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靠天吃饭

2023-02-08 06:42韦罗妮卡·斯特金斯卡
海外文摘 2023年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农民

韦罗妮卡·斯特金斯卡

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未来几十年里,要想推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喂饱80亿人的肚子,大到整个产业,小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

| 与气候变化赛跑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标志着全世界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当时之所以开始关注,原因之一是各国都在担忧农业的出路。农业对所有经济体而言都至关重要,农产品出口大国更是如此;其次,农业对人们的生活也很重要,尤其是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人口;再者,农业可能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的一种人类活动。以上因素共同导致农业被《公约》列为气候变化行动中唯一需要援助的行业。

据世界银行统计,就在那年,全球生产出19.5亿吨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谷物在内的粮食;到2020年,全球粮食产量达到了27.4亿吨。粮食增量前所未有,2020年人均谷物摄入量远高于1992年。不过,促成这一繁荣局面的,不是种植区域的大规模增加,而是农业实现了飞速发展。

事实证明,气候变化对农民有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农作物在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大气中长势更好。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增产要归功于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种植方法改进,农业投入品质量提高,农民更易获得作物新品种,这些都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不止一倍。

在富裕国家,农业综合企业已经开发出许多更加耐寒高产的作物品种。智能机械也投入使用,以增加作物产量:农业遥感可以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帮助农民判断何时对作物进行灌溉和施肥以及水肥用量;卫星导航系统控制农用车辆在田地运作,确保每一寸农田都有妥善播种、维护和收割。此外,所有设备收集到的数据都有专人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增进农民对最佳品种、种植条件和种植技术的认识。

如今,研究人员通过研发新的农业助剂、农用机械和种植方法来帮助农民,这类举措得到了普遍推广,已经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行业,并且拥有了一个新潮的名字:农业科技。有些产品可以促进农作物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生长,有些则含有某种能控制作物固氮特性的成分,可以激发农作物为自身提供肥料。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的思路是调控作物内部的生化信号转导机制,从而诱导农作物加速生长或结出更多的种子、果实。

一切看起来都如此令人振奋,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就能一帆风顺了。问题仍然存在:产量增加并不是说气候变化没有给农业带来负面影响,只是这负面影响还不够大,尚不足以改变农业的整体发展走向而已。2021年,斯坦福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认为1961年至2019年间,如果没有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能比现在多出10%至40%。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影响只会更加严重。这项研究以非洲的萨赫勒地区为案例,数据表明,气候变化侵吞了当地农业本应获得的近乎一半的发展成果。

| 低投入高产出 |

发达国家大多数农民所依靠的农业配备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农民无法接触到的。后者没有足够的积蓄供他们在歉收时渡过难关,更没有余钱投资于农田。非洲近94%的农田没有灌溉设备,只能靠雨水浇灌或根本不浇灌。因此,上亿非洲农民的生计只能指望风调雨顺。

芬兰发展合作与对外贸易部长维莱·斯金纳里指出,许多国家缺乏必要的设备或专业技术来进行风险预测,比如预测灾害性的暴风雨何时来临,或者下一个生长期的条件如何。世界上1/3的居民都无法得到及时的自然灾害预警,更不用说简单易懂的例行天气预报了。对于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改变,他们也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能将贫困国家的早期预警系统升级到富裕国家的标准,那么农业收益将增加不少。芬兰气象设备制造商维萨拉的负责人亚尔科·赛拉宁表示,这不是一项成本高昂的举措,提供全國范围的气象服务并配以现代设备,加上人员培训,大约需要花费2000万到3000万美元。维萨拉和芬兰国家气象局正在埃塞俄比亚做这件事。很多其他国家也需要这类援助,比如莫桑比克。该国多数人口居住在地势低洼的沿海地区,可全国却连一台气象雷达也没有。

农作物的推广同样重要。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索尼娅·佛穆伦指出,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不少农作物品种已经具备了抗旱、抗涝、抗盐碱、抗虫害的特征。这些品种如果得到推广,将会大幅提高贫困国家农民的粮食产量,同时还能保护他们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危害的影响。

以玉米为例,据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预测,未来一二十年内,气候变化将致使非洲40%的玉米区不再适合普通玉米品种生长。不过,200多万非洲农民已经在使用抗旱的作物品种了,并且因此将玉米的产量提高了约1/3。

另外一种提供援助的低成本做法是教会农民“免耕”种植技术,保护土壤不被侵蚀。这种种植法的关键在于,把作物残茬留在地里,不清理或烧毁,新的种子就直接播种在茬地上。挪威国际发展事务大臣安娜·特温内赖姆谈到赞比亚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会培训农民,传授他们“免耕”种植法。如今,每年约有20万当地农民接受培训,其中近一半采用了“免耕”种植法,将粮食产量平均提高了88%。

| 实现资源共享 |

世界银行的朱利安·兰姆皮耶蒂谈到了数字科技给贫困农民提供援助的潜力。有移动电话的农民可以收到天气预警短信,也可以亲自去了解手里粮食的市场价并据此讨价还价。同时,移动支付还能让他们更容易获得小额贷款或保险。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的专家吉里拉耶·阿马尔纳什指出,不同的援助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最好。他提到了斯里兰卡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给农民发放抗旱种子,教会农民靠手机了解天气预报、获取种植建议,并向农民出售简易的旱灾保险。由于能够得到援助,农民更愿意冒险尝试新品种。阿马尔纳什表示,这些综合援助的成本按人头算,每年大约15美元。

事实上,此类举措不仅成本低,如果能够得到普遍采用,回报还会很可观,因为这样做免去了进口主要粮食的花费和提供粮食援助的成本。全球适应中心表示,如果每年能花150亿美元帮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民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将会很快看到回报。印度政府每年会拨出将近500亿美元,也就是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2%,来为农民提供低价的肥料、信贷、保险和其他资源,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全球适应中心的项目主管玛利亚·塔皮亚指出,无论从收入的角度还是气候韧性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笔投资都有可能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

| 向再生农业转型 |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多数时候指“自给农业”,即人们种植作物和养殖畜禽是供自己家庭消费而非销售营利。这一模式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以后开始发生转变。当时,得益于海外殖民地和奴隶劳动力,种植农业迅速发展。

商业化农业不仅扩大了作物种植的规模,也改变了农民的种植技术。农民不再于同一块土地上每年轮换种植作物,取而代之的是所有种植园都用来种植同一种作物。这种单一种植方式和集约型农业模式共同导致所在地区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土壤退化,过不了多久,土地便不再适宜作物生长。

伯明翰大学环境人文学教授弗兰克·尤科特指出,在18世纪和19世纪,种植园采取的是一种“迅速致富”的方案,而不是稳定长期的投资。种植园主想在短期内从他们的土地上榨取最大利益。如果这块土地变得不宜耕种,他们会直接转移到新土地上。

如今,我们很快就会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殖民时代的种植观念却依然存在。“当前农业的运作逻辑是土地价格低廉且无穷无尽。”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克里斯托·戴维斯说,“如果需要新的土地,大多数农民只会砍伐树木、开垦荒地。”

“为了实现我们的生态目标,我们需要停止将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农田。”戴维斯说,“要做到这点,一个办法是修复退化的土地,让土地恢复自己的生态完整性和生产能力。”不过,修复土地并不意味着让土地回到它原始的、农用之前的状态。他补充说:“另一个折中的办法是,让树木和其他自然元素回归田地,与农业生产系统融为一体。”

戴维斯谈到了“20×20倡议”,这一倡议由阿根廷、巴西等18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发起,承诺到2030年修复该区域5000万公顷的退化土地。这项计划包括了一系列项目,旨在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引入哥伦比亚与尼加拉瓜的可可和咖啡种植农场,鼓励农民在种植作物的同时也种植更多的树木。

| 就近种植,减少农产品运输 |

运输是粮食生产链上一个非常重要却经常被忽视的环节。农作物从农场运到加工厂进行加工后,所得食物成品才能送到零售商那里。在食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农产品包装和运输占11%。

货运增加了果蔬带来的碳排放,运输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是种植这些果蔬排放量的近两倍。这意味着如果要减少粮食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一些富裕国家在向植物性饮食转型的同时,还要有更多当地种植的农产品。

萨塞克斯大学可持续性和创新专业的教授玛德琳·普尔曼表示,“在英国,大约有一半的食物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她认为,有类似情况的其他国家可以提高农民补贴,鼓励农民种植更多种类的果蔬,增加国内食物生产的多样性。

但是,對于气候炎热的低收入国家来说,粮食运输又意味着新的挑战,因为转运过程中制冷保鲜的成本过于高昂。“将西式制冷系统直接照搬到某地,比如非洲某个国家,并非总是适宜的。”普尔曼说的是卢旺达,该国于2018年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制冷方案,其中包含对农民发放补贴,鼓励农民购买更高效的制冷设备。尼日利亚奥约州立教育学院的研究员阿卜杜拉希姆·埃德拉乌米则表示,改善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将有助于提高小农户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 少吃肉 |

转变饮食习惯是应对气候危机最为必要的一项措施,但也是最具分歧且最难实施的。食品行业超过一半的碳排放源于肉类和动物制品的生产。生产每公斤牛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其他肉类的两倍多,是蔗糖等植物产品的20至200倍。当前,全世界77%的农业用地被用于生产动物制品,其中包含了1/3的耕地,这部分耕地种植谷物是为了生产动物饲料和生物燃料,不是供人类食用。

“我们遭遇的任何全球性问题,都会有粮食牵扯其中。”牛津大学的研究员塔拉·加内特说,“环境问题与粮食有关,健康问题也是,比如营养不良、过度肥胖和糖尿病。”加内特是《柳叶刀》膳食委员会的成员,该机构于2019年发布了一项星球健康饮食报告。“我们想搞清楚是否存在一种方法,可以让每个人填饱肚子、不缺营养,同时还不会给环境带来危害。”她说。

这种饮食模式就是“弹性素食”。肉和奶虽说是这种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全谷物、果蔬、坚果和豆类相比,肉和奶所占比例要小很多。这一饮食模式建议每周摄入的红肉不超过98克,禽肉不超过203克,鱼不超过196克。然而,要在全球推行这种饮食模式非常困难。“报告引发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这等同于吃素。”加内特说,“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将这种饮食模式作为国民膳食指南。”

拉普兰大学的研究员巴米德勒·拉希姆认为,饮食习惯发生重大改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年轻一代似乎对新事物更好奇。”他正在研究“食虫”,即以昆虫作为食物的饮食。

昆虫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一些地区是常见的食物,要获取肉蛋白,以虫为食可能是个好办法。“昆虫比牲畜好养,需要的空间也小得多,而且效率还高。”拉希姆说,“此外,昆虫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比如钙、铁、锌。”

但是,作为红肉最大消费群体的西方人,如果在其饮食里添加昆虫类食物,他们会面临很大的心理障碍。“这是观念问题。”拉希姆说,“推行昆虫饮食的一个办法是把昆虫食材隐藏起来,比如把蟋蟀粉混在面包屑里制作烘焙食品。”

最近,歐盟就为虫子开了绿灯,允许家养蟋蟀、黄粉虫、蚱蜢以冷冻、干燥和粉状的形式销售。拉希姆认为,五年之内我们就可以在欧洲市场上随处看到用昆虫原料制成的烘焙类食物。

| 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 |

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大约有1/3生产好的食物根本没被食用:从收获后到销售前,有14%的粮食被损耗;此外,还有17%被零售商、饭馆和消费者丢弃。

粮食损耗与粮食浪费不同,前者指还没有到达消费者这一端的粮食。这个问题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普遍,因为农民无力购买安全可靠的储藏设施和制冷保鲜设施。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的研究员阿布舍克·乔杜里说:“如果不能妥善储藏,收获后的农产品就会遭到雨水破坏。”

以肯尼亚为例,该国90%的果蔬产品来自小农户,而在销售前,农户手里有一半的农产品会被损耗。“改善储藏设施需要引进技术。”乔杜里说。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制冷枢纽”公司为尼日利亚开发的太阳能冷藏库项目。目前,公司在尼日利亚开设了54个制冷保鲜点,农民可以使用即用即付的太阳能发电式冷藏库。

然而,在北半球,粮食浪费的问题比粮食损耗还要普遍。联合国2019年的一项报告显示,9.31亿吨的粮食被丢弃,而大多数浪费都发生在家庭内。

“富裕国家的消费者需要意识到他们正在浪费的粮食有多少。”乔杜里说,“大型食品企业应该在食品的包装设计和标签上多花些工夫,比如缩小包装。消费者买薯片,一般不会一次全部吃掉,这时,小包装就会更理想。”

数据收集也是一种方法,适用于零售商、超市和饭店。“通过利用合理的数据,零售商可以知道消费者经常购买哪些东西,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库存。”乔杜里说,“每家每户也应该做一个饮食记录,这样就能知道自己经常丢弃的食物有哪些。”

[编译自英国《经济学人》《卫报周刊》]

编辑:要媛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粮食农民
珍惜粮食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的粮食梦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