋的山间公路进入位于半山的石椅羌寨。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是石椅羌寨统一规划修建的民居。整个建筑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给游客一种自然古朴的视觉享受。石椅羌寨主要的建筑文化景观是石椅羌寨大门、居民的民居建筑以及与建筑相关的装饰。

进入石椅羌寨内,可以看到一个极具特色的木建筑大门,沿着石板阶梯正对大门,牌匾上写着“石椅羌寨”,正中悬挂着一个羊头并系上羌红。门檐两层,门柱上一副对联,左边是“神造火盆仙山”,右边是“天赐石椅羌寨”。通过羌寨大门进入到文化广场,到石椅羌寨的游客大都喜爱到大门拍照留念。笔者在调研期间,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传承人母广元老先生进行交流。他曾提及:“石椅羌寨大门是羌族人民的心脏,石椅的祭祀塔也是请理县的端公亲自选址并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建立的,并不是一般所见的文化符号。”②母广元,男,1942 年生,北川县贯岭乡人,羌年省级非遗传承人。笔者于2022 年7 月6 日在石椅羌寨与母先生进行访谈,谨致谢忱。

此外,便是村寨内居民的房屋。在此类景观中可以看见较多的青灰色片石贴角、“羌”字木制窗套、“羊”形云纹、白石块、玉米等羌族文化元素。整个建筑中较少有石砌,大多通过外观改造的仿制石头建造。这是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后所进行的羌风民居改造,是对羌族标志性文化符号的借用。③任萍.灾后羌族文化景观重建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6.

(三)节庆文化景观

近年来,曲山镇紧紧围绕“文化旅游重镇、精品农业大镇、生态优美名镇”建设,坚持“旅游活农,旅游富农”的发展之路,依托玉皇山片区李子、枇杷等高山水果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促进传统节庆与现代节事活动相结合,形成众多节庆活动,包括羌历年、羌寨水果节、采茶节、年猪节、美食节等。

每年临近盛夏五月枇杷成熟,石椅羌寨都会举行盛大的高山枇杷节,除了有浓郁羌族风味的节目吸引眼球,还有抽奖游戏、枇杷采摘体验、枇杷美酒品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到2020 年,北川曲山镇石椅羌寨枇杷采摘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枇杷下市,紧接着李子上市。目前,全镇李子种植1200 亩,并注册了“羌山绿宝”农特产品商标,荣获“中国桐子李之乡”殊荣。据悉,仅石椅羌寨李子产量就达50 万斤,销至绵阳、成都等地,群众销售李子和农家乐收入近200 万元。④四川在线-绵阳频道.《北川曲山镇首届李子采摘节正式启动》[EB/OL].(2016 -07 -16)[2022 -11 -18].https: //mianyang.scol.com.cn/sdtp/201607/55591648.html.曲山镇首届李子采摘节于2016 年7 月初在石椅羌寨正式启动,李子采摘节一般持续到7 月底,在石椅羌寨和景家村设置了10 个采摘点。在采摘节期间,还有李子趣味体验、李子接力比赛、李子文化有奖问答、露营体验、自助烧烤啤酒等精彩活动让游客参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10 月25 日北川县所在地的羌历年新年活动选择在石椅羌寨,同以往选择在北川新县城举办的不同之处在于,村寨内可以让人感受到乡村小规模范围内民众欢庆羌年的热闹氛围。在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伴随着特别的进寨仪式,身着民族服饰的羌族儿女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共庆羌年。接着在释比的带领下,羌族儿女敲着羊皮鼓舞围绕祭祀塔进行祭拜,在山上古树下祭天还愿,祈求来年丰收。最后,释比带领队伍转山祈福,并念起祭文。全场笛声悠扬,羌族儿女与游客跳起羊皮鼓舞和萨朗舞,并品尝特色美食。

节庆文化景观是石椅羌寨的主要特色之一,游客可参与其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深受游客喜爱。这些特色文化事项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性元素,实现了地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四)地方信仰文化景观

羌族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石椅羌寨内有一座祭祀塔,位于石椅羌寨文化广场,背靠高山,面向山沟。祭祀塔用青灰色片石和水泥黏合砌成,下宽上窄,呈阶梯状,中间镂空,里面放置白石和羊头等羌族文化制品。当地民众通常在重大民族节庆活动时在释比或羌年传承人的带领之下在此进行祭拜、祈祷丰收和祭天还愿。它寄托着羌族人民的民间信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

石椅羌寨另外一处重要的地方信仰文化景观是龙吟寺。5·12 汶川大地震让北川老县城山上的禹王庙和北川中学旧址附近的龙吟寺彻底损毁。灾区群众遭受心灵的巨大创伤,人们愈发认识到“心灵重建”的不可缺失。省重建促进会捐建龙吟寺,泰国佛教文化交流协会积极支持,用地方信仰文化的力量来抚慰亡灵,佑护生灵。龙吟寺于2009 年羌历新年确定在曲山镇石椅羌寨的火盆山附近易地重建。①中国民族报.《宗教力量重建灾后心灵 北川龙吟寺展示厅将对外开放》[EB/OL].(2011 -12 -14)[2022 -11 -18].https: //www.pusa123.com/pusa/news/fo/23919.shtml.龙吟寺名称中,“龙”代表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寓意在此;“吟”则有如此说法,一为寓意北川人民在灾难中的痛苦悲吟,另为中华民族曾经历经苦难发出的声音。龙吟寺设计为四院落、五重大殿、十重侧殿、曲廊通幽的大型寺庙建筑群,占地面积300 多亩,投资规模达2.5 亿。建筑布局分为西寺片区和东寺片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僧院构成西寺片区,以祈福生命、祷告生灵为主;弥陀殿、追思堂、般若堂、兜率别院、通天塔等构成东寺片区,以抚慰亡灵、寄托哀思、感悟人生为主。②李灵灵.曲山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通过走访发现,该寺庙尚未投入使用,主要原因为: 一是该寺庙并未修缮完整,二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旅游发展相对缓慢,游客较少。

四、多元互动:官方主导与乡土力量的互动

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场域中,多方力量参与互动,许多社会群体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之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援助下,各级政府、企业、学界、新闻界、社会团体、旅游公司、地方文化精英、羌族民众都积极投身其中,为羌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做出努力。

(一)官方主导,民众自觉参与

首先是官方发挥主导作用,民众自觉参与。灾后,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这是羌族文化景观得以建构的重要条件。在政府的主导之下,羌族文化资料得到重新收集、整理、保存,地方文化机构积极申报非遗项目,传承人得到相应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制定政策,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产业发展》《北川新县城旅游》《全域旅游规划》等,为民族文化旅游提供支持和保障。民众在政府的引领之下,积极有序地参与民族文化旅游工作。笔者在石椅羌寨调研期间,有幸参与观察由政府和地方精英人士联合接待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先生的羌乡田野调查纪录片的拍摄活动。以母广元老先生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向大使一行讲解并展示羌族文化,包括热情的进寨欢迎仪式,在贺词、迎宾曲、礼炮声中将大使一行迎接进寨门;在石椅子前讲解羌族历史、神话传说;安排极具特色的羌族美食品尝,喝咂酒,羌家儿女唱祝酒歌等。笔者发现,虽然当地普通民众并未广泛参与此类礼仪性接待活动,但在官方、当地社区精英、旅游企业的多方合力运作下,以旅游的手段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并加以利用,可以带动全村乃至众多羌族民众参与其中,并能提升羌族文化的知名度。由此可见,外部动因的助推有助于羌族人民形成普遍的心理认同,并不断强化地方文化的价值意义。

(二)社会团体引导

其次是学界和媒体的作用。在学界,学者们从灾后羌族文化急需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视角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羌族文化景观进行了探讨,由此加深对文化景观研究的认识,指出现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羌族灾后文化景观构建的实践。如高禹诗等从地域文化景观分类体系,对桃坪新老羌寨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归纳其景观构成体系及特点,从而为桃坪羌寨地域文化景观的分类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①高禹诗,周佳,施媛,等.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景观构成体系初探——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6):180 -183.郭依从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特别是大禹崇拜、羌族服饰等景观探讨其所具有的精神内涵。②郭依.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J].旅游纵览,2013,(4):135.此外,大众媒体、新闻界的广泛报道对羌族文化景观的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臧肖等指出,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通过本族群的文本制作与文化展演等“信息反馈”,在媒介参与的语境下逐步建构出一种新的羌族族群性。③臧肖,郭潇嵋.大众传媒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8):158 -162.在学界和媒体的合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羌族的关注和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民众的力量

最后是民众的力量,他们可以对羌族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活态”展示。在旅游活动中,居民和游客基于不同的感知视角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有所不同,他们在旅游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的力量,建言献策,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再生产。同样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地方文化精英的作用,正如吴其付指出,村寨精英的民族文化认同不仅对地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对地方民众传承与延续本民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④吴其付.村寨旅游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以理县桃坪羌寨龙小琼为个案[J].旅游研究,2013,(3):29 -32.

五、社会变迁:文化重构与社会适调

对于民族文化的开发,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现代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属于再造景观,不是真实的传统民族文化开发;另外一种声音则认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有助于人们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值得有选择地开发与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北川县羌族文化的重构也在不断调整,以实现文化建构带动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合理适调。⑤钟晓焘.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北川羌族文化重构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9.但在这过程中,一般存在如下问题:民族文化氛围不浓,文化“真实性”遭质疑,民族身份“困惑”等。

首先是民族文化氛围不浓。北川县的羌族文化内容丰富,蒋彬、张原对北川县传统文化体系和民族文化事项等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白石崇拜与泛灵信仰、释比文化和口承文学、节日庆典与礼仪习俗、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品等。⑥蒋彬,张原.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19 -24.自2003 年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后,北川县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羌族聚集县,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长期与汉民族交往交流,其汉化程度较高,相较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其民族文化特色稍显不足,尤其类似于石椅羌寨这样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存在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复制、模仿、再造来建构特色的问题。此外,笔者走访时发现,除旅游村寨外,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居民社区、公共建筑等不同地点都能见到羊头元素、白石、图腾、民族服装、羌族锅庄等系列文化符号。这种旅游文化存在的问题是: 一些羌族文化在逐渐趋于同质化,一些地方因过度的旅游开发而忽视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导致商业化气息过重,文化的“景观现象”严重,展示的文化内容呈现出一种刻板化状态,民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其次是对文化“真实性”的思考。北川县等羌族聚居区在完成“三年重建,五年恢复发展”时期后,也就是2014 年之后,笔者将其称为进入灾后重建“后时期”。这一时期羌族民众完成灾后重建并有序恢复发展,文化重构的行为也在不断加深羌族民众的文化认同,政府、学者、媒体、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游客、当地居民等在促进羌民族文化认同中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展现出多方力量共建羌族文化的共同心向。但随着羌族文化不断建构,学界也开始进行“真实性”理论的反思。通过调查发现,石椅羌寨在居民向游客所展示的文化中,“舞台设置”往往是固定的,表演呈现着“个人前台”特征,所展现的是能够使我们与表演者产生内在认同的那些部分。①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20.展演所传递的符号媒介,一些是相对固定的,另外一些则因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羌族文化展演存在着客观真实性与建构真实性的双重叙事。

最后是民族身份“焦虑”问题。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旅游主客体在不断互动交流。在一般的民族文化宣传中,羌族就是一个古老朴素的民族,他们身着独有的服装,居住在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的高山峡谷间的羌寨中,有自己独特的仪式文化。当文化想象与真实形成对照后,游客会质疑这种文化的真实性,而当地居民也会由此产生身份认同的“焦虑”。正如邱月所指出,“假羌族”这个标签三十余年来一直刺激着北川人的神经,而地震带来的关注又将这种焦虑进一步放大。由此,存在身份为难的北川人有强烈的意愿通过建构羌族文化去重塑其羌族身份。②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J].民俗研究,2020,(1):146 -155.通过对大量历史遗迹、典籍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的考证,证实北川羌族有两处来源。一是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前111)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至秦末汉初,这一部分羌族人开垦土地定居,成为现在四川羌族人的祖先。另外一部分大多是在明末清初陆续由西北迁移而来。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石泉县志》载: “近日,秦楚流民,威茂羌踵至,或佃土而耕,或占籍而处。”由于此部分人迁徙较晚,至今有不少关于迁徙的故事在各羌寨中流传。③北川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北川县民族宗教志[M].北川:北川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1994:22 -27.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地方的精英人士也积极发挥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帮助民众消解这一身份焦虑。笔者在与母老先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其对羌族的历史、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以及石椅羌寨的来历、石椅子的作用如数家珍,在谈及其弟子和作为羌历年传承人时流露出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此,笔者认为,北川县的羌族人民虽然存在着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人民学习、借用、再造羌族文化的行为,并且根据社会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调整,但是,其本身就是羌族文化建设的主体。只要北川羌族人民在这一过程中能获得幸福感、满足感,生活水平能够提高,精神世界能够富足,文化建构就值得。一方面,羌族特色民族文化对游客具有巨大吸引力,民族村寨也因此能获得更多资源以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羌族文化重构需要不断与社会适应,以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与发展,为羌族文化不断注入时代内涵。笔者认为北川羌族文化重构的意义在于此。

六、结论与省思

5·12 汶川大地震给羌族地区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其影响巨大而深远,但在客观上也给羌族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从石椅羌寨的个案研究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民族地区应紧抓以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以文化景观建构为手段,给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灾后羌族家园的恢复与建设,使羌族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构建等多重效益。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景观建构为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传承场”。石椅羌寨文化景观展示了羌族的历史传说、生产生活,开发了具有特色文化的民俗旅游,为羌族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这是多方力量综合运作的结果,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产品和表征形式。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对于羌族地区来说,不仅在发挥经济作用,更大的意义是以旅游的手段来促进羌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同时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刻作用。

第二,文化建构在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一是根植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一是在时代的需求基础上注入新的内涵。这两类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具有社会价值。因此,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要尊重历史,但是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建构在此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石椅羌寨位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旁,历史上长期与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互动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石椅羌寨通过多年来民族文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认同感,消解了民族误解,最终升华了民族文化心理认同。

第三,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石椅羌寨这一个案研究,笔者发现民族地区旅游村寨的发展具有共通性,但同样具有差异性。游客追求文化差异是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游客与当地居民在互动交往中不断强化民族认同。虽然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文化语境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但其核心仍然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在特定的时空和场域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若脱离地方文化和民众参与,更多的只是表演和展示意义。如果仅以旅游的方式,通过文化建构向他者展演来体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那么,脱离“舞台”的语境之下,日常生活中民众认同感又将如何延续? 这是笔者期望在将来能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石椅羌寨北川
寒池
倒 影
守约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有趣的羌寨婚礼
守望的花朵
北川的味道(四题)
听几米唱歌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